1.丹霞地貌概念

2.注意文明生产和遵守安全操作规范有什么意义?知道的速回阿!

3.影响气候的因素有哪些?

矿井井下气候三要素_井下气候条件三要素

影响气象与气候的三要素:温度、降水、气压温度与降水是主要因素,简称水热条件。 影响水热条件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1、纬度位置 2、海陆位置 3、下垫面。

或者按照范围大小分:纬度位置、大气环流、海陆分布、洋流和地形是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前二者是全球性的地带性因素,后三者是非地带性因素。

丹霞地貌概念

水稻施肥技术(一)

. 一、水稻吸收养分的基本规律是什么?

水稻正常生长发育所必需的营养元素有碳、氢、氧、氮、磷、钾、钙、镁、硫、铁、锌、锰、铜、钼、硼及硅。碳、氢、氧在植物体组成中占绝大多数,是水稻淀粉、脂肪、有机酸、纤维素的主要成分。它来自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一般不需要另外补充。氮、磷、钾三元素是水稻需要量大,单纯依靠土壤供给,不能满足水稻生长发育的需要,必须另外施用,所以又叫肥料三要素。对其他元素需要量有多有少,一般土壤中的含量基本能满足,但随着高产品种的种植,氮、磷、钾施用量增加,水稻微量元素缺乏症也日益增多。

每生产100千克稻谷吸收的氮、磷、钾的数量分别为1.5或1.9千克、0.18或3.82千克,大致比例为2:1:3。由于其中不包括根的吸收和水稻收获前地上部分中的一些养分及落叶等已损失的部分,所以实际水稻吸肥总量应高于此值。而且随着品种、气候、土壤和施肥技术等条件的不同而变化,特别是不同生育时期对氮、磷、钾吸收量的差异十分显著,通常是随着生育时期从秧苗到成熟期的过程中,吸收氮、磷、钾的数量呈正态分布。

二、水稻各生育阶段需肥规律是什么?

氮素吸收规律:水稻对氮素营养十分敏感,是决定水稻产量最重要的因素,水稻一生中在体内具有较高的氮素浓度这是高产水稻所需要的营养生理特性。水稻对氮素的吸收有两个明显的高峰,一是水稻分蘖期,即插秧后两周;二是插秧后7-8周,此时如果氮素供应不足,常会引起颖花退化,而不利于高产。

磷素的吸收规律:水稻对磷的吸收量远比氮肥低,平均约为氮量的一半,但是在生育后期仍需要较多吸收。水稻各生育期均需磷素,其吸收规律与氮素营养的吸收相似。以幼苗期和分蘖期吸收最多,插秧后3周前后为吸收高峰。此时在水稻体内的积累量约占全生育期总磷量的54%左右,分蘖盛期每一克干物质重含(P2O5)最高,约为2.4毫克,此时磷素营养不足,对水稻分蘖数及地上与地下部分干物质的积累均有影响。水稻苗期吸入的磷,在生育过程可反复多次从衰老器官向新生器官转移,至稻谷黄熟时,约60%-80%磷素转移集中于籽粒中,而出穗后吸收的磷多数残留于根部。

钾素的吸收规律:钾吸收量高于氮,表明水稻需要较多钾素,但在水稻抽穗开花前其对钾的吸收已基本完成。幼苗对钾素的吸收量不高,植株体内钾素含量在0.5%-1.5%之间不影响正常分蘖。钾的吸收高峰是在分蘖盛期到拔节期,此时茎、叶钾的含量保持在2%以上。孕穗期茎、叶含钾量不足1.2%,颖花数会显著减少。出穗期至收获期茎、叶中的钾并不像氮、磷那样向子粒集中,其含量维持在1.2%-2%之间。

三、在淹水条件下土壤中的氮、磷、钾会发生什么变化?

