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太阳光到地球需要多长时间

2.光伏发电量如何计算?

3.世界上紫外线最弱的国家是哪里?

4.光能对人类的贡献

光能气象局_光气能供热

西昌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或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特点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与同纬度的平原相比,具有夏季凉爽、冬季温暖、年温差小的特点。

特点

1.冬暖夏凉,四季如春

西昌夏季受西南和东南暖湿季风控制,降水集中,盛夏不热,夏秋凉爽湿润。冬半年受极地大陆气团影响,高空受干暖的南支西风气流控制,冬季非常温暖,形成“冬无严寒,春无高温,夏无酷暑,秋初凉爽”的气候特征晴天多,白天太阳辐射强,地面温度急剧上升,夜晚晴空辐射丧失,气温迅速下降,昼夜温差大。有句话叫“一年无冬夏,一日有四季”年温差小,日较差大,年平均温差只有13C,是我国年平均温差最小的地区之一。

2.雨量充沛,降雨集中

西昌降雨集中,全年93%的降雨集中在夏半年。雨季夜雨率高,夜雨量约占全年降雨量的75%。白天盆地周边山区气温低升温慢,空气下沉,不利于水汽凝结,雨水少。下午盆内温度上升很快,晚上盆周围空气沿山坡上升,有利于水汽凝结,所以多雨。印度洋季风带来了大量的水汽,也形成了不稳定的空气层结,容易产生雷暴,往往是晚上,天亮后就下雨。

3.日照充足,光热丰富

西昌海拔高,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晴天多,日照时数多,紫外线强,风速大,水汽蒸发量大,湿度低,雾天少,能见度好。它的日照是同纬度带的高值中心,积温满足四季作物生长的需求。地面温度高于气温,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冬春两季,天常清爽,白天天气晴朗,夜晚微风习习,故有“月城”之称。

四季不明显,干湿季分明

西昌12-3月为旱季,6-9月为雨季。旱季气候干燥,白天和下午气温高,日温差大,日照时间长,下午地面风力强。雨季降水集中,雨量充沛,日温差小,多雨,夜间多雨。此外,在这个季节,空气层结非常不稳定,对流强烈,雷暴和冰雹频繁。由于季风强度和进退时间不同,降水时空分布不均,经常遭受旱涝等自然灾害。

5.过渡季节气候多变

西昌的4-5月和10-11月是冬夏两季气流变化的季节,称为过渡季节。4-5月是旱季向雨季的过渡,既有旱季气候特征,又有部分雨季气候特征。太阳高度角日益增大,大气接收太阳辐射越来越多,暖空气逐渐加强,冷空气逐渐减弱,冷暖空气频繁交替,天气多变。四月,午后的风还是很大。5月份由于高空急流的北撤,午后西南风明显减弱,高空环流形势正在向雨季转变。大气层经常处于不稳定状态,云层覆盖、雷暴、冰雹和降雨量增加。10-11月是雨季向旱季的过渡。雨季的基本气候特征逐渐减少,而旱季的基本气候特征逐渐增加。南支气流明显加强,明显向南扩展。西风脊尺度明显增大,冷空气强度加强,副热带高压减弱并南撤,夏季风减弱直至消失,水汽输送明显减少。六。山区立体气候明显,气候类型多样

西昌地处高原,垂直带突出,高差大。温度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约0.6℃,活动积温下降282℃,无霜期减少12天。境内高山峡谷根据山形坡向不同,大致可分为六个气候带:1200-1300米相当于南亚热带气候;1300-1800米处于中亚热带;1800-2100米为北亚热带;2100-2500m为南温带;2500-3000米为中温带;3000米以上是北温带。螺髻山和牦牛山顶终年无夏,雅砻江终年无冬。因此,西昌的气候具有“山顶寒冷,山腰温和,山谷干热”和“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特征。气候的多样性有利于不同气候带的作物生长。

积温、地温

1.气温

西昌平均气温17.2℃,8月最高23.8℃,1月最低9.4℃。绝对最高为35.0℃,绝对最低为-2℃,出现在1927年和1933年的6月,分别出现在1930年和1935年的1月。一般冷暖适中,早晚温差较大,温差往往在10℃左右一年中,每个季节的气温相差不大。多年来7月平均气温22.5℃,冷月1月平均气温9.5℃。全年气温为13.0℃,是中国气温变化最小的地区之一。月相对温度变化范围为5-6月0.8%,2-3月35.1%,10-11月28.3%。春季气温上升早、幅度大,秋季气温下降快,春季气温高于秋季气温。极端最低温度-3.8℃出现在17年2月9日,低温强度不大。最高极端温度为36.6℃,出现在1983年5月31日。日温差大,月平均14.1℃,比四川盆地高4℃-6℃。3月下旬至9月最高气温30℃以上的平均天数为40.3天,最高的1957年为57天,最低的14年只有10天,其中最高的5月为12天,其他月份只有2.6-6.9天。最高气温35℃在30年的8年有23天,30年平均为0.76天,均发生在5月中旬至6月上旬,最长年份为1954年和1963年,达到每年5天。最低气温出现在12月上旬至次年2月下旬,日数小于等于0.0℃,30年平均5天,12月0.8天,1月2.7天,2月1.6天。最长的年份是16年和17年的12天,最早的年份是1954年12月9日,最晚的年份是1968年2月24日。

