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磁爆会引起什么现象

2.森林火灾卫星监测是通过什么监测的

3.人造卫星有哪些用途?

4.今年热的很不正常,大家有意识到现在有全球变暖吗?

5.我国发射了哪些气象卫星

气象卫星眼中全球热到了什么程度_全球气象卫星系统

第一颗气象卫星叫风云一号。

风云一号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八院研制的中国第一颗极轨气象卫星,其主要任务是获取中国国内及中国国外大气,云,陆地,海洋资料,进行有关数据收集,用于天气预报、气候预测、自然灾害和全球环境监测等。

风云一号的总体设计:

风云一号卫星的主体为1.40x1.40x1.20米六面体,表面包扎有热控制用的超绝热层。卫星对地面装有天线群及其统一反射板、红外地平仪和二台扫描辐射计,其中之一为冷备份机。辐射计的辐射致冷器朝向冷空间,将红外探测元件冷却至105K工作温度。

在卫星主体的左右两侧面各装有三块太阳电池阵板及其支撑板一块。为保障遥感到的图象质量,卫星用近极地太阳同步轨道运行。

卫星轨道平面由东向西逆地球自旋方向后退,它以及太阳电池阵板与太阳光线的夹角在一年内变化小于±10度,卫星经过地球上任一地区时的当地时间每天近乎相同,偏移甚慢。

为此,发射的轨道需要相当精确,且发射的时间窗口要适当选择。风云一号卫星在轨道上的姿态稳定方式是对地定向的三轴稳定,使太阳能电池帆板保持在轨道平面内。

磁爆会引起什么现象

气象卫星起源于侦察卫星,是一种专门用来对地球和大气进行观测的卫星。1960年4月1日,美国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气象卫星,率先将航天科技引入气象科学领域。它向美国提供世界范围的气象资料。前苏联应用气象卫星也较早,它的第一颗实用气象卫星是在1966年6月发射的。

气象卫星上通常装备有电视摄像系统、扫描辐射装置、自动传输系统和自动贮存装置等仪器设备。利用这些仪器,可对全球气象进行观测,以获得各地大气的温度、湿度、压力、密度、大气结构等信息。

当气象卫星在预定的轨道上运行时,其电视摄像系统的摄像机,每隔一定时间开启一次快门,便得到一张地球大气云图照片。然后通过转换设备,卫星将云图照片的图像信息转化成电信号送进贮存装置自动存储起来。它的存贮装置可以容纳世界各地的全部云图信息。当卫星经过地面接收站时,地面上给它发出一条指令,卫星就把全部信息传送下来。如果不用存储器,卫星还可以用无线电信号立即向地面传送。地面只要有接收设备,就可立即收到卫星实时拍摄的照片。任何物体都具有一定的温度而放出一定的热量,卫星上的扫描辐射装置测量出云的热辐射量,就得到红外云图。红外云图可反映地面和的温度。大气温度一般比地面低,不同高度的云层温度也不同,因此它们的热辐射量就有强弱之分。在卫星红外云图照片上,白的地方是冷区,就是中高云区。黑的地方是暖区,是地面、水面或低云区。

扫描辐射装置和电视摄像机拍摄的方式也是不同的。它是用扫描镜以固定转速向地球扫描,每转一圈,就得到从地球一端到另一端的一长条扫描线。卫星不断前进时,一条条扫描线互相衔接,就构成一张完整的红外云图。

14年5月17日,美国又发射了第一颗同步气象卫星,与其他系列的气象卫星相比,它的覆盖面积大,能及时提供大量的气象资料,昼夜不停地向地面传输整个西半球的分辨率极高的气象照片。它每半小时就传输一次观测资料,利用这些资料可深入了解大气动力学过程和能量交换过程,改善了气象预报的准确性。世界各地有500多个接收站的自动图像装置也可直接接收卫星照片。

