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清明手抄报怎么画简笔画又好看

2.气候变化与健康手抄报

3.中国历史时期气候变迁对历史产生了怎么样的影响

4.长安的气候变化

5.这个图画表示是什么意思

6.中小学环境征文比赛

气候变化画_气候变化画报怎么画

绘画关键词环境灾害篇

Natural Disasters————自然灾害

Climate Change————气候变化

Global Warming————全球变暖

Deforestation————森林砍伐

Air Pollution————空气污染

Water Pollution————水污染

Soil Erosion————土壤侵蚀

Land Degradation————土地退化

Desertification————荒漠化

Drought————干旱

Floods————洪水

Hurricanes————飓风

Typhoons————台风

Tornadoes————龙卷风

Earthquakes————地震

Tsunamis————海啸

Volcanic Eruptions————火山喷发

Landslides————山体滑坡

Avalanches————雪崩

Heatwes————热浪

Wildfires————森林火灾

Acid Rain————酸雨

Ozone Depletion————臭氧层破坏

Marine Pollution————海洋污染

Oil Spills————油污泄漏

Nuclear Accidents————核事故

Industrial Accidents————工业事故

Garbage Crisis————垃圾危机

Hazardous Waste————危险废物

Loss of Biodiversity————生物多样性丧失

Invasive Species————入侵物种

Acidification of Oceans————海洋酸化

Extreme Weather Events————极端天气

Coastal Erosion————海岸侵蚀

Melting Glaciers————冰川融化

Urban Heat Island Effect————城市热岛效应

Noise Pollution————噪音污染

Light Pollution————光污染

Chemical Contamination————化学污染

Ecosystem Disruption————生态系统破坏

Soil Pollution————土壤污染

Radiation Exposure————辐射暴露

清明手抄报怎么画简笔画又好看

想法:

绘制气温统计图是一种有效的可视化方式,可以清晰地展示气温随时间或地点的变化。这种图通常用折线图或柱状图表示,其中每个数据点表示特定时间或地点的温度。为了准确地反映温度变化,这种图需要包括标题、坐标轴标签、数据标签等元素。

理由:

1. 可视化数据:通过图形的方式,气温统计图能够直观地展示气温数据的分布和变化。这样,观察者可以迅速地理解数据,发现其中的趋势和模式。

2. 方便比较:如果在一幅图上展示多个地点或时间的气温数据,观察者可以方便地比较它们。例如,观察者在图中可以清晰地看出哪个地点的气温变化更剧烈,或者哪个时间段的气温最高。

3. 揭示趋势:通过连接数据点并绘制趋势线,气温统计图可以帮助观察者识别和预测气温的变化趋势。

4. 发现异常:如果某个数据点明显高于或低于其他数据点,或者出现突然的跳跃或下降,这可能意味着有异常情况出现。通过查看这些异常点,观察者可以进一步探究可能的原因。

总之,气温统计图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工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气温数据,发现其中的规律和异常。

气候变化与健康手抄报

清明手抄报画法如下:

1、首先在右下角画一个牧童,注意是坐着的姿势。

2、在牧童下面画一个牛。

3、再画几块石头,画一些小草。

4、左上方画几根柳树枝,水塘里画一些荷叶渣。

5、在柳树枝后面画一些房子。

6、再画一些山。写上清明两个字,在完善一下细节。

7、涂上漂亮的颜色,简单又漂亮的清明节手抄报就画好了。

清明节的气候变化:

清明是反映自然界物候变化的节气,这个时节阳光明媚、草木萌动、百花盛开、气清景明、万物皆显,自然界呈现生机勃勃的景象。在中国南方地区这时节已气候清爽温暖、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

在北方地区也开始断雪,渐渐进入阳光明媚的春天;北方地区这圆庆升时节气温回升很快,降水稀少,干燥多风,是一年中沙尘天气多的时段。此间的天气,南方与北方好似两重天,北方干燥少雨,南方湿润多雨。

时至清明,中国长江中下游降雨明显增加,除东部沿海外,江南大部地区4月平均雨量在100毫米以上。华南因地理位置偏南,临近海洋,当受冷暖空气交汇形成的锋面影响时,开始出现较大的雨量。