淹水条件下氮的变化:水田土壤由于长期淹水,土层分化为两层,其性质很不相同,表面的一薄层为氧化层,厚度仅有数毫米,一般不超过10毫米,其下部为还原层。铵态氮肥或能转化成为铵态氮的氮肥如硫酸铵、碳酸氢铵和尿素等,如施于表面的氧化层会受硝化细菌的作用转化为硝态氮,而硝酸离子不能为土壤胶粒所吸附,于是随水渗漏于下边的还原层,逐渐在反硝化细菌作用下还原成水稻难以吸收利用的气体氮逸失于大气中,这种现象称为反硝化作用。

淹水土壤中磷的变化:水田土壤淹水后磷的供给能力高于非淹水土壤,施入淹水土壤中可溶性磷被固在土壤固相表面,浓度上升比较显著,而且受水田土壤的性质影响很大。淹水后有效磷的增加以磷A值(即土壤有效磷和施用磷肥之比)表示,富含磷酸铁的酸性土壤磷A值较高,而磷酸铁含量低的钙质土壤和腐殖土壤淹水后有效磷却没有增加。因此,土壤淹水后水溶性磷浓度增加,以含铁量低的钙质沙土最明显,含铁量低的酸性沙土次之,再次为近中性黏土,酸性铁质铝土最少。

淹水条件下钾的变化:淹水后土壤中可溶性二价铁离子和锰离子增加,同时将交换性钾置换进入土壤溶液,在某些条件下土壤中存在的过量亚铁离子,会与土壤中钾盐结合形成由K2SO4、F2SO4和水以不同比例组成的难溶性二价盐,从而降低了钾的有效性,铁吸收过多会妨碍钾的吸收。

四、水稻高产施肥的原则及注意事项是什么?

水稻高产施肥的基本原则:重视化肥,配合有机肥,有机肥与无机肥配合施用对改良培肥土壤的效果十分显著,能提高土壤有机质储量,改善土壤有机质组成,增加土壤中氮、磷、钾和微量元素的含量,加强了土壤的保肥性和供肥性,改善土壤物理性质和水分状况。

(1)氮肥、磷肥或氮、磷、钾配合施用。高产栽培条件下极易贪青、倒伏、发生稻瘟病,空秕率增加。因此,在施肥上要坚持氮、磷、钾配合施用。

(2)适量施肥与配方施肥。高产栽培施肥量要适宜,配比合理,要根据不同的地块肥力不同,进行确定施肥量,做到配方施肥确保高产。

(3)高产施肥注意的事项。

①施足基肥。有机肥料分解慢,利用率低,肥效期长养分完全,所以作基肥施用较好。但由于稻区早春气温较低,土壤中的养分释放缓慢,为了促进高产田秧苗早生快发,可以将速效氮肥总量的30%-50%作为基肥施用。磷肥和钾肥均作为基肥施用,也可以留一部分在拔节期施用。

②早施蘖肥。水稻返青后及早施用分蘖肥,可促进低位分蘖的发生,增穗作用明显。分蘖肥分二次施用,一次在返青后,用量占氮肥的25%左右,目的在于促蘖;另一次分蘖盛期作为调整肥,用量在10%左右。目的在于保证全田生长整齐,并起到促蘖成穗的作用。后一次的调整肥施用与否主要看群体长势来决定。

③巧施穗肥。穗肥不仅在数量方面对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影响较大,而且施用时期也很关键。穗肥在叶龄指数91左右(倒二叶60%伸出)施,可以促进剑叶生长。当高产群体较繁时,穗肥在叶龄96(减数分裂时期)时施,起到保花作用。

④酌情施粒肥。水稻后期施用粒肥可以提高籽粒成熟度,增加千粒重,要控制好粒肥施用量和施肥方式。

五、为什么水田强调多施有机肥料?

稻田连年种植,每年不但要从土壤中吸收走大量的氮、磷、钾三要素和一定量的钙、镁、硫、铁等元素,而且还要吸收少量的氯、锌、锰、硼、铜、钼等微量元素,大约为氮的10倍,大量的多种营养元素被吸收,还有一部分被淋溶损失,仅靠无机肥料补充远远不能满足水稻生产需要。必须实行有机肥料和无机肥料配合施用。

施用有机肥料,不仅可直接为水稻提供各种丰富的养分,而且还能在土壤微生物对有机物质的分解过程中,使一部分有机质起腐殖化作用,合成土壤腐殖质,这对改善土壤物理性和结构,增加土壤胶体的数量与品质,提高土壤保肥供肥能力方面有很大效果。此外,在有机质分解过程中还可以使水田土壤部分迟效性磷、钾活化,并产生各种促进水稻生长的生理活性物质和维生素B和生长素。

六、化肥在水稻生产中有什么作用?