虽然对地静止或同步气象卫星覆盖面积大,但不能覆盖地球南北极地区,因此像前苏联这样地临北极的国家发射了另一种极轨气象卫星,或者太阳同步轨道低轨道气象卫星,高度一般在700~1500千米。这是一种具有轨道倾角约90°、飞越地球南北极上空的气象卫星。大家知道地球并非标准圆球体,而是在其赤道部分有些微微膨胀的扁球体,膨胀部分对人造天体产生额外吸引力,能使卫星运行的轨道面慢慢转动,轨道面转动速度的大小与轨道倾角、高度和形状有关,倾角越小转动越快。倾角为99°、高度为920千米的近极地圆轨道,轨道平面每天顺地球自转方向转动一度,与太阳照射方向因地球绕太阳公转每天顺向转动一度恰好同步,或说轨道面转动方向和周期与地球公转方向和周期相等的轨道叫做太阳同步轨道。太阳同步轨道的优点是轨道面和太阳方向所成的夹角大体上是一定的。所以在太阳同步轨道上运行的气象卫星,每天在相同的时间里大体上通过同一地球纬度;就是说,太阳同步轨道能使气象卫星始终在同样的光照条件下观测地面,给光学传感器创造了最合适的光照条件。但另一方面,极轨气象卫星的轨道倾角在90°附近而不能利用因地球自转产生的向东速度,发射时要求运载火箭有更大的负担。我国发射的“风云1”号气象卫星,也是太阳同步轨道卫星。

由于利用气象卫星可以收集到地面气象台站难以收集、气球和飞机不能获得的高空、超高空气象情况,大大提高了天气预报的准确性和实时性。电视节目中,每天播放天气预报的同时,还展现一幅幅色彩斑斓的卫星云图照片,它们就是气象卫星用电视摄像机和扫描辐射装置从太空对地球拍摄而成的。这种每日天气预报给每一个人带来很大方便,对农业、运输业的作用更是巨大。运行在宇宙空间的各种各样的气象卫星,时刻监视着台风、风、暴雨以及干旱等灾害性天气的变化。它们不受地理条件限制,可以取得人迹稀少的海面、极地、高原、沙漠、森林等地区的气象资料,更能进一步帮助监视危害性天气。随着微波雷达在气象卫星上获得应用以及大气遥感技术和大气科学的发展,气象卫星已经从定性的云图探测,逐步向定量探测大气温度、湿度、风速、云量、降水量、海面湿度以及大气成分等方面发展,这在提高中长期天气预报准确性方面会发挥更大作用。

世界气象组织为了更好地全面掌握全球天气变化,组织了一个全球气象卫星网并投入运行。该系统由5颗地球同步轨道气象卫星和2颗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组成。5颗对地静止气象卫星,每颗能对南北纬度50°和间隔经度70°的近圆形地区进行观测,它们分别由美国提供2颗,前苏联、欧空局和日本各提供1颗。极地轨道上2颗气象卫星是用来弥补5颗对地静止气象卫星无法覆盖地球两极地区的缺陷而发射的,分别由美、苏各提供1颗。这个纵横交错的气象卫星网可以连续监视全球任何一个地区的气象变化。世界各国都可以借助简单的接收设备免费接收卫星发回的云图,提高天气预报的及时性与准确性。

知识点

卫星云图

我们在天气预报中常常听到预报员提到“卫星云图”一词,什么是卫星云图呢?所谓的卫星云图就是由气象卫星自上而下观测到的地球上的云层覆盖和地表面特征的图像。

卫星对地球的观测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不可或缺的信息来源。利用卫星云图可以识别不同的天气系统,确定它们的位置,估计其强度和发展趋势,为天气分析和天气预报提供重要的依据。在海洋、沙漠、高原等缺少气象观测台站的地区,卫星云图所提供的资料,弥补了常规探测资料的不足,对提高预报准确率起了重要作用。

森林火灾卫星监测是通过什么监测的

地球磁暴会造成卫星无法通信、航天器加速衰落,变压器寿命缩短的后果等。

1、卫星无法通信

当地磁场扰动时,磁场方向和大小的改变会影响它们之间的力矩,致使卫星的姿态发生变化。卫星的姿态发生变化后,通信卫星将无法正常通信,甚至有时可能会中断通信。气象卫星、军事卫星也无法监测地球。

