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作物需水量与田间耗水量二者有何区别

2.玉米大斑病的综合防治措施有哪些

3.想要加强低温条件下玉米的田间管理,具体要怎么做呢?

4.小麦后期三个决定产量的阶段,如何管理?

农田小气候_田间小气候是什么意思

在铁角蕨生长过程中,应经常浇水,保持土壤湿润,保证田间小气候有较高的空气湿度。经常中耕除草,使地面疏松,不板结,五杂草。每年4-5月和8-9月应分别追施1次人畜粪水。冬季清园,清除植株枯黄叶及其灌丛、杂草,以利来年植株生长。

作物需水量与田间耗水量二者有何区别

小麦越冬冻害是冬小麦种植过程中的主要灾害之一,尤其是低温和干旱的年份,小麦冻害的产生虽然是天气因素引起的,但是通过了解小麦发生冻害的原因和取一些必要的生产手段,还是能够最大限度的降低小麦越冬冻害所带来的伤害。

一、引起小麦越冬冻害发生的原因

1、气候因素

越冬冻害指的是小麦进入冬季后至越冬期间由于寒潮降温引起的冻害。当冬季气温下降到-3℃左右的时候,小麦幼苗就会不同程度发生冻害。

2、品种因素

通过这几年的植保经验,种植郑麦366和新麦26号等品种的小麦田受冻害影响较重。究其原因,这些都是弱春性的品种,加上抢墒播种,造成冬前旺长,拔节后不能忍受较剧烈变化的低温,是造成小麦冻害的一个主要原因。

3、播种量因素

一般从田间实际表现来看,播种量过大、底肥施氮肥过多的地块冻害严重。播种量大的麦田,麦苗簇集在一起,蹿高旺长,麦苗细长,弱而不壮;底肥氮肥过多的田块,麦苗叶长株高旺长,弱而不壮。旺长的麦田小麦体内累积的贮存的糖分少,抗寒性降低,容易遭受冻害。

二、小麦越冬冻害的表现

决定冻害程度的温度条件是降温幅度、降温强度和低温的持续时间。降温幅度越大冻害越严重; 降温强度在24h内达到10℃的,造成一定程度的冻害,降温越强越大,冻害越重;低温持续的时间越长,冻害越重。

弱苗冻害较重,壮苗冻害较轻。没有浇水干旱的地块,播种较早、较深的弱苗,受冻害严重。凡因干旱、缺肥、播量大、播种过早、播种过深等形成的弱苗,个体发育差,抗逆能力弱,冻害严重。有利的田间小气候可减轻冻害。通过对冻害观察发现,凡是农田林网附近、树林下的麦田,村庄比较密集的地方,背风向阳处冻害较轻,反之冻害就比较严重。

根据小麦受冻后植株症状表现可将越冬冻害分为两类:

严重冻害:主茎和大分蘖被冻死,心叶干枯,一般发生在已拔节的麦田。小麦进入拔节期,抗寒性明显降低;由于在一株小麦中,主茎和大分蘖的发育进程早于小分蘖,比小分蘖先进入拔节期,所以主茎和大分蘖最容易遭受冻害。一般冻害:主要表现为叶片黄白干枯,但主茎和大分蘖没有被冻死。

严重冻害会影响产量,而一般冻害不会影响产量。

三、小麦发生冻害后的补救措施

对于发生冻害的麦田不要轻易毁掉小麦该种其它作物,可以先通过观察,如果冻死的只是主茎和大分蘖,而小分蘖还没有冻死,那么可以通过取补救措施还是可以获得较好的收成。

1、及时追施氮肥,促进小分蘖生长

如果是主茎和大分蘖已经冻死的麦田,要分2次追肥。

第1次施肥是在田间解冻后立即追施速效氮肥,建议每亩施用尿素10㎏,要求开沟施入,以提高肥效。缺墒的麦田对水施用,日平均气温在0℃以上的时候可以在追施速效肥后用水管每亩浇水20立方米,促进肥料溶解,植株吸收。,浇水要当日就要渗入地下;磷素有促进分蘖和根系生长的作用,缺磷的地块可以尿素和磷酸二铵混合施用。