化肥又称无机肥或矿质肥,是指直接或间接提供植株营养元素,促进生长,增加产量,改善品质的化学物质。水稻在生产过程中需要一定量的大量元素,如氮、磷、钾、硅、硫、钙、镁等。还需要少量的微量营养元素,如铁、锰、锌、钼、铜等水稻生长所需要的这些营养元素土壤中不可能全部提供。因此,只能施化肥来补充不足部分的营养元素。例如根据15N示踪测定,从移栽到最高分蘖期的氮吸收量31%来自土壤氮,69%来自肥料。如果移栽后不能及时追施返青肥和分蘖肥就不能保证有效分蘖。所以说,化肥字水稻生产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作用有:合理补充土壤中缺乏的元素,积累养分,提高土壤肥力,大幅度提高产量;不同阶段施用化肥可以增强水稻对外界不良环境的抵抗能力和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合理施用化肥可以提高稻米质量,提高稻米的商品价值。

七、氮、磷、钾对水稻的生理作用是什么?

氮对水稻的生理作用:在各种营养元素中氮素对水稻生育和产量的影响最大,水稻不同生育期和器官氮素含量不同。一般茎叶中的含量约为1%-4%,穗中含量为1%-2%。蛋白质是生命的基础物质,氮是构成蛋白质的主要成分,占蛋白质含量的16%-18%。水稻体内的核酸、磷脂、叶绿素及植物激素,某些维生素如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6等重要物质也都含有氮,所以氮素对维持和调节水稻生理功能上具有多方面的作用。

氮素供应适宜时对根部生长快,根数增多,但过量反而抑制稻根生长。氮素能明显促进茎叶生长和分蘖原基的发育,所以植株体内含量越高,叶面积增长越快,分蘖数越多。氮素还与颖花分化及退化有密切关系,一般适量施用氮素能提高光合作用和形成较多的同化产物,促进颖花的分化并使颖壳体积加大,从而可增颖果的内容量,便于提高谷重。

缺氮症状通常表现为叶色失绿、变黄。一般先从下部叶片开始。缺氮会阻碍叶绿素和蛋白质合成,从而减弱光合作用和影响干物质生产。严重缺氮时细胞分化停止,多表现为叶片短小,植株瘦弱,分蘖能力下降,根系机能减弱。氮素过多时叶片拉长下披,叶色浓绿,茎徒长,无效分蘖增加,容易生育过度繁茂,致使透光不良,结实率下降,成熟延迟,加重后期倒伏和病虫害的发生。

磷对水稻的生理作用:水稻茎叶中磷的含量一般为0.4%-1.0%,穗部含磷量比较高,在0.5%-1.4%之间。磷是细胞质和细胞核的重要成分之一,而且直接或见解参与糖、蛋白质和脂肪的代谢,一些高能磷酸又是能量储存的主要场所。磷素供应充足,水稻根系生长良好,分蘖增加,代谢作用旺盛抗逆性增强,并有促进早熟和提高产量的作用。磷参与能量的代谢,存在于生理活性高的部位,因此磷在细胞分裂和分生组织的发育上是不可缺少的,幼苗期和分蘖期更为重要。水稻缺磷植株往往呈暗绿色,叶片窄而直立,下部叶片枯死,分蘖减少,根系发育不良,生育停滞,常导致稻缩苗、红苗等现象发生,生育期推迟,严重影响产量。

钾对水稻的生理作用:水稻不同生育时期茎叶中钾的含量约为1.5%-3.5%,穗部含量较低,一般在0.5%-1%以下。钾在植物体内几乎完全成为离子状态存在,部分在原生质中处于吸附状态。钾与氮、磷不同,它不是原生质、脂肪、纤维素等的组成成分。但在一些重要的生理代谢上如碳水化合物的分解和转移等,钾都具有触媒作用,能促进这些过程的顺利进行。钾还有助于氮素代谢和蛋白质的合成,所以施氮越多,对钾的需量也就相应增加。钾对植物体内多种重要的酶有活化剂的作用。适量钾能提高光合作用和增加稻体碳水化合物含量,并能使细胞壁变厚,从而增强植株抗病抗倒伏的能力。

缺钾时根系发育停滞,容易产生根腐病,叶色边浓绿程度与施氮过多时相似,但叶片比较短。严重缺钾是,首先在叶片尖端产生黄褐色斑点,逐渐扩展至全叶,茎部变软,株高伸长受到抑制。钾在植物体内移动性大,能从老叶向新叶转移,缺钾症先从下部叶片出现。钾不足时淀粉、纤维素、碳水化合物减少,水稻处于繁茂遮阴或光照不足的条件下,增施钾肥后生育大多可以得到改善。

八、主要微量元素对水稻的生理作用是什么?