中国历史时期气候变迁对历史产生了怎么样的影响

1.合理膳食

合理膳食指能提供全面、均衡营养的膳食。各种食物所含的营养成分不完全相同,任何一种天然食物都不能提供人体所需的全部营养素。食物多样,才能满足人体各种营养需求,达到营养平衡,促进健康的目的。

一日三餐要合理安排,定时定量。早饭吃好,午饭吃饱,晚饭吃少。早饭要天天吃,并且营养充足,午饭要吃好,晚饭要适量。不暴饮暴食,不经常在外就餐,零食作为一日三餐之外的营养补充,可以合理选用。要少吃油脂高、过甜、过咸的食物。

水是一切生命必须的物质。饮水不足或过多都会对人体的健康带来危害。成年人每日最少要喝1200毫升的水(约6杯)。饮水应少量多次,不能等到口渴时才喝水。饮水最好选择白开水。

2.适量运动

适量运动不但有助于保持健康的体重,还能够降低患高血压、中风、冠心病、Ⅱ型糖尿病、结肠癌、乳腺癌和骨质疏松等慢性疾病的风险;适量运动还有助于调节心理平衡,有效消除压力,缓解抑郁和焦虑症状,改善睡眠。要养成经常运动的习惯,动则有益适度量力,贵在坚持。建议成年人每天进行累计相当于步行6000步以上的身体活动,如果身体条件允许,最好进行30分钟中等强度的运动。

3.戒烟限酒

吸烟有害健康,每一个吸烟的人都应该戒烟。

饮酒不宜过量。即使饮酒也应该尽可能饮用低度酒,并将饮酒量控制在适当的限量以下。

4.心理平衡

指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即能够恰当地评价自己、应对日常生活的压力、有效率地工作和学习、对家庭和社会有所贡献。有乐观、开朗、豁达的生活态度,将目标定在自己能力所及的范围内,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积极参加社会活动等都有助于个体保持自身的心理平衡状态。

健康的生活方式应包含内容:

1、每天少量坚果,每天20克坚果可降患冠心病的风险降低近30%,将癌症风险降低15%,将过早死亡的风险降低22%,因此每天逐渐减少食用是一个好主意。每餐1份全谷物人体的PH值与我们吃的食物密切相关。

2、每天多喝牛奶,牛奶营养对人体有重要性,并且是补钙的首选食品。坐下来工作一个小时如果长时间不工作,血液循环会变慢并且粘度会增加,那么自然就会出现许多疾病。

3、即使您每天忙于坐一个小时,即使您正忙于工作,也需要起床并锻炼5-10分钟。无论游戏多么有趣,您都需要为健康节省5分钟。

长安的气候变化

12年,竺可桢写了一篇论文《中国近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联系挪威冰川学家画出的一万年雪线图和丹麦学者对格陵兰岛冰芯研究得出的1700年以来格陵兰岛气温图,根据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物候资料,指出中国五千年历史气候可以分为4次暖期和4次寒冷期。

这篇论文影响很大,后来中国的历史学者研究中国历史气候多受这篇论文启发。

2004年12月《科学通报》上发表了一篇名为《气候变化与中国的战争、社会和朝代变迁》的文章,文章中引述国外科学家根据树木年轮、湖泊钻孔、冰芯、珊瑚和历史文献得出的近1150年北半球气温变动曲线,将公元850-1911年划分成16个气候期,8个寒冷期和8个温暖期,联系中国战争记录,得出寒冷期战争频率较高的结论。

从公元850年起,8个冷期有7个导致朝代的建立和灭亡以及国家大。

古代社会经济依赖农业和畜牧业,气候变化也会引起农产品产量的变化,进而影响王朝税收和人口。

如果联系马尔萨斯循环规律,除了人口增长外,气候变冷也会加剧劳动生产率的下降,造成饥荒、战乱。

气候变化模型非常复杂,在大的时间尺度上,影响气候的因素非常之多。

目前科学家已经提出的影响因素就有:地球轨道的变化(米兰科维奇循环)、大气层成分组成(二氧化碳、氧气、甲烷浓度)、板块运动(海洋、陆地在地球上的位置)、太阳的活动周期(黑子周期)、地月相互作用、陨石撞击、大火山喷发。