第2次追肥在小麦拔节期,结合浇拔节水施拔节肥,每亩用10㎏尿素。

一般受冻麦田,仅叶片冻枯,没有死蘖现象,早春应及早划锄,提高地温,促进麦苗返青,在起身期追肥浇水,提高分蘖成穗率。

2、注意清沟排渍

对受冻的小麦,要更加注意养护根系,增强其吸收养分的能力,以保证叶片恢复生长和新分蘖的发生及其成穗所需要的养分,因此要做好受冻麦田的清沟排渍工作。

3、加强中后期肥水管理,防治早衰

受冻麦田由于植株的养分消耗较多,后期容易发生早衰,在春季第一次追肥的基础上,应根据麦苗生长发育状况,根据需要,在拔节期或挑旗期适量追肥,促进穗大粒多,提高粒重。

四、防止小麦发生冻害的措施

1、选用抗寒品种

选用抗寒品种品种是小麦增产的内因,在品种选用上要综合考虑其丰产性、抗寒性,特别是拔节后耐寒的品种,是防御冻害的有效措施之一,以利充分发挥品种的优势,增强抗逆性。

2、适时播种,培育壮苗

适宜的播期,根据当地的昼夜平均温度确定,昼夜平均气温稳定在16~18℃时,是冬性品种适宜播期;气温稳定在14~16℃是半冬性品种的适宜播种期;气温稳定在13~15℃时,是弱春性品种的适宜播种期。同时,也要施足底肥,合理控制播量,保持足墒,促使苗齐苗壮,增强小麦的抗寒能力。

3、越冬前给小麦浇水

寒流来临前浇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浇封冻水,可以有效增加土壤热容量,缓冲地温,减轻冻害。

4、麦田熏烟

密切关注天气预报,在即将出现霜冻的晚,在上风口点燃潮湿柴草促使生烟,草堆每隔20m一堆,让烟层在小麦空间不断飘逸缭绕,一般可提高地面气温1~2 ℃。

5、喷施微肥、激素

在越冬前通过喷施微肥如磷酸二氢钾、植物营养素等,可增加抗逆能力,减轻冻害。

以上就是小麦冻害的表现及防治办法,小麦发生冻害后,补救是迫不得已的措施,因此,还是要做好小麦冻害的预防工作,让小麦安全越冬。

玉米大斑病的综合防治措施有哪些

作物需水量和田间耗水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在定义和计算上都有一定的区别。

作物需水量是指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所需的水量,包括生理需水和生态需水两部分。生理需水是指作物生命过程中各项生理活动(蒸腾、光合作用和构成生物体系等)所需要的水分。生态需水是指为作物正常生长发育创造良好生活环境所需要的水分,如调节土壤温度、影响肥料分解、改善田间小气候等所需要的水分。在生产实践中,作物的需水量通常用作物的蒸腾量和颗间蒸发量来表示,又叫腾发量。

田间耗水量则是指作物生长过程中所消耗的水量,包括从天然降雨和地下水获得的一部分水分,以及深层渗漏和株间蒸发的水量。它通常用于表示作物在生长过程中实际消耗的水量,是计算灌溉量的重要依据。

总的来说,作物需水量是作物生长发育所需的水量,而田间耗水量则是作物在生长过程中实际消耗的水量。

想要加强低温条件下玉米的田间管理,具体要怎么做呢?

该病的防治应以种植抗病品种为主,加强农业防治,辅以必要的药剂防治。

减少病原。在发病初期及时摘除玉米下部叶片,拔除严重发病株减少病原菌,大斑病严重发生年份在玉米收获后彻底清除田间病残体,并集中处理或做堆肥高温发酵处理病菌,特别严重发生病地块应轮作其它作物。

.加强栽培管理。适时早播,可以使玉米提早抽雄,错过夏季6-8月的多雨天气,尤其对夏玉米避病、增产具有明显作用。增加农家肥、磷肥、锌肥的使用量,改变单一使用氮肥的施肥习惯,保证植株健壮生长。取合理的密植技术,增加通风透光,降低田间湿度,改善田间小气候,可有效地抑制和减轻大斑病的发生危害。

药剂防治。用高脂膜增产剂280倍液组合18.7%丙环?嘧菌酯悬乳剂53-75/亩,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高脂膜增产剂280倍液混合75%的百菌清可湿性粉剂300-500倍液等喷雾,10d喷药1次,连喷2-3次。要在抽穗结束之前控制病情在棒3叶之下,只有这样才能对产量影响危害较低。

小麦后期三个决定产量的阶段,如何管理?

对于生长缓慢的玉米幼苗,根据过去的经验,实行正常的肥水管理,加强重庆松土,对后期产量和生育期几乎没有影响。为了促进玉米的快速生长,还可以将磷酸二氢钾洒在叶面上,促进玉米的快速生长。对弱小苗、黄毛、红毛、慈母的玉米苗,气温上升到正常后的233543日,为了促进受损玉米的正常生长,撒上一套叶面肥(磷酸二氢钾、锌肥等不完善材料),促进玉米的快速生长。加强病虫害控制和现场管理。玉米苗期受损,抗疫性下降,因此要根据田间情况加强对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及时取预防措施。