硫:水稻体内含硫(SO2)量约为0.2%-1.0%,水稻吸收利用的主要是硫酸盐,也可以吸收亚硫酸盐和部分含硫的氨基酸。水稻体内硫素和氮素代谢的关系非常密切。稻株缺硫可破坏蛋白质正常代谢,阻碍蛋白质的合成。

缺硫时植株矮小、叶小,初期色变淡。严重缺乏时叶片上出现褐色斑点,茎叶变黄甚至枯死,分蘖少。根系缺硫反映尤其敏感,当地上部还未明显呈现褐色斑点时根系生长已表现不正常。土壤中含硫过多时,在缺氧条件下转化成为硫化氢可毒害稻根,发生跟腐病。

钙:水稻茎叶中含钙(CaO)量为0.3%-0.7%,穗中含量在成熟期下降至0.1%以下。钙是构成植物细胞壁的元素之一,约60%的钙集中于细胞壁。缺钙时稻株略矮,下部叶尖端变白,后转为黑褐色,叶子不能展开,生长点死亡,根短,根尖为褐色。

镁:水稻茎叶中含镁(MgO)为0.5%-1.2%,穗部含量低。镁是叶绿素成分之一,缺镁叶绿素不能形成,镁是多种酶的活化剂。缺镁时叶片柔软呈波纹状,叶脉黄绿色,从叶尖先枯死,症状从老叶开始。孕穗期前保证充足的镁素营养特别重要。

铁:水稻体内含铁较低,叶片中含量为200-400毫克/千克,老页比嫩页要高,其中相当部分是集中于叶绿体内。铁参与植物体内的呼吸作用,影响与能量有关的生理活动。缺铁叶绿素不能形成,出现失绿症,缺铁现象先从幼叶开始,而老叶仍属正常。在一般情况下土壤中不缺铁。在酸性和长期渍水土壤中铁多被还原成溶解度大的亚铁,如水稻大量吸收会发生亚铁中毒。

锰:锰是水稻体内含量较多的一种微量元素,嫩叶中含500毫克/千克,老叶可达16000毫克/千克。锰能促进水稻发芽和生长,并能增强淀粉酶的活力。叶绿素中虽不含有锰,但锰能影响叶绿素的形成。缺锰时,叶绿素合成受阻,光合强度显著受到抑制。正常生育的稻株体内铁和锰之间能保持一定平衡,缺锰则亚铁含量增高,引起亚铁中毒产生失绿现象。当体内含锰量高而亚铁浓度低时,也会由于缺铁产生失绿现象,缺锰植株矮,分蘖少,叶窄而短,严重退绿,先呈黄绿色,后出现深棕色斑点,继之坏死,嫩叶最重。

锌:锌在生长素合成上是不可缺少的,并能催化叶绿素的合成。水稻叶干重的含锌量低限为15毫克/千克。缺锌时叶呈淡绿色,嫩叶基部变黄,叶尖较轻,严重时叶中脉变白稻株顶端受抑制,植株矮,分蘖少,出叶周期拖长,叶尖内卷,老叶下垂,最后枯死。在缺锌土壤上施锌,对水稻有明显增产效果,可以促进生长和提高有效分蘖数,并能提高叶绿素含量和防止早衰。

钼:钼能促进蛋白质的形成,参加稻体内各种氧化还原过程,可消除酸性土壤中铝、锰离子的毒害作用,促进水稻土中自生固氮菌的活力。一般认为水稻植株含钼量最高界限在2毫克/千克以下。缺钼叶变黄绿色,部分叶片发生扭曲,老叶尖端褪绿,逐渐干枯,分蘖少,秕粒多,产量下降。

铜:铜是一些氧化酶的成分,所以它能影响植物体内的氧化还原过程。稻株对铜的需要量极微。缺铜时嫩叶初成青绿色,以后叶尖褪绿,变成黄白色,继之形成棕色枯斑,新叶不能展开,生育推迟。

硼:水稻对硼的需要量极少,硼对氮的代谢和吸收养分上哟促进作用。例如以0.01%硼溶液处理弱光下生长的稻株,测出硼有促进养分向穗部运送的作用,能减少空秕率,提高千粒重。缺硼时生长点细胞分化受阻,花粉发育不正常,影响受精能力,秕粒多,稻株矮小,叶呈深绿色叶中部或尖端处有黄白色斑点,严重时生长点死亡。

九、硅肥在水稻生产中有什么特殊作用?