根据气象学的平均温度最冷的一月也比“春城”昆明高1.7℃。人们感觉最热的季节是雨季前的五月。雨季来临前,太阳辐射强烈,白天气温急剧上升。5月份的实际平均气温只有21.2℃,因为晚上的气温比盛夏的7、8月份低很多。西昌盛夏已经从旱季变成了雨季。多雨多云,太阳辐射减弱,地面蒸发消耗热量。所以盛夏也是温暖凉爽宜人,最热?对比国内外旅游景点,庐山22.6℃,恒山21.6℃,承德避暑山庄24.4℃,青岛25.4℃,昆明19.8℃,巴黎19.8℃,罗马24.7℃,纽约24.9℃,东京25.0℃,西昌22.5℃。在西昌盆地周边山区,据海拔3411米的乡牦牛峰电视转播站实测记录,全年最高气温13℃,最低气温-17℃。

二。积温

西昌日平均气温稳定,初、终、积温分别≥0.0℃、5.0℃、10.0℃、15.0℃;30年≥0.0℃的平均积温为6206.2℃,初、终日间隔天数为365.3天,最高年份为19500天。积温≥5.0℃为6148.5℃,始末天数为357.2天,最高年份为1952年的6539.3℃,最低年份为14年的5533.1℃;积温≥10℃为5329.9℃,首日为2月25日,全天为11月29日,首日与末日之间的天数为277.6天。

阳光蒸发湿度

一、阳光

西昌太阳辐射强,日照充足。根据1951-1990年的观测,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432.1小时,占可利用日照时数的55%,最长的达到2660.5小时(1980年),最年轻的达到2126小时。比同纬度西部的腾冲、德钦长200-500小时,比东部的贵阳、枝江、福州、长沙、南昌、温州长500-1000小时,比成都长1203小时。高值期为冬季半年(12月至次年5月),月均日照200小时以上,约占可利用日照时数的60%-70%,其中3月日照时数最高,为261.2小时,占可利用日照时数的76%;低值期在夏半年(6-11月),月平均日照时数在144-199小时之间,仅占可利用日照时数的30%-40%左右,6-9月最低,日照时数在144小时左右。

西昌的太阳总辐射值为每平方厘米136.2千卡,生理辐射值为每平方厘米64千卡。总辐射比成都多45大卡,比昆明多13.4大卡,比长沙多37大卡。4月最高为每平方厘米14.7千卡,12月最低为每平方厘米8.7千卡。

西昌主要农作物生长期日照:大春粮食作物为1228小时(每天6.7小时),最高年份1956年达到1384小时,最低年份1954年仅为964小时。相当于成都、乐山全年日照总时数;小春粮食作物1542小时,最高年1726小时,最低年1339小时,比四川盆地所有县的日照总和还多。蚕桑生育期比宁南县长174小时,比南充长1077小时。特别是5-10月,西昌日照比宁南长53小时,比南充长160小时,光质高于四川盆地。烤烟生长期,西昌5-9月日照比会理多40小时,比云南玉溪多73小时。西昌光能潜力巨大,目前利用率很低。水稻和玉米的利用率仅为1.5%,小麦为1.1%,油菜仅为0.4%(以1982年平均产量为基准)。即使达到目前西昌最高产量水平,其光能利用率也仅为水稻3.3%,玉米6.0%,小麦3.6%,油菜1.5%。目前,我国短期光能利用率最高已达5%

二、蒸发

西昌地处高原,日照充足,地面温度和气温高,风速大,冬季降水少,蒸发量大。国家气象局27年实测,年均蒸发量1945毫米,而年均降雨量只有1004.3毫米,亏空940.7毫米,亏空率93.66%。除雨季6月和9月降雨量大于蒸发量外,其余8个月蒸发量大于降雨量。3-5月蒸发量最大,月均239.8-262.5mm,西昌早春更严重。

三。湿度

西昌的相对湿度历年来都比较小,变化比较平稳。1951-1980年平均为61%,最高年均为65%,最低年均为58%。6-10月月平均湿度为73%-75%,30年中有4年月均高达81%。2-4月平均只有41%-46%,是全年的低谷期,最低值有4年的4个月只有32%。3-4月相对湿度最低,30年中有2个月有3天湿度为O,达到极低值。东部的邛海流域相对湿度可达70%,西部的雅砻江流域只有60%。

