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各种气候类型分别对应哪种植被?

2.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雨林区别

3.热带季风气候与热带季雨林是不是一种气候啊?

4.热带季雨林是什么?

热带雨林气候植被类型是热带季雨林吗_热带雨林气候植被类型是热带季雨林吗对吗

热带雨林和热带森林有一些区别。总体来说,热带雨林是热带森林的一种特殊类型。

1. 热带雨林:这是指在热带气候条件下,被森林覆盖的地形。热带雨林气候通常指的是赤道附近的地区,这些地区的年降雨量非常高,而且全年分布均匀。热带雨林的特点是树木高大茂密,树冠终年常绿,群落结构复杂,具有多样的生态适应性。热带雨林是地球上最繁茂的森林植被类型之一。

2. 热带森林:这是指在热带气候下,由多种树木组成的森林生态系统。热带森林不仅包括热带雨林,还包括热带季雨林、热带干旱林和热带疏林等不同的类型。

综上所述,热带雨林是热带森林的一种特定类型,而热带森林则包含了多种类型的森林生态系统。

各种气候类型分别对应哪种植被?

1.分布范围:热带雨林气候分布在南北纬10°之间的范围

热带草原气候分布在南北纬10°至回归线之间的范围

2.气候特点: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

热带草原气候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

3.植被类型:热带雨林气候区的植被为热带雨林

热带草原气候区的植被为草原或稀疏草原。

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雨林区别

热带雨林气候---热带雨林带

主要分布在南北纬10度之间

热带草原气候---热带草原带

主要分布在南北纬10-20度,大陆西岸。

热带沙漠气候---热带荒漠带

大致在南北纬20-30度,大陆西岸

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雨林带

大致在南北纬15-25度,大陆东岸

亚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大致在南北纬25-35度,大陆东岸

温带季风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温带季风气候大致在南北纬35-55度,大陆东岸

温带海洋性气候大致在南北纬40-60度,大陆西岸

地中海气候---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大致在南北纬30-40度,大陆西岸

温带大陆性气候---亚寒带针叶林带,温带荒漠带

在南北纬45到65度的大陆内部。注意美国是常考点,留意其东西侧高,中间低的地形对其温带大陆性气候的影响。

极地苔原气候---苔原带

主要分布在北冰洋沿岸,注意:南半球没有。

极地冰原气候---冰原带

格陵兰、北冰洋的若干岛屿和南极大陆的冰原高原。南北半球都有。

高山高原气候---高山植物区

分布在各大洲的高山地区,主要有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阿尔卑斯山,南美安第斯山,乞力马扎罗山等。

热带季风气候与热带季雨林是不是一种气候啊?

一、热带雨林

在热带潮湿地区,由结构层次不明显、层外植物丰富的高大茂密的常绿树种组成的森林类型称热带雨林,它没有明显的优势种,但结构复杂,可分4~9层,上层乔木高大,常具板状根、支柱根和老茎生花现象,层间藤本、附生和寄生植物丰富,并有绞杀植物,地表草本层不茂密。

特征

热带雨林降雨量高,每年降雨量超过2000毫米(大约每天38毫米)。其气候稳定,由于阳光充足,因此整年基本上都很热,同时助长了不同种类的植物。?

当中的常绿乔木,是众多树里最高的,他们组成了最高的一层树荫。?乔木多板状根,多气生根植物或藤本植物等绞杀植物,系统分层明显,乔木高大,植物品种丰富;因为天气长期温热,雨量高,所以植物能持续生长,造成树木生长密集且常绿。

二、热带季雨林

热带季雨林是热带地区具有周期性干湿季节交替的一种森林类型。由较耐旱的热带常绿和落叶阔叶树种组成,季相变化明显。主要树种在旱季落叶,雨季复出新叶。

与热带雨林相比,结构较简单,植物种类少,优势种明显,板根和老茎生花现象不普遍,藤本、附生、寄生植物较少,季雨林开花期较集中和某些植物具大型花朵,外貌较热带雨林华丽。

特征

1、在种类组成上,单位面积内的种类数比热带雨林偏少,但植株的密度较大;

2、乔木层结构比热带雨林简单,高度一般这25m以下,灌木层和草本层不发达;

3、开花结果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以一年开花结实一次的植物占绝大多数,大约有2/3的植物集中在2-5月间开花。有两个比较集中的果熟期,即8-9月间和11-3月间。

4、生活型以木本高位芽植物为主,约占70-80%,但其中的落叶成分占一定的比例。在季雨林内,属中型叶的乔木种类占60%以上,而热带雨林中则占到80%以上。热带季雨林仍然保持明显的热带特征,与以小型叶为主的亚热带森林是不同的。

5、 与热带雨林相比,季雨林中板根现象不发达,藤本植物较多,以木质藤本为主,但主要是番荔枝科、豆科和夹竹桃科等的种类。附生植物以草本为多见,雨林征的兰科、蕨类和木本附生植物在这里是稀少的。

参考资料: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研究-何谓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雨林?

百度百科-热带季雨林

热带季雨林是什么?