水稻植株吸收的肥料量占施用肥料量的水稻是吸硅量最多的作物之一,茎叶中的含硅量可达到10%-20%,每生产100千克稻谷稻株要吸收硅酸17-18千克。根部所吸收的硅随蒸腾上移,水分从叶面蒸发,而大部分硅酸却积累于表皮细胞的角质内,形成角质硅酸层,因硅酸不易透水,所以可降低蒸腾强度。充分吸收硅的水稻叶片伸出角度小,叶成直立型,叶片受光姿态好,可增强光合作用能力。硅酸的存在还能增强根部氧化力,能使可溶性的二价铁或锰在根表面氧化沉积,不至于因过量吸收而中毒。同时,促进对其他养分的吸收。施用硅酸,水稻同化作用旺盛,干物质积累量大,从而稀释植物体内氮的浓度,表现为增强耐氮性。施硅酸肥料还可以促使磷向穗部转移。

缺硅水稻体内的可溶性氮和糖类增加,容易诱致菌类寄生而减弱抗病能力。还有的研究认为,茎叶中的硅酸化合物能对病原菌呈现某种毒性而减少危害。水稻生殖生长期如不能满足硅酸的供应,则易降低每穗粒数和结实率,严重时变成白穗。

十、水田各种肥料的利用率是多少?

水稻植株吸收的肥料量占施用肥料量的百分数称为肥料吸收利用率。水田主要肥料的利用率如下:

氮肥的利用率:氮素化肥表施的利用率分别为硫酸铵45.4%,尿素34.8%,碳酸氢铵26.8%。施入土壤中氮素的去向可分水稻吸收、土壤残留、损失三部分。氮肥在稻田的损失,一是反硝化过程,损失约10%-15%,最高可达20%左右;二是施用方法不当,铵态氮通过挥发损失可达5%-50%;三是随水淋失,例如施入稻田的尿素,一般经过两三天水解后转化为铵根离子才能被水稻吸收和土壤胶体吸附,若在24小时内排水,氮素损失量可达10%-20%;四是残留在土壤中的氮除被土壤胶体吸附外,还有10%左右被黏土矿物固定难以释放。

磷肥的利用率:磷肥的利用率一般为10%-25%,平均为14%明显低于氮肥,主要是因为施入土壤中的磷很快和土壤中的铁、铝、钙结合成难溶性磷酸盐(称化学固定作用)。这种固定作用也有有利的一面,可以减少淋洗作用引起的损失,被固定的一部分磷素是弱酸溶性,可供第二年作物吸收利用。稻田在淹水条件下有助于磷素的释放,所以水田土壤有效磷的含量都比相应的旱田土壤高。

钾肥的利用率:由于土壤黏土矿物类型、水分状况和土壤酸、碱性的影响,土壤对钾的固定量差别很大,一般可在11%-77%之间。钾的固定可以减少淋溶损失,在一定条件下还会重新释放出来,通常是干湿交替作用频繁、PH升高,钾的固定量增加。

土壤中钾的消耗主要是水稻吸收和淋失,而钾的补给主要来自于肥料,降雨带来少量的钾,另外残留于土壤中的根茬补充一定的钾。总的来看,土壤中钾的移动性小于硝态氮而大于磷,所以也有一定的淋失量,钾的当年利用率一般为50%-60%。

十一、生产600千克稻谷需要氮、磷、钾三要素是多少?

水稻生产600千克稻谷对氮、磷、钾三要素吸收数量,因不同稻区土壤条件、气候条件以及品种不同而有一定差异。但无论在北方不同生态区,还是同一省内不同稻区,大都是随产量的提高而逐渐增加。生产600千克稻谷一般需要纯氮8.93千克,五氧化二磷6.90千克,氧化钾16.44千克,三要素之比为1:0.77:1.84。

十二、怎样计算和确定每667平方米化肥的施用数量?

施肥量的计算要根据品种、产量指标、土壤肥力、肥料类型等综合资料确定。一般可用以下公式进行计算:

化肥施用量=产量的养分吸收量-土壤供肥量-有机肥供肥量/肥料含养分百分率(%)×肥料利用率(%)

式中产量的养分吸收量=每667平方米产量(千克)×一千克稻谷需要的营养元素量

土壤供应肥量=无肥区产量的养分吸收量

有机肥供肥量=每667平方米施用量(千克)×含氮量(%)×利用率(%)

一般有机肥含氮量为0.5%,利用率氮为25%,磷为25%,钾为50%,化肥利用率一般氮40%,磷15%,钾50%。

十三、怎样提高水田氮肥的利用率?