落水

1.雨水

西昌受印度洋西南季风控制,降雨集中在夏半年,雨热同季,雨量充沛,有利于农作物生长。但由于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冬春干旱和夏秋洪涝经常发生,降雨量呈缓慢下降趋势。按照中华民国的说法

解放后测得,1951-1980年30年间年均降雨量为1013.1公顷,1951-1990年40年间年均降雨量为1004.3毫米。

从1951年到1980年,最大降雨量是1968年的1471.1毫米,最小降雨量只有1962年的691.2毫米。年平均降雨量1100毫米以上有9年,其中50年代6年,60年代2年,70年代1年。年平均降雨量低于890毫米的年份也有9年,其中20世纪50年代有2年,60年代有3年,70年代有4年。多雨年份有下降趋势,多雨年份有上升趋势。多年来,雨季多从5月中下旬开始至10月中下旬结束,降雨量约为全年降雨量的93%。早季一般始于U月,止于次年4月下旬和5月上旬,降雨量仅占全年降雨量的7%左右。

西昌阴雨天多。从1951-1980年360个月的统计来看,冬半年只有16个月(占4%)没有连续阴雨天,其余344个月(占96%)有降雨量在0.1毫米以上的连续阴雨天。雨最小,一个月下6天雨,降雨量58.7毫米;最多的时候是1954年7月,连续降雨27天,降雨量282.4毫米;全年其余时间通常为8-22天,降雨量为100.5-253.0毫米..持续的强降雨是造成西昌洪水和泥石流的重要原因。

西昌夜雨率高(指18:00-次日8:00的雨)夜间降雨量756毫米,占全年降雨量的75%,白天降雨量242毫米,占25%。根据西昌卫星发射中心14-1983年5-10月降雨时间统计,雨夜数占总雨日数的62%,雨夜量占全年降雨量的68%。白天的降雨日数仅占总降雨日数的21.7%,降雨量仅占全年降雨量的18%;全天候阴雨日数占12%左右。

西昌连续无雨的日子也很突出,主要是12月到次年3月。最小的是1965年1月15日至2月4日的21天,最大的是18年12月13日至19年3月19日的天。导致西昌春旱增多。

太阳光到地球需要多长时间

沙尘暴是沙暴和尘暴二者的总称,是指强风把地面大量沙尘卷入空中,使空气特别浑浊,水平能见度低于1千米的天气现象,其中沙暴系指大风把大量沙粒吹入近地层所形成的挟沙风暴;尘暴则是大风把大量尘埃及其它细粒物质卷入高空所形成的风暴。对沙尘暴强度等级的划分一般用风速和能见度两个指标。目前将沙尘暴强度划分为四个等级:即4级≤风速≤6级,500米≤能见度≤1000米,称为弱沙尘暴;6级≤风速≤8级,200米≤能见度≤500米,称为中等强度沙尘暴;风速≥9级,50米≤能见度≤200米,称为强沙尘暴;当其达到最大强度(瞬时最大风速≥25米/秒,能见度≤50米,甚至降低到0米)时,称为特强沙尘暴(或黑风暴,俗称?“黑风”)。?

沙尘暴的危害,其危害方式大体可归纳为4种:沙埋、风蚀、大风袭击和污染大气环境。

由于风沙作用,整个地球每年散发到空中的尘土达每平方公里2~200吨。据观测,中亚地区的尘埃能够被西风气流搬运到l万公里以外的夏威夷群岛。这些尘埃中含有许多有毒矿物质,对人体、牲畜、农作物、林木等产生危害,并可引起人们的眼病和呼吸道感染等疾病。

1993年5月5日午后,西北地区出现了一次强沙尘暴天气,首先起金昌西北方出现了一堵风沙墙,l0分钟后,市区狂风大作、沙尘翻滚、天昏地暗,伸手不见五指,还不时发出沉闷的雷鸣声,天地间一时显现出极为恐怖的景象。这种状态在金昌市持续了近3个小时,并向东席卷了甘肃省武威、白银、内蒙古阿拉善盟及宁夏银川中部等地区,肆虐了方圆500公里的范围,前后持续5个小时,死伤、失踪人数几百人,直接经济损失达5.4亿元,而且还引起了很多环境问题。

1.宏观措施

①广泛深入地开展环保意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族的思想认识水平。关心、爱护环境,自觉地参与改造和建设环境,形成全社会的风尚。

②完善法律法规,强化执法监督,依法保护环境,促进荒漠化防治。

③严格执行生育政策,控制人口的过速增长,不断提高人口素质。

④发展荒漠化地区的各类科教事业。培养基层的科技技术力量,尽快完善农村科技市场,搞好科技服务,提高荒漠化地区群众的文化技术素质。

⑤建立有效的防治荒漠化的投资机制和符合现阶段国情的经营机制。

⑥建立先进的荒漠化动态监测与预报系统,搞好决策,搞好信息管理与服务。

⑦在荒漠化地区开展持久的绿色革命,以加速荒漠化过程逆转,逐步改善农业生态系统的基础功能。

⑧加强防治荒漠化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争取资金与外援。

⑨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按照市场要求合理配置农、林、牧、副各业比例,积极发展养殖业、加工业,分流农村剩余劳动力,减轻人口对土地的压力。