2、航天器加速衰落

当地磁暴发生时,焦耳加热和极光粒子沉降加热引起全球高层大气增温,密度和成分发生变化。当大气密度陡增,大气阻力会突然加大,加速了航天器衰减的速度,从而导致其偏离预计航道,甚至提前掉入低层大气而陨落。

3、变压器寿命缩短

强磁暴时,地磁场会发生剧烈扰动变化,变化的地磁场会在土壤电阻率高的地区产生每公里几伏特到十几伏特,持续时间从几分钟到几小时的地面电势,容易引起大型变压器半波饱和而缩短其使用寿命,极端情况下会使其烧毁而造成永久损坏。

地磁暴发展的三个阶段:

1、初相

磁暴开始之后,在全球各经度上,地磁水平分量在高于暴前值的水平上起伏变化,持续时间为几十分钟到几个小时,这个阶段叫做“初相”。

2、主相

初相结束后,H分量突然下降,半小时至数小时之内下降到极小值,称为“主相”。主相是磁暴的主要特点,磁暴的大小就是用主相阶段H分量下降最低点的幅度来衡量,一般磁暴H分量下降为几十到几百纳特斯拉,个别大磁暴可超过1000纳特斯拉。

3、恢复相

主相之后,H分量逐渐向暴前水平恢复,在此期间,磁场仍有扰动起伏,但总扰动强度逐渐减弱,一般需要2~3天才能完全恢复平静状态,这一阶段叫做“恢复相”。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地磁暴

人造卫星有哪些用途?

卫星遥感,利用极轨气象卫星、陆地卫星、地球静止卫星、低轨卫星探测林火。能够发现热点,监测火场蔓延的情况、及时提供火场信息,用遥感手段制作森林火险预报,用卫星数字资料估算过火面积。它探测范围广、搜集数据快、能得到连续性资料,反映火的动态变化,而且收集资料不受地形条件的影响,影像真切。

扩展资料

危害

1、烧毁林木

森林一旦遭受火灾,最直观的危害是烧死或烧伤林木。一方面使森林蓄积下降,另一方面也使森林生长受到严重影响。森林是生长周期较长的再生,遭受火灾后,其恢复需要很长的时间。特别是高强度大面积森林火灾之后,森林很难恢复原貌,常常被低价林或灌丛取而代之。

如果反复多次遭到火灾危害,还会成为荒草地,甚至变成裸地。例如,1987年“5.6”特大森林火灾之后,分布在坡度较陡的地段的森林严重火烧之后基本变成了荒草坡,生态环境严重破坏,再要恢复森林几乎是不可能的。

2、烧毁林下植物

森林除了可以提供木材以外,林下还蕴藏着丰富的野生植物。如东北大兴安岭林区的“红豆”(越桔)和“都仕”(笃斯越桔)等是营养十分丰富的野果,现已开发了红豆果茶、都仕果酒等天然绿色食品,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利用黄芪做原料而生产出来的“北芪神茶”,以其营养丰富、无污染,且滋补功能强等特点而驰名中外。

长白山林区的人参、灵芝、刺五加等是珍贵药材。我国南方的喜树可提炼出喜树碱,喜树碱是良好的治疗癌症的药物;漆树可加工制成漆;桉树提炼出的桉油是制造香皂、香精的最佳原料等等,不胜枚举。所有这些林副产品都具有重要的商品价值和经济效益。

然而,森林火灾能烧毁这些珍贵的野生植物,或者由于火干扰后,改变其生存环境,使其数量显著减少,甚至使某些种类灭绝。

3、危害野生动物

森林是各种珍禽异兽的家园。森林遭受火灾后,会破坏野生动物赖以生存的环境.有时甚至直接烧死、烧伤野生动物。由于火灾等原因而造成的森林破坏,我国不少野生动物种类已经灭绝或处于濒危。如野马、高鼻羚羊、新疆虎、犀牛、豚鹿、黄腹角雉、台湾鹇等几十种珍贵鸟兽已经灭绝。