氮肥的损失有多种途径,但除氮的挥发损失外,都是通过硝化作用产生的,因此,提高氮肥利用率,主要是以防止铵的硝化为主。

(1)深层施肥。把铵态氮肥或尿素深施到3-5厘米深的还原层中,铵离子为土壤胶体吸附,保持在还原层中避免肥料在氧化层进行硝化作用,以提高氮的利用率。深层施肥可分成球肥深施、全层深施和液肥深施。

(2)氮肥增效剂。又称硝化抑制剂,即使用化学制剂来抑制稻田土壤微生物的反硝化作用,以减少脱氮的损失。目前我国的主要氮肥增效剂有西吡、吡啶等

注意文明生产和遵守安全操作规范有什么意义?知道的速回阿!

80年来中国地学工作者,在广泛调查,深入研究,推敲对比,概括升华的基础上,对红色碎屑沉积岩所形成的丹霞地貌了解日益深入,对其概念也已日臻完善,丹霞地貌的使用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图2-1)。

归纳起来,笔者认为地貌的形成和演化,决定于①地质构造;②岩石组分和结构(红色是其外观表现之一);③气候条件三要素(图2-2),而最重要的控制条件又是地质构造背景。

根据新全球观的板块构造学说,阿尔卑斯运动时期,各大洋中脊先后扩张,地壳运动再次趋于活跃,特提斯洋的开合和冈瓦纳大陆的裂解和飘移造成了侏罗纪以来全球构造新格局。展示了侏罗纪—古新世印度板块的北移,侏罗纪—白垩纪期间东亚燕山运动,北美洲内华达和拉勒米运动,南美的安第斯运动和欧洲的阿尔卑斯运动,非洲的阿特拉运动等。据董树文等(2007,2009)研究成果,燕山运动的驱动力可能来自超级冷地幔下降流,软流圈物质的侧向补偿,牵引了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J3)印度洋板块向北东俯冲(156~150Ma),可能引发西伯利亚陆块与华北板块挤压碰撞(J2+3—K1)引起了东亚大陆燕山期多向汇聚构造体系的形成。与此同时大西洋中脊(185~155Ma)和北冰洋美亚盆地(J—K)的开启,其影响可能滞后到第四纪,可见燕山运动同期的构造运动,在全球不少地区都有表现,趋前和滞后明显。但与地球上前几次大的构造旋回已十分不同,陆相沉积盆地多与板块界线如俯冲带(造山)、裂谷系(拉伸)、走滑断裂(拉分)等密切相关,形成受控于这些构造边界的磨拉石建造,陆相红色碎屑建造,含膏盐沉积建造,煤系和油气沉积建造,火山碎屑沉积建造。

图2-1 中国地质公园分布示意图

图2-2 中国气候分区图(据王鸿祯等,1985)

燕山运动对丹霞地貌形成的主要影响:

1)陆相红层的沉积时代为侏罗-白垩纪即燕山期为主,但因与沉积盆地演化的构造运动趋前和滞后,在一些地区可能为早中三叠世—古近纪;形成丹霞地貌的时间应主要在古近纪、新近纪和第四纪,即6500万年(新生代以来,喜马拉雅运动)。

2)岩性为陆相红色碎屑岩为主,可能有含煤、含油岩系或含盐、火山喷发物或短暂的海相夹层。

3)产状较平缓,垂直节理、裂隙发育,与地壳呈间歇性断块上升有关。

4)地貌组合:丹崖赤壁方山,堡寨,峰墙、峰柱、峰丛,隘谷障谷、峡谷、盘谷、套谷,额洞栈廊、水蚀沟槽,扁洞,蜂窝洞龛、天生桥、石拱。

燕山运动由翁文灏(1926,1927,1929)提出,代表中侏罗世至白垩纪发生的地质构造运动,后经多人研究,16年地震局把其时代定义为侏罗纪—古近纪,即2.03亿~0.23亿年更趋合理。

中生代以来,全球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地质和气候变化,中国东部属环太平洋活动大陆边缘,西部经历了特提斯洋的最终闭合,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的影响,火山活动频繁,气候变暖(董树文等,2009;毛建仁等,2009;沙金庚等,2009;郑亚东等,2009)。