⑩优化农牧区能源结构,大力倡导和鼓励人民群众利用非常规能源,如风能、光能,以减轻对林、草地等的破坏。

2.技术措施

(1)生物措施

①封沙育林育草,恢复天然植被

实行一定的保护措施(设置围栏),建立必要的保护组织(护林站),严禁人畜破坏,给植物以繁衍生息的时间,逐步恢复天然植被。封育同时可以加以人工补植补种和管理,加速生态逆转。

②飞机播种造林种草固沙

飞播具有速度快、用工少、成本低、效果好的特点,尤其对地广人稀、交通不便、偏远荒沙、荒山地区恢复植被意义更大。飞播要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有:预测气候,选择立地条件,确定适宜的播区,确定适宜的播量,处理技术,防治鸟兽病虫害,封禁保护等。

③通过植物播种、扦插、植苗造林种草固定流沙

直播造林固沙:在草原流沙上播种,保证幼苗达到一定密度(15~20株/m2),一定高度(15~20cm),一定面积(>1000m2),就可以把风蚀变为沙埋的植物群体,使沙丘固定。直播成功的植物种主要是花棒、杨柴两个沙生先锋植物。可撒播,也可条播或穴播。

植苗造林固沙:在干旱草原流动沙地用适当深植和合理密植的方法使沙地固定。如定边长茂滩林场秋天在沙丘上用沟植法密栽油蒿成活形成沙障。

插扦造林固沙:陕西、宁夏流沙区用沙柳插扦直接固定沙丘。榆林群众用簇式栽植法,形成疏中有密的格局,既抗风蚀又解决水分不足问题。簇行距0.5m×1.5m,每簇4~5个插条。

④建立风沙区防护林体系

干旱区绿洲防护体系:一是绿洲的封育灌草固沙带,二是骨干防沙林带,三是绿洲内部农田林网及其他有关林种。现实情况要比典型介绍复杂得多,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沙地农田防护林:半湿润地区降雨较多,条件较好,可以乔木为主,主带距350m左右。半干旱地区东部条件稍好,西部为旱作边缘,条件很差,沙化最严重。沙质草原一般不风蚀,但大面积开垦旱作,风蚀发展,极需林带保护。东部树木尚能生长,高可达10m,主带距200~300m;西部广大旱作区除条件较好地段可造乔木林,其他地区以耐旱灌木为主,主带距仅50m左右。干旱地区风沙危害多,用小网格窄林带。北疆主带距170~250m,副带距1000m;南疆风沙大,用250m×500m网格;风沙前沿用(120m~150m)×500m的网格,可选树种也多,以乔木为主。

⑤沙区牧场防护林

护牧林营造技术:树种选择要注意其饲用价值,东部以乔为主,西部以灌为主。主带距取决于风沙危害程度。不严重者可以25h为最大防护距离,严重者主带距可为15h,病幼母畜放牧地可为10h。副带距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一般400~800m,割草地不设副带。灌木带主带距50m左右,林带宽主带10~20m,副带7~10m。考虑草原地广林少,干旱多风,为形成森林环境,林带可宽些,东部林带6~8行,乔木4~6行,每边一行疏透。呈疏透结构,或无灌木的透风结构,生物围栏要呈紧密结构。造林密度取决于水分条件,条件好可密些,否则稀些。

(2)工程措施

沙障固沙:用枝条、柴草、秸秆、砾石、黏土、板条、塑料板及类似材料在沙面设置各种形式的障碍物,以控制风沙流方向、速度、结构,达到固沙、阻沙、拦沙、防风、改造地形等目的。沙障作用重大,是生物措施无法替代的。

根据防沙原理和设置方法不同,沙障可分为平铺沙障和直立式沙障两类。平铺式沙障是固沙型沙障,利用柴草秸秆、卵石、黏土等全面或带状平铺沙表层,隔绝风与沙表层的接触,造成风虽过而沙不起的效果。原地固定流沙,保护植物生长,但对风沙流中的沙粒阻截作用不大。这种措施在东部地区作用较大,在西部地区影响水地水分,但有利于沙土改良。立式沙障为积沙型沙障,风沙流遇上任何立式沙障,风速都会下降,风挟带的沙粒就会沉积一部分在沙障前后,从而减少输沙量。多行配置立式沙障可起到固定障间沙表层和拦截运行中沙粒的作用。由于绝大部分运动沙粒在近地表30cm内,多数又在10cm高度内,因此不需要设置过高沙障就可以固沙和控制风沙流,防止沙害。

化学固沙措施:将稀释了的有一定胶结构的化学物质,喷洒于流沙表面,水分迅速下渗,化学物则滞留在一定厚度(1~5mm)沙层间隙中,形成一层坚硬的保护壳,以增强沙表层抗风蚀能力,达到固沙目的。目前已研究出几十种化学固沙材料,但由于成本高,未普及推广。

风力治沙:是以输出为主的治沙措施,减小粗糙度,使风力加强,风沙流呈不饱和状态,造成拉沙和地表风蚀的效果。

农业措施:一是发展水利,扩大灌溉面积,增施肥料,改良土壤;二是防风蚀旱农作业措施,带状耕作、伏耕压青、种高秆作物等。

光伏发电量如何计算?