地球在亿年时间尺度上的气候变化,有人认为还与太阳系在系中的位置有关。

关于气候变化对人类历史影响的研究,欧美科学家研究的比较多,比如欧美科学家通过研究『温盐环流』,提出了北大西洋1600年气候周期。

很多关于中国的历史气候研究也是国外科学家先研究出来,国内学者引进。

下面将中国历史时期分10个阶段,说说气候变迁对中国历史产生的影响,上面论文中说到的会简略些。

最后有张秦汉以来中国气候变化图,是中科院地理所《地球科学进展》月刊所载,注释和原图链接附后。

1、大约距今4200年前,即公元前2200年,发生了一次全新世气候变冷,古气候学称之为『4.2千年』。

此次变冷是全球性的,持续了整个公元前22世纪,导致建造胡夫金字塔的埃及『古王国时期』的终结,陷入百余年的动荡和饥饿。

在中国导致山东地区龙山文化南移,龙山文化原地被较为粗糙的岳石文化取代。

『4.2千年』结束之后,大约在公元前2100年-2050年,全球气候变暖,冰川消融,引发了黄河中下游的大洪水。

根据目前考古资料,二里头文化一期最早开始年代是公元前2080年左右,这个时间差不多是传说中的夏朝开始成型的时候,夏朝的形成原因可能就是,治理这次变暖后大洪水引发的对人力物力的组织管理。

同时期大约在公元前2055年,古埃及也重新开始统一。

2、大约公元前1600年夏商换代,同时期古埃及底比斯王朝从前1650年到1555年也面临亚洲移民希克索斯王朝的威胁。

《竹书纪年》记载,在约公元前1618年夏商更迭之时出现“**的青蛙、昏暗的调养、三个太阳、七月结霜和五谷凋零”的现象。

根据现古和“风暴石碑”的记载,埃及也发生了地震、蛙灾、瘟疫、冰雹、有毒气体、蝗虫、河流枯竭等灾难。

《国语·周语》载:“伊洛竭而夏亡。”说明这个时期中国也发生了河流枯竭的事。

有历史学家把这些事和同时期希腊发生的『米诺斯火山爆发』联系在一起。

据地质学家测定,米诺斯火山(又叫锡拉火山或圣托里尼火山)爆发大约发生在前1628-1645年间,这次火山爆发是有人类历史1万年来最大的火山爆发。

大火山爆发影响了气候,导致了“火山冬天”,气温降低,作物减产死亡,引发饥荒、。

夏商时期虽然换代时期发生了一些气候异常,但是整个夏商时期,气候其实是非常温暖的,已经有诸多文字记录和考古发现证明了这个判断。

代表仰韶文化的半坡遗址中出土了獐和竹鼠亚热带动物的骨骼。

在河南安阳的殷墟中,出土了獐、竹鼠、貘、水牛、象等亚热带和热带的动物骨骼。

河南的古称“豫州”,“豫”字就是一个人牵着大象的标志。

[1]半坡遗址(距今6800-5300)和殷墟遗址(距今3400-3055)之间的时间间隔是很长的,在此不得不解释下『4.2千年』。

按照冰期理论,『4.2千年』是全新世(距今11700年至今)间冰期的一个冰段,只是前22世纪气候有一个变冷和回升的过程。

类似还有『5.9千年』和『8.2千年』。

3、公元前1059年武王伐纣,公元前1044年周朝建立。

西周初年,气候还处在温暖期。

《诗经》中作于西周初年的诗多次出现“兕觥”这种用犀牛角做的饮酒容器,《诗经·周南·卷耳》:“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

《豳风·七月》:“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

《孟子·滕文公下》记载:“周公相武王诛纣,伐奄三年讨其君,驱飞廉于海隅而戮之。

灭国者五十。

驱虎、豹、犀、象而远之,天下大悦”。

也可看出,西周初年中原还有犀、象这种热带动物。

大约从周昭王和穆王时期开始,气候开始变冷。

根据《竹书纪年》记载周孝王时汉水有两次结冰,分别发生在公元前903和前8年,《竹书纪年》又提到结冰之后就发生了大旱。

[2]