另外,大熊猫、东北虎、长臂猿、金丝猴、野象、野骆驼、海南坡鹿等国家级保护动物也面临濒危,如不加以保护,有灭绝的危险。因此,防治森林火灾,不仅是保护森林本身,同时也保护了野生动物,进而保护了生物物种的多样性。

4、引起水土流失

森林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据测算,每公顷林地比无林地能多蓄水30立方米。三千公顷森林的蓄水量相当于一座100万立方米的小型水库。因此,森林有“绿色水库”之美称。

此外,森林树木的枝叶及林床(地被物层)的机械作用,大大减缓雨水对地表的冲击力;林地表面海绵状的枯枝落叶层不仅具有雨水冲击作用,而且能大量吸收水分;加之,森林庞大的根系对土壤的固定作用,使得林地很少发生水土流失现象。然而,当森林火灾过后,森林的这种功能会显著减弱,严重时甚至会消失。因此,严重的森林火灾不仅能引起水土流失,还会引起山洪爆发、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然而,当森林火灾过后,森林的这种功能会显著减弱,严重时甚至会消失。因此,严重的森林火灾不仅能引起水土流失,还会引起山洪爆发、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百度百科-森林火灾

百度百科-森林防火监控

今年热的很不正常,大家有意识到现在有全球变暖吗?

人造卫星的用途:

(1)气象卫星:从太空对地球及其大气层进行气象观测的人造地球卫星。卫星气象观测系统的空间部分。卫星所载各种气象遥感器,接收和测量地球及其大气层的可见光、红外和微波辐射,并将其转换成电信号传送给地面站。

(2)地球观测卫星:地球观测卫星,泛指用于对地球与环境进行遥感的各种人造地球卫星和航天器。对地观测卫星主要包括气象卫星、陆地卫星、海洋卫星、轨道航天站以及其他特殊用途的卫星。人们可以利用地球观测卫星进行监测以获取大面积观测数据最终可有效达到综合地分析资料。

(3)天文卫星:天文卫星是用来观测宇宙天体和其他空间物质的人造地球卫星。天文卫星在离开地面几百千米或更高的轨道上运行,因为没有大气层的阻挡,卫星上所载的仪器能接收到来自天体的从无线电波段到红外波段、可见光波段,是人类安置在太空的“千里眼”。

(4)应用卫星:直接为国民经济和军事服务的各类人造地球卫星的通称。很显然,通信卫星是应用卫星中的一种。

(5)广播卫星:广播卫星是指直接向用户转播音频、和数据等信息的通信卫星。具有信息单向传输、一发多收等特点。广播卫星是一种专用的通信卫星,主要用于电视广播。它起到空间广播发射台的作用。

我国发射了哪些气象卫星

北半球夏季,出现了罕见的极端热浪,欧洲、中东、俄罗斯北乌拉尔和东西伯利亚 、东

亚、北美等地都遭遇历史级别热浪。在欧洲,伊比利亚半岛 在七月遭遇了历史最高强度的高温袭击,在西班牙南部的安达卢西亚自治

区等地,白天最高温度甚至达到了45摄氏度。据不完全统计,在西班牙高温导致的死亡人数

比上一年增加了2124人。葡萄牙中部洛萨地区的气温,达到了创纪录的47.3℃。而欧洲中部的法国

经历了有记录以来最干燥,其全国范围内的降雨量只到往年的15%。

处于温带海洋性气候 的

英国部分地区最高气温达到39℃,使得其宣布进入国家紧急状态,同时,英国气象局发布了极端高

温红色预警。

中东地区,土耳其东南部于出现47.2℃的极端高温,伊朗局部测得53℃的今年全球最高气

温。而在俄罗斯远东,高温引发西伯利亚多地山火,扑救仍在进行。

北美,格陵兰岛 冰盖大量融化,科研人员甚至可以穿短袖运动,而在美国,得克萨斯州迎来了历

史上最热,导致了创纪录的能源需求以及与炎热相关的疾病,加州的山火受到高温影响也就久

久不灭。?