1、约8.3分钟。太阳距地球:约1.58×10-5光年。1光年=94605亿公里≈6300r地,光速为30万公里/秒,所以太阳光射到地球时间为:约8.3分钟。

2、光的传播

光是直线传播的,但当光遇到另一介质(均匀介质)时方向会发生改变,改变后依然缘直线传播。而在非均匀介质中,光一般是按曲线传播的。以上光的传播路径都可以通过费马原理来确定。光是沿前后左右上下各个方向传播的,光的亮度越亮,越不明显看出,当光亮度较暗时,由发光体到照明参照物的光会扩大,距离越远,扩散的越大,由最初的形状扩散到消失为止,而当发光体离照明参照物零距离时,光的形状是发光体真正的形状大小,所以光传播的方向与光的亮度、光与照明参照物的距离有关。传播途中每一点都是一个次波点源,发射的是球面波,对光源面发出的所有球面波积分,当光源面远大于波长时结果近似为等面积、同方向的柱体,即表现为直线传播,实际上也有发散。

3、传播规律

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小孔成像、日食和月食还有影子的形成都证明了这一事实。

撇开光的波动本性,以光的直线传播为基础,研究光在介质中的传播及物体成像规律的学科,称为几何光学。在几何光学中,以一条有箭头的几何线代表光的传播方向,叫做光线。几何光学把物体看作无数物点的组合(在近似情况下,也可用物点表示物体),由物点发出的光束,看作是无数几何光线的集合,光线的方向代表光能的传递方向。这些概念显然与光的波动本性相违背,但是如果我们所讨论的研究对象的尺寸远远大于光的波长,而它的细微结构也不必十分严密考虑的情况下,由几何光学得出的结论还是很好的近似。(应用波动光学,可以得到光的传播问题的严密的解),由于几何光学方法简捷,在解决光学技术问题中,经常用到它。

几何光学中光的传播规律有三:(1)光的直线传播规律已如上述。大地测量也是以此为依据的。(2)光的独立传播规律两束光在传播过程中相遇时互不干扰,仍按各自途径继续传播,当两束光会聚同一点时,在该点上的光能量是简单相加。(3)光的反射和折射定律。光传播途中遇到两种不同介质的分界面时,一部分反射,一部分折射。反射光线遵循反射定律,折射光线遵循折射定律。

4、光速

17世纪以前,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都认为光速是无限大的,宇宙恒星发出的光都是瞬时到达地球。伽利略首先对此提出怀疑,他于1607年在两山顶间做实验测光速,由于光速太大而实验装置又太简陋,未获成功。1676年丹麦天文学家罗默,利用天文观测,首次成功测量了光速。1849年法国科学家斐索在实验室里,用巧妙的装置首次成功地在地面上测出了光速。13年美国标准局的埃文森用激光方法利用频率和波和测定光速为(2992 485+1.2)米/秒。经15年第15届国际计量大会确认,上述光速作为国际推荐值使用。1983年第17届国际计量大会上通过米的新定义为“真空”中光在1/299 792 458秒时间间隔内行程的长度。

这样,光速已成为定义值,它的精确度为零。今后也无需再做精密测量了。而长度单位米、时间单位秒是通过这个定义值直接联系的。

狭义相对论的基本原理之一是光速不变原理。这与光速定义为一固定值是相一致的。不过迄今还有人仍在检验在更高的精确度下,光速究竟是否恒定。

除真空外,光能通过的物质叫做(光)介质,光在介质中传播的速度小于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光在水中的速度:2.25×10^8m/s。光在玻璃中的速度:2.0×10^8m/s 。光在冰中的速度:2.30×10^8m/s 。光在空气中的速度:3.0×10^8m/s 。光在酒精中的速度:2.2×10^8m/s。

世界上紫外线最弱的国家是哪里?