这次寒冷期持续了大约1-2个世纪,可能长时间的寒冷影响了经济,削弱了周室,周孝王后不断,前841年周厉王时发生“国人”,前810年前后短暂宣王中兴,前771年周幽王时犬戎陷镐京。

4、公元前770年,春秋时代开始后,气候又进入温暖期。

这次温暖期持续时间很长,大约800年,一直到公元第一个世纪。

这次温暖期是中国上古的辉煌时代,春秋争霸、战国七雄、先秦诸子、秦王扫、楚汉之争、秦皇汉武,这个时期中国历史璀璨绚丽,无数风流人物登上历史舞台,留下传世的文字、不朽的功业、动人的传说。

这个时代可以看做是我们民族的少年时代,意气风发、力争上游。

这个时期华夏走出混沌,出现了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大一统王朝—秦朝,也在汉代形成了汉民族国家的观念。

5、公元初年到公元600年是一个长达600年的寒冷期,这个寒冷期大约开始于公元初年,终结于隋朝初期。

这个寒冷期包括三国、魏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是一个大乱世。

王莽执政和两汉迭代时期处于温暖期向寒冷期过渡的较寒冷期(前30年-30年),值得一提的是,东汉处在这个大寒冷期的一个较温暖期,这个温暖期大约是公元30-180年。

180年以后气候开始变冷,184年,黄巾起义爆发,拉开了大乱世的序幕。

200年官渡之战,208年赤壁之战,220年三国开端。

勒内·格鲁塞所著《草原帝国》中有一段意味深长的话:『在亚洲的历史进程中,存在过两种支配力,一种是亚洲外缘的古定居文明(中国、印度、伊朗)的支配力,它以同化的方式一点一点地、不顾一切地征服了一个又一个的“蛮夷之地”,从长远的观点看,同化的作用比武力更强大。

第二种支配力是从这个大陆的心脏波涛般汹涌而来的、游牧民的猛烈的力量,这种力量的产生是因为他们处于饥饿之中,还因为贪食的狼总要以某些方式,随时搞到较好的、人们豢养的家畜』。

欧亚大陆的心脏指的是西伯利亚森林南缘的欧亚草原带,这个草原带上的游牧民族因饥饿而南下的时候,往往会改变定居文明的历史进程。

游牧民族饥饿的原因是气候来到了一个寒冷期,原来适宜的温度带南移。

历史上最为著名的是公元四世纪欧洲开始的蛮族入侵,同时代中国发生五胡乱华。

在欧洲,蛮族入侵引发的民族大迁徙大约于7世纪初停止,在中国,匈奴、鲜卑、羯、羌、氐北方游牧民族登上历史舞台,左右了中国三百年的历史进程,直到公元590年隋统一中国。

欧洲和亚洲历史的这种同步,单一原因的解释是比较乏力的,但是气候因素是个关键。

东亚和欧洲的气候变冷并不同步,不过趋势是相同的,欧洲有一定滞后性。

[3]

大约在4世纪初,中国气候来到了一个极寒期,这时西晋统一中国不久。

游牧民族的内迁从东汉气候变冷后就开始了,只是酿成永嘉之乱(311年)恰巧在这个西晋极寒期。

在欧洲,公元350年,匈人突然出现在东欧草原灭掉阿兰国,此后一个世纪匈人在欧洲达到极盛,公元453年匈人首领阿提拉骤逝,匈人随之分崩离析,消逝在历史长河中。

中国气候在公元500年左右又变得极其寒冷,公元493年北魏迁都洛阳,但并无证据表明北魏迁都与这次气候变冷有关。

六世纪末的气候变暖,伴随着华夏的重新统一。

这次统一,气候是一个因素,但不是决定性因素。

气候变暖使北方的人口、经济相比南方更有优势。

值得注意的是,隋的统一方式和秦国的统一有些相似,同样是先取得了蜀地,经过四五十年统一中国,甚至两次统一战争都用了十年左右。

『前277年,秦国置蜀郡,前230年,秦灭韩,开始攻灭六国,前221年,秦灭齐,统一中国;554年,西魏取得梁州、益州,577年,北周灭北齐,统一北方,589年,隋灭南陈,统一中国。