热带季风气候与热带季雨林不是一种气候。热带季雨林是一种森林类型,也称季风林或雨绿林。

热带季风气候分布于北纬10°至25°之间的大陆东岸。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冬季风,来自蒙古西伯利亚高压的冷气团在南下过程中,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右偏为东北季风、在逐渐南下的过程中逐渐升温,升温后这股冬季风高温干燥,吹过东南亚,形成热带季风气候。

气候特点

1、终年高温,年平均气温在22℃以上,最冷月一般在16℃以上冬半年。

2、旱雨季明显,降水集中在雨季,且降水量大。

3、季风显著旱季时陆地高压散发出来的东北季风汇入海洋上的赤道辐合带。

4、盛行热带气旋。

植被:热带雨林,向半干旱气候过渡区有萨瓦纳(又称“热带稀树草原”。以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稀疏散布有乔木的热带旱生植被类型。是热带雨林和热带荒漠之间的过渡植被类型。草本为丛生禾草,叶狭根深;乔木矮生多枝,树冠扁平呈伞状。主要分布在非洲和南美洲。)景观。

热带季雨林(tropical monsoon forest)是分布于热带,有周期性干、湿季节交替地区的一种森林类型。也称季风林或雨绿林。由较耐旱的热带常绿和落叶阔叶树种组成,且有明显的季相变化。与热带雨林相比,其树高较低,植物种类较少,结构比较简单,优势种较明显,板状根和老茎生花现象不普遍,层间藤本、附生、寄生植物也较少。

(tropical monsoon forest)

(郑德璋)

分布在有周期性干湿季节交替的热带地区的森林。属热带季风气候区的地带性植被类型。又称季雨林、潮湿半落叶林、半常绿季雨林等。

分布

不连续地分布在亚洲、非洲和美洲的季风热带地区。亚洲热带季雨林的面积最大,以东南亚地区的群落繁育最发达,印度的德干高原,缅甸、泰国、老挝和越南等地的干热河谷、盆地,以及加里曼丹、苏拉威西、伊里安、帝汶等岛屿受干燥季风影响的地方均有分布。在非洲分布比较星散,东部和北部常散生在旱生有刺林和热带草原之间,或形成“走廊林”残存在局部低湿河谷中。在美洲分布于南美巴拉那河上游的拉普拉塔平原和卡延加斯的博尔博雷马台地,西印度群岛、巴拿马到墨西哥的沿岸。在南亚热带的低地和石灰岩等特殊生境条件下,热带季雨林的分布常局部地跨带分布,成为非地带性的植被类型。在中国分布的北界基本上是处在北回归线附近,即:从台湾南部到广东的阳江、高州、化州和廉江一线以南地区,包括雷州半岛低平地区,海南岛北部和西部及西南部的台地丘陵;广西南部、西南部的龙州、田阳、那坡等海拔700米以下的石灰岩山麓、丘陵和沟谷,并沿红水河上游的谷地至贵州南部;云南西南和南部的孟定四方井、金平勐拉、西双版纳、勐伦、临沧南丁河、红河、澜沧江、怒江下游的宽广谷地及河谷阶地、海拔700~1200米的阳坡。西藏南部墨脱以南也有分布。区内年平均气温在20~25℃,最冷月平均气温10~13℃,偶有轻霜出现;年降水量1000~1800毫米,降雨季节分配不均,5(4)~9(10)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80%以上;干湿季节交替明显,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土壤主要为砖红壤性红壤、红棕壤及各种石灰性土。有机质含量多,分解不及热带雨林强烈,有较厚的落叶层。

特征

旱季明显,降水量较热带雨林少,年温差大。群落高度较低,种类组成较贫乏,但富有热带性。中国热带季雨林中约有80%以上的种类是属于泛热带成分;生活型的高位芽植物约占70~80%,旱季落叶树种占有一定的比例。藤本植物以木质藤本为主,大部分树木上都有藤本植物攀援,且多为喜阳性的双子叶植物。附生植物以草本植物为常见,少有热带雨林中常见的兰科、蕨类和木本附生植物。乔木的叶面积比热带雨林小,中型叶的乔木种类占60%以上(热带雨林中为80%以上),但仍表现为热带类型的特征(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以小型叶为主)。热带季雨林的季相变化较明显,有些种类一年虽有多次开花、结实,但绝大多数植物的开花、结实是一年一次,约有2/3的植物在2~5月间开花,果熟期多在8~9月或11~3月。在垂直结构上,乔木层可分为三层,树高一般在25米以下,个别乔木可达37米。第一层树冠宽大、稀疏、不相连接,树干稍直,分枝较低,枝桠短而弯曲,树皮厚而粗糙,板根不发达。第二层乔木高度10~15米,种类数量和植株密度比第一层大,树冠互相连接,树皮较光滑。第三层乔木在常绿季雨林中发育较好,植株密度大,多为耐荫的种类,但在落叶或半落叶季雨林中存在不多。灌木层高度0.5~1米。草本层稀疏,盖度仅有5%左右。中国的热带季雨林按生境条件、外貌结构和种类组成可分为:落叶季雨林,半常绿季雨林和石灰岩季雨林。

热带季雨林蕴藏着多种多样的植物,以热带珍贵硬材及油脂、药用、纤维、染料等经济植物尤为丰富,并有种类繁多的珍奇鸟兽。但经大量开发利用,物种急剧减少,原始森林残存不多,需在加强保护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引种热带珍贵优良树种。

参考书目

中国植被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植被》,科学出版社,1983。

广东植物研究所编:《广东植被》,科学出版社,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