一、东亚,我国和日本都遭遇超级高温热浪。华北地区遭遇历史级别高温,西南多地遭遇史上最热,华南和江南江淮等地七月也遭遇热浪袭击,而四川盆地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更是

遭遇历史最强的高温过程。

哥白尼气候变化服务项目观测到,南极海冰面积达到了44年卫星数据纪录中7月的最低值,平均为

1530万平方公里,比91年至20年的平均面积少110万平方公里,约7%,远低于去年7月的

最低点。

以上只是北半球热浪的一个缩影罢了,要是慢慢总结北半球的高温热浪,恐怕一时半会都无法结

束。

在三圈环流模型中、在热浪频繁的中纬度地区有两个主要环流:哈得来环流和费雷尔环流。

赤道附近的空气受热上升形成积云时释放的潜热,促使高层大气向极地运动,在分别到达南、北纬

20°~35°时遇冷下沉,形成一个环流圈,这叫哈得来环流圈。由于空气在赤道上升过程中有水汽凝

结,使得在南、北纬20°~35°附近下沉的空气较干燥,且下沉过程中的绝热加热作用进一步降低空

气的相对湿度 ,所以下沉的干燥大气使得这个纬度带少雨而干早,成为全球副热带高压带,全球

绝大多数沙漠都位于这个高压带上。我国由于青藏高原改变了环流机制,使得我国形成了季风气

候,而不至于大部变成沙漠。

二、但是西太平洋上的同纬度地区却仍然是副热带高压控制的地区,而它异常加强并占领我国大部时

候,我们便能感受和同纬度其他地区一样的超级干旱高温。

低层由副热带高压带向高纬流去的气流在地转偏力的作用下,在北半球偏成西南风,在南半球偏成

西北风。这种从低纬流来的暖气流与从极地高压流出的冷气流 在纬度60°附近相遇而形成极锋 ,

并在冷空气上滑升,到达对流层 上部后又南北分流,有一部分气流以带有北风分量(北半球)或

南风分量(南半球)的风流回副热带高压,形成一个与哈得来环流圈方向相反的环流圈,我们称之

为费雷尔环流圈。

在费雷尔环流圈内,盛行西风,该区域又叫西风带,西风带内有很多西风波动,又称罗斯贝波或行

星波 。西风带波动分成三种,分别为超长波 、长波和短波。这些波动一般以高压脊 、低压槽、

阻塞高压或切断低压形式存在。它们是低纬度和高纬度大气热量交换的途径之一。

三、相对于北大西洋地区,我国相当于在西风带下游,因此北大西洋到北欧北冰洋地区的西风带活动必

然影响到我国,北大西洋和北冰洋地区在今年春季的陆海面温度异常,加上北大西洋强大温带气旋

的发展对西风带急流有影响,形成波动强大的高压脊低压槽。西风带盛行经向环流、就有强大的高压脊进入我国,导致我国大部地区异常偏暖,仿佛一夜入夏,而到

了四五月份,因为频繁的西风波动导致槽脊转换,大量冷空气随着一个个西风槽进入我国,使得我

国大部特别是在处于偏冷状态,令人觉得今年仿佛无夏。

然而又有强大的高压脊从中

亚地区进入我国,使得华北地区遭遇了来自中亚地区十分干热的下沉空气影响,出现罕见的高温天

气,打破无夏幻想。

而到今年西风带盛行纬向环流,西风带上没有强大的低压槽将盘踞在我国的副热带高压击

退,反而西风带在东亚频繁的冷涡活动使得副热带高压无法继续北抬,仿佛固定在了我国江淮江南

地区,并且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全球其他地区的高压(如伊朗高压)合为一体,给我国南方带来

强大的高温。

四、可以说今年副热带高压的强度和稳定度、持久度应该是近几年来最强之一,与之相似

的就是2013和2017年,这两年我国江南也出现了强大的高温天气。并且今年这种连续不断的,经

常的几大副热带高气压系统连为一片的环流现象,在历史上都是十分罕见的,这个“全球副高带”