问题一:光伏发电如何计算一天发多少度 1KW组件有效日照6小时,不考虑损耗1天是6度电。独立系统的损耗一般在30%。6*0.7=4.2kw/h。你工的考虑太阳辐射强度,6小时有效日照,就是指的日照强度。所谓有效日照小时数指的就是辐射 强度 。

举例:

如果辐射量的单位是cal/cm2,则:

峰值日照小时数=辐射量×0.0116

0.0116为将辐射量(cal/cm2)换算成峰值日照时数的换算系数:

峰值日照定义:100mW/cm2=0.1W/cm2

1cal=4.1868J=101868Ws 1h=3600s

则:1cal/cm2=4.1868Ws/cal(3600s/h×0.1W/cm2)=0.0116hcm2/cal

例如:定某地年水平辐射量为135kcal/cm2,方阵面上辐射量为148.5kcal/cm2,则年峰值日照小时数为:

148500×0.0116=1722.6h,每日的峰值日照时数为

1722.6÷365=4.7h

问题二:关于光伏年发电量的计算问题 如果大概的估算可以这样进行: 总发电量(kWh)=光伏电池的有效面积(平方米)*年平均太阳光总辐射强度(w/平方米)*年有效日照时间(小时)*组件效率(硅电池一般可取15%)*系统效率(一般可取75%) 如果要仔细计算则要借助专用的软件进行。

问题三:光伏发电量怎么计算的啊 光伏方阵机容量 * 等效日照时间 = 初始总发电量。

初始总发电量 * 方阵效率= 方阵发电量

等效日照时间的单位是 小时/每天。因此算出来得方阵发电量是日均发电量,算每年的,还要乘以365。

等效日照时间可以 用“年平均日照辐射量”/ 1000W 得到。

方阵效率 = (1-电缆线损)*设备效率*变压器效率*(1-灰尘影响)

方阵效率一般在70%~80%吧,可能70%没这么低,具体记不清了。应该去多少可以问一下有新能源资质的设计院。

问题四:光伏实际发电量怎么计算 光伏组件实际功率*有效光照时间*系统总效率(泛指减去的效率损耗)= 实际发电量

问题五:光伏发电量是怎么计算的? 100平方可以装15个千瓦左右的电池板,逆变器按电池板容量选择。

发电量大概在平均每天60度左右!

问题六:光伏电站发电量怎样计算 光伏电站的年发电量和电站安装的系统容量及当地年平均日照小时数有很大关系,具体的计算公式如下可做参考:年发电量 =系统容量 * 年平均日照小时数 * 0.8 * 365 ;单位:度。(此回答参考自太阳能专家广东太阳库新能源)

问题七:太阳能发电每天发电量怎么算 要估算光伏发电系统的发电量,需要知道系统安装当地的有效日照时间,系统效率,系统安装容量。

例如1000W的光伏并网系统,安装地点为北京,有效日照时间为4小时,光伏并网系统效率约为80%,所以该系统日发电量计算公式=组件安装容量有效日照小时数鬃系统效率=1000×4×0.8=3200Wh,约为3.2度电。

问题八:光伏电站的发电量是怎么计算的? 5分 你是指光伏电站的设计龚电量怎么计算吧?

光伏方阵机容量 * 等效日照时间 = 初始总发电量。

初始总发电量 * 方阵效率= 方阵发电量

等效日照时间的单位是 小时/每天。因此算出来得方阵发电量是日均发电量,算每年的,还要乘以365。

等效日照时间可以 用“年平均日照辐射量”/ 1000W 得到。

方阵效率 = (1-电缆线损)*设备效率*变压器效率*(1-灰尘影响)

方阵效率一般在70%~80%吧,可能70%没这么低,具体记不清了。应该去多少可以问一下有新能源资质的设计院。

问题九:太阳能板发电量计算 1MW屋顶光伏发电站所需电池板面积

一块235W的多晶太阳能电池板面积1.65*0.992=1.6368O,1MW需要1000000/235=4255.32块电池,电池板总面积1.6368*4255.32=6965O

理论年发电量=年平均太阳辐射总量*电池总面积*光电转换效率=5555.339*6965*17.5%

=6771263.8MJ=6771263.8*0.28KWH=1895953.86KWH

=189.6万度

实际发电效率

太阳电池板输出的直流功率是太阳电池板的标称功率。在现场运行的太阳电池板往往达不到标准测试条件,输出的允许偏差是5%,因此,在分析太阳电池板输出功率时要考虑到0.9 5的影响系数。

随着光伏组件温度的升高,组f:l二输出的功率就会下降。对于晶体硅组件,当光伏组件内部的温度达到5 0-7 5℃时,它的输出功率降为额定时的8 9%,在分析太阳电池板输出功率时要考虑到0.8 9的影响系数。

光伏组件表面灰尘的累积,会影响辐射到电池板表面的太阳辐射强度,同样会影响太阳电池板的输出功率。据相关文献报道,此因素会对光伏组件的输出产生7%的影响,在分析太阳电池板输出功率时要考虑到0.9 3的影响系数。