』西魏取得梁州、益州是在540年以后气候开始变暖的时期,这种两次相似的统一方式值得玩味。

三国归隋的这次统一背后值得注意的东西还很多,比如北魏对基层的重组、关中本位政策。

尤其是隋唐统一时期,关陇地区重要性的提升和维持,可能和隋唐温暖期关陇地区的气候有很大关系。

6、公元600年至公元1050年是一个大温暖期,这个温暖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隋、唐、五代、北宋。

隋唐时期八水绕长安,柑橘在长安可以结果。

这个中古时代温暖期持续了约500年,比上古时代800年的温暖期短,但同样是一个辉煌的历史时期。

隋唐是封建王朝的顶峰,这个时代的文化璀璨夺目,这个时代英雄辈出。

和上个温暖期一样,朝廷都经略西域,长安洛阳都很繁华,政制都有创新、文化都很繁荣。

这个大温暖期中公元850-965年是一个较寒冷期。

这个一百年的较寒冷期发生了唐末民变、唐亡、五代战乱。

859年浙江裘甫起义,868年庞勋起义,875年王仙芝、黄巢起义、881年黄巢入长安,884年黄巢兵败自刎,唐末民变历时25年。

907年唐朝亡,五代十国小乱世开端,9年北宋灭北汉,统一中国。

公元966-1109年又是一个较温暖期,是为北宋(960-1127)年间。

7、公元1050年至1200年是一个寒冷期。

北宋大观四年(公元1110年)十二月二十,泉州大雪。

北宋政和元年(1111 年),太湖全部结冰。

公元1125年金灭辽,1127年金灭北宋。

南宋淳熙五年(1178 年),福州荔枝全部被冻死。

这个期间值得注意的是,金灭辽、宋发生在气候骤寒的一个时期(1110-1152年)[4]。

在公元1050-1100年,埃及、墨西哥、英国、巴勒斯坦、法国在半个世纪先后发生了大饥荒。

8、公元1200年至1350年是一个温暖期。

1209年开始,蒙古各部统一后开始对外扩张。

1234年蒙古联宋灭金,1227年蒙古灭西夏,1278年,元灭南宋。

1368年明灭元。

从1127年靖康之变到1368年明灭元,中国北方被游牧民族统治了两百余年,比永嘉之乱后的大乱世稍微短一点。

9、1350年至1900年是一个寒冷期,广义的小冰期,也叫明清小冰期。

根据竺可桢的划分,这次小冰期里面比较温暖的时期有公元1550-1600年和公元1770-1830年,比较寒冷的时期有公元1470-1520年、公元1620-1720年和公元1840-1890年。

其中有一个最寒冷时期是公元1650-1700年,期间汉水五次结冰,太湖与淮河四次结冰,洞庭湖三次结冰,鄱阳湖于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也结了冰。

据说当时京杭大运河一年的封冰期长达109天。

长时间的寒冷会影响农耕社会的经济,导致税收减少,进而削弱王朝的权力。

1350年前后气候变冷后就爆发了元末农民起义(1351-1367),1351年红巾军起义爆发,1352年朱元璋参加红巾军,1368年明军陷大都。

1627年陕西澄城饥民,明末民变开始,1644年李自成陷北京城,这17年处于1620-1720的较寒冷期。

明亡和小冰期导致的饥荒有关,但饥荒肯定不是单一因素。

公元1650年-1710年,日本、孟加拉、法国、爱尔兰、芬兰、波兰、爱沙尼亚先后发生大饥荒,有些地区饥荒还不止发生了一次。

光绪三年(1877年),山西、陕西等地发生饥荒,死亡人数达1300万人,有人分析这是因为厄尔尼诺-南方涛动现象。

在明清小冰期,马尔萨斯循环规律被学者们提到的次数非常多。

10、1900年至今是一个温暖期,生产率的提高和科技的进步让气候不再是影响历史进程的重要因素。

即便是现在的温暖期,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还是东部和南部,也没有恢复隋唐时的情况,用单一的气候因素来解释好像是比较乏力的。

应该是因为地理现后,全球各地经济联系变得紧密,海洋变得重要了,加上气候变冷的因素,导致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东移、南移。