各地地壳运动的不同时性是20世纪50~60年代争论的焦点,施蒂勒学派主张同时性,但渐有Qutten,Gillyly,Harland,Burke,Wezel,Mattauer等强调了同一造山带,构造运动的穿时性。研究证明,全球大致在中晚三叠世,普遍发生了大陆的裂解,冈瓦纳大陆逐渐破裂并向不同方向漂移,印度板块移向欧亚板块南部并与澳大利亚一起向北推动。

同时,欧亚大陆板块与库拉—太平洋大洋板块间,在滨太平洋区甚至深入大陆板块内,发生了影响广泛的燕山运动(J3—E)。中国东部发生了强度各异的褶皱、断陷和岩浆活动,大量陆相湖盆的形成(部分为红色沉积),形成陆相红色碎屑岩沉积的磨拉石建造和火山沉积建造,厚度不等。

在其后的喜马拉雅运动中,这些红色内陆盆地开始褶皱或抬升,风化剥蚀。当地质构造特征和岩石成分与剖面结构有利,气候条件合适,这就有了中国丹霞地貌的形成。

丹霞地貌可以概括为(指狭义(典型)丹霞地貌)。燕山运动形成的陆相红色碎屑岩,在喜马拉雅运动中褶皱、上升,经风化剥蚀、重力崩塌、流水冲刷和冻融冰劈、风蚀和生物作用造成的以丹崖赤壁为代表的地形。

从广义和扩展的角度来分析,有不少红色地层也形成“色如渥丹,灿若明霞”的丹崖赤壁为代表的地形,但红层并非形成于燕山期陆相盆地,也不一定是陆相碎屑建造,但从旅游学的角度来研究丹霞地貌,将其扩展为广义丹霞地貌,也是十分有意义的。

影响气候的因素有哪些?

安全,是我们所有工作的前提,也是我们所有工作的基础,对于我们在日常工作中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安全,应该是重中之重!在我们日常工作中,需要面临很多的困难和问题,我们大家需要齐心协力共同去解决它们,我们要深刻认识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关于安全生产的重要性,我主要来谈谈以下几个方面。

(一)安全生产是我们进行生产劳动的基础,一切的生产应当以它为前提条件!在生产活动中,我们主要需要几个步骤,第一,生产前的准备,在这里我要举一个具体的例子,在大家都熟悉的一些生产事故中,火灾,这两个字我想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吧!火灾对于我们这些劳动者来说也许它带给我们的都是一些无法忘掉的黑色记忆!无论在物质上还是精神上,它都令我们遭受了无法弥补的创伤,一些在林场工作的劳动者,他们也许有许多的切身体会。也许在生产劳动前的一个小小的烟头,就会酿成一场大火!今年的大兴安岭大火,刚被扑灭!因此,我们在生产劳动中就要做到“防患于未燃”!第二,生产过程中的安全操作。第三,也是我们生产活动结束后,我们要充分的检查需要关闭的生产设备是否已经完全关闭了,这样我们才能完全的结束我们的生产活动!

(二)安全生产是我们在劳动过程中必须要遵守的劳动规程,在我们的国有企业中,我们每一个劳动者都要自觉的遵守自己所在劳动部门的劳动规程,并且在接触新的劳动规程之前要深入全面的学习它,只有深刻的认识和了解了劳动规程的基础上,我们的生产才能真正的做到是安全生产!有一些企业的职工在劳动过程中没有自觉地遵守劳动规程,而是一意孤行,无视安全行为规范!这样做是对企业以及对他自身的不负责任。我们看到这种现象的时候要及时的制止他,并且要通知有关的管理部门!这是做有利于企业和他自己,是为了我们集体的利益,因此,当我们面对这种情况时,应当站出来,这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在我国山西省的许多次的煤矿坍塌事故中,大部分是人为的责任,有许多的生产负责人明知道一些矿井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隐患,但是他们无视这些隐患,无视劳动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了很严重的后果,等待他们的也将是法律的严惩!

(三)安全生产是我们劳动者在生产劳动中的安全保障,它是我们的守护神!安全生产还要以人为本,我们人类是生产劳动的主角,安全生产是保护我们自身生命及财产安全的,因此,我们必须要遵守安全生产的一切规范。在我们国家的企业中,安全生产正在健康稳步的发展,安全生产规范的制定也越来越人性化,科学化,理性化。因此我们劳动者更加应该认识到安全生产对我们在日常劳动过程中所起到的巨大作用!关爱我们自己,从关爱我们自身的生命开始。关心劳动,也要从关心我们企业的安全生产开始!