连片,也是今年高温强度之高的重要原因。

当然强大的南亚高压也难辞其咎,南亚高压,又称青藏高压,是夏季对流层上部全球最强大、最稳

定和范围最大的高压。它虽然生成于副热带。

但与一般的副热带高压的动力性质和生成机制并不完

全相同,副热带高压一般在500hpa的高度来观察其活动,而南亚高压我们一般在100hpa的高度来

观察。今年南亚高压的强度是异常的强大一方面原因即为青藏高原偏暖,高原融雪增加,这也是后

面全球变暖造成的后果之一。南亚高压的强势也意味着它能给对流层中层的副高以能量,让它稳定

在我国上空,持续造成高温伏旱。

风云一号气象卫星

是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代准极地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

其主要任务是获取国内外大气、云、陆地、海洋资料,进行有关数据收集,用于天气预报、气候预测、自然灾害和全球环境监测等。卫星可以向世界各地云图接收站发送实时的气象云图,还可以对海洋水色进行探测和对海温进行遥感研究;卫星上携带有空间粒子成分监测器,可对空间环境进行研究。

△1988年9月7日 FY-1A 发射成功

△1990年9月3日 FY-1B 发射成功

应用与特点:验证了卫星方案和用的多项新技术。星载5通道可见光、红外扫描辐射计的性能和卫星的主要功能,与美国第三代极轨气象卫星相当,接近业务应用水平;卫星可见光通道图像质量良好,信噪比高于设计要求。

△1999年5月10日 FY—1C 发射成功

应用:每天定时两次向世界各地气象台站实时发送10个通道1.1 km甚高分辨率的数字量云图;记录存储全球国外地区4个通道4 km分辨率数字量云图,延时回放给我国地面站。

卫星由遥感(含空间粒子探测器)、图像传输、DCDS、天线、结构、热控制、电源、姿态控制、测控和星载计算机10个分系统组成。前4个分系统是卫星的有效载荷,后6个分系统是卫星平台服务分系统。

特点:①10通道扫描辐射计

卫星的主要探测器是两台互为备份的10通道扫描辐射计,其主要技术性能的在轨实测结果如表1、2所示。其中可见光和近红外通道定标精度达到10%的指标要求;红外辐射定标精度达到1K指标要求;空间分辨率HRPT图像优于1.1km, GDPT图像优于4km。

②空间粒子成分探测器

空间粒子成分探测器探测结果如表3所示。

③图像传输特性

高分辨率图像传输(CHRPT):频率1700MHz,码速率为l.3308Mb/s,全球任意地点可以实时接收。

延时图像传输(DPT):频率为1708 MHz,码速率为1.3308Mb/s,分为GDPT和LDPT两种。GDPT用于星上存储4个通道(通道1,2,4,5)、4 km分辨率均匀化的全球资料,星上可存储时间为300min的观测资料,当卫星过境时回放,每天可以获得一次全球资料。

④卫星姿态控制性能FY-1C星三轴稳定对地定向的姿控系统用偏置动量轮加磁进动、章动控制和磁平稳卸载方案。三台红外地平仪是主要的姿态测量仪器,两台计算机构成姿控中央控制器。其在轨测试结果见表4。

⑤卫星寿命和云图资料可用率

卫星设计寿命为2年;寿命期内云图资料的可用率大于.5%。

△2005年5月15日FY-1D 发射成功

特点:

第一,先进的静止轨道观测的技术。静止轨道距离地球有35800公里,在这么远的地方获得晰图象,技术上是有相当难度的。所以它的第一个技术特点就是星上的观测仪器,有5个通道,就是可以同时获取5张图。

第二,卫星总体设计技术。风云二号的图象质量是非常好的,为了保证高质量的图象,卫星设计做了大量的工作,包括星上怎么提供能源,怎么样控制好卫星的姿态,怎么样保证星上数据处理和下发等等。

第三,星地一体化实现了高精度的图象定位。一般网友对这个可能不是很了解,遥感卫星要实现对地球的图象精确定位是比较难的事情,尤其是静止轨道卫星,这么远,我们实现了图象定位准确度“像元级”。定位准的好处有:1.对发生灾害位置的估计就会减少误差。2.会使连续动画保持稳定。