也因为一些人为的生态破坏,比如明代修长城和近代的工业发展等,北方的地理环境难以恢复到隋唐时的温暖潮湿、水多林密。

这个图画表示是什么意思

仰韶文化时期, 雨量也较今丰沛。因而当时应为亚热带暖热潮湿之气候。竺可祯断定从仰韶文化时期到殷墟时期,大部分时间的年平均温度高于现在2℃左, 一月温度大约比现在高3一5℃ 。年降水量估计较现在要多。而全新世中期的后一阶段龙山文化时期,从半坡与姚村剖面之抱粉分析资料中已可看出,由于乔木花粉较前一阶段有所减少,篙等草本花粉有所增多,这一阶段气温较仰韶时期略为偏凉,但仍较现今温暖,降水量较仰韶时期却明显偏少,当然仍较现今丰沛。这一结论还可从扶风县案板遗址之动物遗存和抱粉分析结果得到证实。在这一遗址之龙山时期文化层中,一方面发现有竹鼠、耍等喜暖湿动物种属, 同时又发现有较多的啮齿目、偶蹄目等草原型动物种属。在抱粉中,木本植物花粉比例略有降低,草本花粉略有增加。木本花粉中阔叶树种已不如前一时期繁多,但仍较多出现针叶树种中松属变化不大,仅柏属稍有增加。这一花粉组合反映的是针、阔叶混交林与草原兼有的植被, 仍较温暖,但已呈现变干趋势,是温暖半湿润气候。就地带性而言,仍应属亚热带气候。

西周建立前之先周时期,也即夏、商这两个奴隶制王朝时期约公元前世纪至公元前世纪。这一时期之气候状况,根据扶风县案板遗址抱粉分析资料,应与龙山文化时期一样,也是温暖半湿润气候。周原的卜骨中发现有“ 狩咒” 的刻辞, 兑,在古代即指犀,这与殷墟甲骨文中多次出现“ 获兑” 的记载相互印证,也证明先周时期关中地区与太行山东南麓一样,气候是温暖的,也是较为湿润的。 秦王朝与西汉前期, 因承接春秋、战国时期之后, 关中地区气候依然保持温暖湿润状况。《史记· 货殖列传》中提及的“ 渭川千亩竹” 及《汉书· 地理志》中所述关中地区“ 有粤、杜竹林, 南山檀拓” ,均为当时气候暖于现今之确证。有学者通过对秦兵马俑一号坑出现的大量淤泥及在陵园范围内专门修建的防水堤坝、完善的排水系统、高质量的排水管道等现象的研究,得出了秦代关中气候温暖、湿润多雨的结论。

据此可判断,秦与西汉前期同春秋、战国时期一样, 气候暖润, 年平均温度高于现在, 年均降水量也多于现在。西汉后期,即武帝之后,关中气候又开始转寒, 据《汉书·五行志》记载, 在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年以前,仅文帝前元四年公元前年六月与景帝中元六年公元前年三月有“ 大雨雪” 的记, 而自武帝元狩元年以后,则先后在元鼎二年公元前巧年三月、元鼎三年公元前年四月、元帝建昭四年公元前年三月和成帝阳朔四年公元前年四月发生大雨雪。前后相, 后期之气候显然较前期寒冷。又据汉成帝时曾任议郎的祀胜之所著之农书记载,西汉后期关中种麦以夏至后日最为适宜,“ 早种,则穗强而有节晚种,则穗小而少实” 。夏至后日, 尚在白露前。关中种麦一般均在秋分之后,较西汉后期要晚约天。这也表明当时气候要较今偏冷。 隋文帝开皇二十年年有“ 十一月, 京师大风雪” 的记载。这显然较曹魏、西晋、十六国、北朝时期大霜酷寒之气候要和暖。但这一时期关中旱象仍较多, 如开皇六年年八月“ 关内七州旱” ,开皇十四年年五月“ 关内诸州旱” ,八月“关中大旱”。说明关中仍较干旱。唐继隋后, 历时年一年, 且是我国历史上继西汉之后又一个强盛的王朝。因关中为王瓷所在, 因而关于这一地区之气候状况史籍上记载较详。据《旧唐书》及《新唐书》中之帝纪与“ 五行志”之记载,有唐一代关中地区冬无冰雪的年份有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年, 唐高宗永徽二年年、麟德元年年、总章二年年、仪凤二年年,武则天皇后垂拱二年年,唐玄宗三年年、九年年、十七年年、天宝元年年、天宝二年年,唐代宗大历八年年、大历十二年年,唐德宗建中元年年、贞元七年年,唐嘻宗乾符三年年。这在我国历史上各王朝中是绝无仅有的。这表明唐代气候确是偏暖的。结合唐长安城内外仍长有梅树” ,皇宫中种有柑橘并能结实的事实看, 当时气温要高于现在。