由于太阳辐射的不均匀性,光伏组件的输出几乎不可能同时达到最大功率输出,因此光伏阵列的输出功率要低于各个组件的标称功率之和。

另外,还有光伏组件的不匹配性和板问连线损失等,这些因素影响太阳电池板输出功率的系数按0.9 5计算。

并网光伏电站考虑安装角度因素折算后的效率为0.8 8。

所以实际发电效率为O.9 5 * 0.8 9 * 0.9 3*0.9 5 X*0.8 8=6 5.7%。

、光伏发电系统实际年发电量=理论年发电量*实际发电效率

=189.6*0.9 5 * 0.8 9 *0.9 3*

0.9 5 * 0.8 8=189.6*6 5.7%=124.56万度

因企业而异 仅供参考

问题十:光伏发电如何计算一天发多少度 1KW组件有效日照6小时,不考虑损耗1天是6度电。独立系统的损耗一般在30%。6*0.7=4.2kw/h。你工的考虑太阳辐射强度,6小时有效日照,就是指的日照强度。所谓有效日照小时数指的就是辐射 强度 。

举例:

如果辐射量的单位是cal/cm2,则:

峰值日照小时数=辐射量×0.0116

0.0116为将辐射量(cal/cm2)换算成峰值日照时数的换算系数:

峰值日照定义:100mW/cm2=0.1W/cm2

1cal=4.1868J=101868Ws 1h=3600s

则:1cal/cm2=4.1868Ws/cal(3600s/h×0.1W/cm2)=0.0116hcm2/cal

例如:定某地年水平辐射量为135kcal/cm2,方阵面上辐射量为148.5kcal/cm2,则年峰值日照小时数为:

148500×0.0116=1722.6h,每日的峰值日照时数为

1722.6÷365=4.7h

光能对人类的贡献

世界上紫外线最弱的国家是芬兰。

紫外线是电磁波谱中波长从0.01—0.40微米辐射的总称。紫外线的波长愈短,对人类皮肤危害越大。短波紫外线可穿过真皮,中波则可进入真皮。

近年来,大量化学物质破坏了大气层中的臭氧层,破坏了这道保护人类健康的天然屏障。据国家气象中心提供的报告显示,19年以来我国大气臭氧层总量逐年减少,在20年间臭氧层减少了14%。而臭氧层每递减1%,皮肤癌的发病率就会上升3%。目前,北京市气象局发布了北京市的紫外线指数,以帮助人们适当预防紫外线辐射。

北京市气象局提醒人们当紫外线为最弱(0—2级)时对人体无太大影响,外出时戴上太阳帽即可;紫外线达到3—级时,外出时除戴上太阳帽外还需备太阳镜,并在身上涂上防晒霜,以避免皮肤受到太阳辐射的危害;当紫外线强度达到5—6级时,外出时必须在阴凉处行走;紫外线达7—9级时,在上午10时至下午4时这段时间最好不要到沙滩场地上晒太阳;当紫外线指数大于等于10时,应尽量避免外出,因为此时的紫外线辐射极具有伤害性。

外线的保健作用

过度接触紫外线,会烧伤皮肤,或引起老年性白内障,甚至引起皮肤癌等。但适量的紫外线对人体却有许多好处:

杀菌消毒人体的表皮中分布着一种基底细胞,这种细胞含有“黑色素原” 是一种酪氨酸物质 ,在紫外线的作用下,“黑色素原”变为黑色,沉着于被晒的皮肤表面,使皮肤呈均匀的黑褐色。这就是日光晒黑皮肤的重要原因。这种沉着的色素可吸收较多的光能,迅速转变为热能,并刺激汗腺分泌而散热。晒太阳能杀死皮肤上的细菌,预防疖疮、毛囊炎等皮肤病。室内常进阳光,勤晒被褥,可减少疾病的传播。

促进钙磷代谢人体皮肤中含有固醇类物质,这种物质经阳光中的紫外线照射可变为维生素D。维生素D进人血液后改善钙、磷的代谢,有抗佝偻病、骨软化和老年骨质疏松的作用。

增强机体的免疫能力阳光中紫外线的照射,能刺激机体的造血机能,使红血球的数量增多,血色素增加,改善红细胞质量,改善肌肉的活动状态,还能降低血压、血糖、胆固醇、增加机体免疫能力,促进机体细胞吸氧能力和新陈代谢,减轻气喘病和关节疼痛,舒筋活血,增强体质。

那么,应在什么时间接受紫外线?盛夏时11-17时不宜接受阳光晒,因为这段时间红外线太强,一般能达到每分钟每立方米1.5卡以上,所产生的温度是37℃-45℃。春秋季节7-10点,或15-16点,这段时间,阳光中紫外线强,红外线弱。

紫外线对人体的伤害

在炎热的夏季,太阳光所含有的紫外线对人体的照射是难以避免的。过量的日光紫外线照射可对人体的皮肤、眼睛、免疫系统等造成伤害。紫外线能破坏人体皮肤细胞,导致皱纹、色斑,使皮肤未老先衰,严重时产生日光性皮炎及晒伤,或皮肤和黏膜的日光性角化症,引起癌变。眼睛是紫外线的敏感器官,紫外线能对晶状体造成损伤,是老年性白内障致病因素之一。