第四,风云二号最大的亮点,就是我们做的定量应用比较有特色,有些应用技术也是国际同行公认的。在处理风云二号观测到的数据时形成了各种各样定量的产品,用这样一些观测数据可以反演出各种大气物理参数。比如风场、云参数、降水信息等。

第五,星地系统实现了稳定业务运行。气象卫星要求观测是连续的,卫星一旦停止工作,就会给天气预报、灾害监测造成严重影响。风云二号星地系统实现了一年365天、每天24小时连续运行。

风云二号气象卫星

是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

风云二号卫星主要作用是获取白天可见光云图、昼夜红外云图和水气分布图,进行天气图传真广播,供国内外气象资料利用站接收利用,收集气象、水文和海洋等数据收集平台的气象监测数据,监测太阳活动和卫星所处轨道的空间环境,为卫星工程和空间环境科学研究提供监测数据。

承担为全球天气和气候观测的义务。

△试验星:风云二号A星于19年6月10日发射成功,

风云二号B星于2000年6月25日发射成功

△业务星:云风二号C星2004年10月19日发射成功

云风二号D星200612月8日年发射成功。

风云二号E星于2009年发射

技术特色:

第一,先进的静止轨道观测的技术。静止轨道距离地球有35800公里,在这么远的地方获得晰图象,技术上是有相当难度的。所以它的第一个技术特点就是星上的观测仪器,有5个通道,就是可以同时获取5张图。

第二,卫星总体设计技术。风云二号的图象质量是非常好的,为了保证高质量的图象,卫星设计做了大量的工作,包括星上怎么提供能源,怎么样控制好卫星的姿态,怎么样保证星上数据处理和下发等等。

第三,星地一体化实现了高精度的图象定位。一般网友对这个可能不是很了解,遥感卫星要实现对地球的图象精确定位是比较难的事情,尤其是静止轨道卫星,这么远,我们实现了图象定位准确度“像元级”。定位准的好处有:1.对发生灾害位置的估计就会减少误差。2.会使连续动画保持稳定。

第四,风云二号最大的亮点,就是我们做的定量应用比较有特色,有些应用技术也是国际同行公认的。在处理风云二号观测到的数据时形成了各种各样定量的产品,用这样一些观测数据可以反演出各种大气物理参数。比如风场、云参数、降水信息等。

第五,星地系统实现了稳定业务运行。气象卫星要求观测是连续的,卫星一旦停止工作,就会给天气预报、灾害监测造成严重影响。风云二号星地系统实现了一年365天、每天24小时连续运行。

风云三号气象卫星

是我国第二代极轨气象卫星。为满足我国天气预报、气候预测和环境监测等方面的迫切需求。

特点:第一,将实现对大气的三维探测。因为卫星上携带有先进的微波探测仪器和红外垂直探测仪,不光可以了解云和大气的表面特性,而且可以了解大气温度湿度的垂直结构分布,这对天气预报特别是对数值预报有十分关键的作用。

第二,实现全球高分辨率观测。对全球气候和自然灾害监测有重要价值。风云三号卫星有很强的的星上存储能力,可以存储全球观测到的数据。同时,中国气象局已经和瑞典进行合作,在北极地区建立了数据接收业务,可以获取全球观测资料,并传输到北京。

第三,实现了全天候和全天时工作。风云三号卫星不受白天和黑夜的限制,也不受各种天气状况的影响,可以在各种条件下工作,提供24小时的观测服务。这对遥感科技工作而言,是一个福音。

应用:(1)为天气预报,特别是中期数值天气预报,提供全球的温、湿、云辐射等气象参数;

(2)监测大范围自然灾害和生态环境;

(3)研究全球环境变化,探索全球气候变化规律,并为气候诊断和预测提供所需的地球物理参数;

(4)为军事气象和航空,航海等专业气象服务,提供全球及地区的气象信息。

另,目前,我国的极轨气象卫星和静止气象卫星已经进入业务化,在轨运行的卫星分别是风云一号D星(2002年发射)和风云二号C星(2004年发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