唐代气候较为暖热还可从考古资料中得到印证。从发掘出土的唐代各种人物俑和墓室壁画中可以发现,当时不论男女老幼衣着均比较单薄,特别是仕女,更是坦胸露背, 蝉衣轻盈。而以后之宋、元、明时的人物俑, 大多以身着棉袍厚衣为主。同时唐代帝王贵族常往山区之九成宫、玉华宫、翠微宫、华清宫等离宫别馆避暑, 京城官员也每在盛暑之日获准放,不用上朝。这些生活习俗,也都从侧面反映了当时关中之气候状况。当然,唐代史籍中也有一些关中地区冬季大雪苦寒的记载。但若将冬无雪与冬有大雨雪的记载两相进行比较,就可看出, 在唐代前期和中期,即唐德宗贞元年间一年以前之世纪,气候是以暖冬为主,气温偏高。而在唐代后期, 即贞元年间之后的世纪,则以寒冬为主, 也有春、秋出现霜雪害稼的现象。这表明到唐代后期,气候又一次转寒, 且延至五代时期一年。  总的看来,隋与唐前、中期为接近亚热带的暖润气候,年平均温度高于现代℃左右,年均降水量也略多于现在唐后期及五代时期,气候又转向凉干。

中小学环境征文比赛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日益增长的人口和消费模式使得消耗加剧,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破坏。这幅图画让人们回想起过去美丽的自然风光,对比现在荒凉的景象,彰显出我们对地球的破坏。

首先,图画中的水域传达出了一个信息:海洋污染日益严重。不断增长的工业和农业废弃物,以及海底油气开发等原因,导致海洋环境受到了极大的压力。大量的塑料垃圾和污水都被排放到海里,使得海洋生态遭到了破坏。我们需要意识到海洋污染对我们的生存和经济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其次,图画中的空气质量变化也表明了另一个问题:人类活动带来的空气污染不容忽视。 随着城市的扩张和机动车数量的增加,大量的尾气排放不仅严重污染了我们的空气,而且给人的身体健康带来了威胁。这种空气污染不仅影响到生命健康,还会对气候变化产生负面影响。我们不能再对空气污染掉以轻心。

我们应该关注图画中的树木变化。只有通过树木的生长,才能净化我们的空气,并且保持生态平衡。人们应该意识到砍伐森林和开矿藏,对于我们的生态保护而言,是非常危险的行为。我们必须取措施,恢复森林,保护地球的绿色环境。

总之,这幅图画告诫我们,我们每个人都承担着责任去保护地球,不断改善我们的生活方式,减少我们对环境的破坏,共同建设一个美好的未来。

一、活动主题

气候变化导致冰川消融,高温热浪,粮食减产,海平面上升, 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日益显著。加之近些年来,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汽车的普及,因人类活动而释放大量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甲烷等),进一步加剧了气候变化的形势,增加了极端天气出现的频率。为了应对气候变化,以“气候变化与健康”为主题,通过开展征文绘画比赛和健康宣教材料征集等宣教活动,提高公众对气候变化及其健康影响的认知水平,提升公众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相关活动的意愿,指导公众掌握应对气候变化的技能。

二、活动内容

举办中小学生“环境健康杯”征文绘画比赛

1.活动对象

在校学生。

2.活动内容

以“气候变化与健康”为主题,开展“环境健康杯”征文绘画比赛活动,评选气候变化与健康相关的优秀征文和绘画作品,进一步加深中小学生对气候变化问题及其健康影响的知识理解,影响的知识理解,促进中小学生养成绿色消费、低碳出行等健康生活方式,? 提升中小学生气候变化与健康相关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