在骄阳似火的夏季,上午10时至下午3时,阳光中的紫外线强度最强,室外活动应避开这段时间,以免紫外线对人体的伤害,即使需要在这段时间户外活动,也不要忘记撑遮阳伞,戴遮阳帽或遮阳镜,使用有正规厂家生产的护肤素和防晒霜,并尽量着白色或浅色衣服,以减轻紫外线照射,对人体造成不必要的损伤。

虽然紫外线过量对人体造成伤害,但人体的健康成长又离不开紫外线。皮肤中7-脱氢胆固醇经光照射转变成维生素D3,维生素D3对维持人体细胞内外钙离子浓度,调节钙磷代谢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在日照不足的国家,婴幼儿的佝偻病和成人的骨质软化和骨质疏松症的发病多,婴儿的茁壮成长离不开适量的日光浴,人体需要适量的紫外线,因此,适量的光照还是必要的。

参考资料:

://zhidao.baidu/question/540235.html

1:太阳能

阳能电池系一种利用太阳光直接发电的光电半导体薄片,其将高纯度的半导体材料加入一些不纯物使其呈现不同的性质,如加入硼可形成 P 型半导体,加入磷可形成 N 型半导体,PN 两型半导体相结合后,当太阳光入射时,产生电子与电洞,有电流通过时,则产生电力,发电原理可参考下图.由於单一太阳能电池所输出的电力有限,为提高其发电量,将许多太阳能电池经串并联组合封装程序后,做成模板,成为太阳能电池模板 ( Solar Module ) .太阳能电池的发电能源来自於光的波长.太阳光是一种全域波长.此外白炽灯的波长与日光灯的波长不同.而太阳能电池以阳光或白炽灯之波长为较适用.而且太阳能电池有三种,其中太阳能电子计算机上的太阳能电池是属於「室内型的非晶」,如果长期拿到户外曝晒,且串并联为较大电压及电流时,将导致其内部连结组织烧断而损坏

太阳能电池(soler cell)亦称光伏打电池把太阳能直接转换成电能的半导体器件,当太阳光入射时被吸收的光子使PN节的2侧P区和N区产生电子-空穴对,由于扩散而直达空间电荷区,在PN结的强电场作用下而分离,电子移向低电位N区,空穴移向P区,由于电子和空穴的积累,P区和N区间就产生了光生电动势

2:紫外线

紫外线是一种比可见光波长还短的光线,它可以根据波长分为三种:A光:短期效应会造成晒红、晒黑、光敏感反应,长期则会产生皱纹、黑斑、皮肤老化.B光:短期效应是晒红、晒黑、晒伤,长期影响会长皱纹、黑斑、皮肤癌.C光:因臭氧层无法到达地表,短期看不出来,但长期会产生皮肤癌.我们可以清楚了解,容易造成晒伤的是B光;也就是说,当你兴高烈的到海滩去晒得又红又痛,还脱了一层皮回来,就是紫外线B光的短期作用.“室内紫外线晒黑法”就是利用“趋吉避凶”的原理,避开紫外线B光,只用紫外线A光,这样短期内就可以达到晒黑的效应,却没有晒伤的顾虑.也就是在装设有许多紫外线A光灯管的机器内,循序渐进的增加曝晒的时间,来达到逐渐变黑的目的.当然“黑”跟“美”能不能画上等号是见仁见智的问题.健康教育常常说要多晒太阳才健康,说这样才会有充分的维他命D;这样的观念其实只对了一半.根据研究,除了婴幼儿而外,我们每天只需要晒一点点太阳,就足以应付我们身体制造维他命D的需求.除非您像小龙女一样终年躲在古墓里不见天日,否则要缺乏维他命D其实并不容易.紫外线对于我们人体,除了这么一点好处,就几乎全都是坏处.举凡皱纹、黑斑、皮肤老化及皮肤癌都是紫外线对我们皮肤长期的影响,这些长期的影响,都不会一时半刻出现,而是日积月累,对我们的皮肤,产生“不可逆”的伤害.我们原本的肤色越白,黑色素越少,对紫外线的抵抗力越弱,累积“不可逆”的伤害也就越快.因此,西方早就大力宣导“多晒太阳不健康”的观念,美国的食品药物管理局更是积极的想把“室内紫外线照射法”规定成只能应用在治疗某些皮肤病上.当然我们东方人因为肤色较深,累积“不可逆”的伤害较慢,所以大家比较不在意,但是等到皱纹、黑斑、皮肤老化已经出现,可就来不及了!所以,在这里只能提醒想变成“黑美人”的各位,小心紫外线A光的长期累积效应.若一定要赶“黑潮”,平日请别忘了依照每日气象局预报的紫外线指数做好防晒,否则将来皱纹、黑斑、皮肤老化出现时,可就很难解决了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