建立和健全我们的现代企业制度,是指引我们生产劳动的方向。而大力发展我们生产力的前提,是我们必须对我们企业和我们自己的生命安全负责。为了我们每一个劳动者的自身权益,我们应当对安全生产的重要性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因为,我们劳动者要意识到,安全生产这四个字不是简单的纸上谈兵而是我们每一个劳动者生命的守护天使!文明生产是指生产的科学性,要创造一个保证质量的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内部条件主要指生产要节奏,要均衡生产,物流路线的安排要科学合理,要适应于保证质量的需要;外部条件主要指环境、光线等有助于保证质量。生产环境的整洁卫生,包括生产场地和环境要卫生整洁,光线照明适度,零件、半成品、工夹量具放置整齐,设备仪器保持良好状态等到。没有起码的文明生产条件,企业的质量管理就无法进行。 文明方面能不能再具体点啊还有在安全文明生产之前的生产方式有什么不足之处?.文明生产是规模生产的必然要求。现代生产的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劳动者只有用规范化的方法使用管理设备,才能保证并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保证生产顺利进行。

2.文明生产时提高企业效益的有效途径。在同等条件下,第一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第二是节能降耗,降低产品成本。文明生产使生产组织各个过程合理、优化,使产品过程最短,时间最少,耗费最少,从而实现最高效益。

3.文明生产是规范化管理的重要内容。文明生产规范人的行为,物的状态,使生产各个环节在正确的轨道上运行。文明生产所形成的优越劳动环境,从心理上对生产者产生愉乐性。思想负担减轻,能够心情愉快,精力充沛,全神贯注地完成压力较大的工作。

4.文明生产时科学管理的具体体现。现代管理科学对生产力赋以新的定义:生产力=(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科学技术)*科学的管理。它说明科学的管理能使整个组织系统的功能起到放大的作用。

1、有利于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安全文化建设包括了物质层、制度层和精神层三个层次,把人、机、环境有效地统一协调起来,达到人、机、环境的和谐。安全文化建设强调制度建设,有利于安全规章制度的建立、完善和落实。

2、有利于弥补生产力水平不高、技术装备不高存在的缺陷。

坚持安全文明生产有利于解决点多、面广、战线长,安全管理难度大的企业现状:井下自然灾害严重,安全威胁大;劳动用工的多样化,职工素质的参差不齐,安全意识的淡薄,自主保安意识不强;违章指挥,违章操作时有发生;技术装备的相对落后,安全设施的不完善。这些都必须从解决人的问题入手,靠人的主动管理来弥补。迫切需要提高职工队伍素质,增强主动管理的安全意识和自律管理的安全观念,以精细严实的管理方式弥补内还不能有效解决的生产力水平不高、技术装备不高等方面存在的缺陷。

3、规范职工安全生产行为,营造浓厚的安全生产氛围。

人不仅是安全管理的主体,而且是安全管理的客体。在煤矿安全生产人、机、环境三要素中,人是最活跃的因素,同时在导致事故主要因素,扮演着主导角色。因此,能否做到安全生产关键在人。能否有效地消除事故,取决于人的主观能动性,取决于人对安全工作的认识、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取决于职工对安全问题的个人响应与情感认同。而安全文化建设的核心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培养、教育和提高人的安全文化素质,完全符合安全生产工作规律。同时,通过人性化安全活动的开展,能够营造关注安全、关爱生命”的良好氛围。

4、提高企业安全管理的水平和层次,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安全管理由经验型、事后性的传统管理向依靠科技进步和不断提高员工安全文化素质的现代化安全管理转变,是安全管理的发展趋势。在这一转变过程中,没有先进的安全文化做指导,安全生产工作就会迷失前进的方向,现代化的安全管理模式也不可能真正建立起来。安全文化是一种新型的管理形式,它区别于传统安全管理形式,是安全管理发展的一种高级阶段,其特点就是将安全管理的重心转移到提高人的安全文化素质上来,转移到以预防为主的方针上来。通过安全文化建设提高职工队伍素质,树立职工新风尚、企业的新形象,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影响气象与气候的三要素:温度、降水、气压

温度与降水是主要因素,简称水热条件。

影响水热条件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1、纬度位置

2、海陆位置

3、下垫面状况

4、人类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