科学施肥。在追肥方式上,分阶段施肥,根据全景色中候选虫的原则施肥。玉米营养增长和生殖增长并行期间,要满足玉米的养分需求,对漏水、肥料严重的地块,实行少吃多餐的方法,一边追肥一边喷洒叶面肥料。早点定树苗。要在玉米三叶期确定树苗,后期要及时授粉,使剩下的树苗获得更多的营养。铲起来可以使土壤变得疏松。提高地温有利于玉米根的生长。玉米前期是深厚的松土,后期是浅的松土。铲除杂草的同时,不要伤害玉米的植物和叶子。玉米的病虫害种类很多,要取综合预防措施,保证玉米的正常生长。

除杂草、玉米干叶及无效穗、空白杆切割,可减少养分消耗,改善田间通风。玉米填满草后,剥下穗,晒太阳,玉米的光泽好,颗粒饱满。最低温度为6 ~ 7,最佳温度为10 ~ 12,28 ~ 35,发芽最快。玉米芽适宜,温度为15 ~ 20。树苗在-2-3时,会造成伤害,但要及时加强管理,或低温时间短,气温上升快,植物又能生长,对产量没有太大影响。春玉米每天平均温度达到18时开始拔河。适当的日平均温度为22-24 。

适宜温度为26 ~ 27。32-35以上,空气温度接近30%,土壤田水量不足70%时,对水分产生严重影响,秃头和颗粒不足。上述情况,应及时浇水,提高土壤湿度,改善田间小气候,减少高温干旱的影响。适当的日平均温度为22-24。温度低于16时,玉米光合作用减少,淀粉酶的活性受到抑制,影响淀粉合成、运输、积累,导致颗粒重量降低,影响产量。玉米是谷物和植物吴蜀,玉米粒由胚乳、胚胎、皮革、尖端等组成,其含量分别为82%、12%、5%和1%。玉米胚是的胚乳,每100克脂肪4.6克以上,蛋白质8.2克以上,碳水化合物70.6克以上,粗纤维1.3克以上,钙17毫克以上,铁2.0毫克以上,磷21毫克以上,尼克酸2.4毫克以上,核黄素0.14毫克以上。

你好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一、冬小麦扬花期的管理工作

小麦抽穗后生长速度开始加快,一般经过2~5天就会有部分花开放。这时,小麦也就进入了扬花期。小麦扬花期是小麦由营 养生 长进一步转化为生殖生长的标志,也是决定麦穗籽粒多少的关键时期。

1、生育特点

小麦开花可持续6~7天,开花和温度有关,开花的最低温度为9℃,最高温度为30℃,开花的适宜温度为20℃。小麦开花还和空气相对湿度有关,最适宜开花的空气相对湿度为70%~80%。空气相对湿度如果低于20%会不结实;但是扬花期如果空气相对湿度过大,阴雨连绵,花粉粒就会吸水膨胀破裂,并丧失受精能力,也不能结实。

2、管理措施

(1)水肥管理。开花期是冬小麦植株新陈代谢最旺盛的阶段,需要大量的能量和营养物质,要结合浇水追肥一次。这个时期施肥,要以氮肥为主,这是因为氮元素是合成蛋白质和叶绿素的主要成分。除具有对生理功能的调节外,还对小麦绿叶面积的增大作用显著。

由于小麦籽粒产量的70%~80%来自后期光合产物的累积,而叶面积的增加增强了光合作用和营养物质的积累。因此,在冬小麦的扬花期,施用适量氮肥对提高小麦的产量是有一定帮助的。建议用测土的方法检测土壤中氮的缺少情况,然后再按需要量施入氮肥。

小麦抽穗扬花期需水较多,耗水量占全生育期耗水总量的40%,因此,结合施肥,要浇一次“扬花水”,这次浇水要浇足浇透。这个时期常会遇到“干热风”的天气,当温度高于30℃,就会影响冬小麦的受精能力而降低结实,所以,浇“扬花水”不仅可以增加土壤和空气的相对湿度,而且还有给麦田降温的作用。

(2)及时防治病虫害。小麦开花期间,也是病虫害的高发时期,这个阶段需要防治的害虫主要有小麦吸浆虫、麦蜘蛛和小麦蚜虫。需要防治的病害有小麦条锈病、小麦病、小麦叶枯病和小麦赤霉病。

小麦扬花期一旦发现病虫危害时,要做好综合防治工作。应大力推广生物、物理、生态等防治技术。4月底至5月初及时防治穗蚜,一般用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000~1500倍液,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2000~3000倍液喷雾即可。

扬花期若遇到连阴天气,应注意每亩用40%的多菌灵胶悬剂100克兑水50千克预防赤霉病。可将叶面喷肥、抗“热干风”、病虫害综合防治结合起来,起到一喷多防的作用。

二、冬小麦灌浆期的管理工作

扬花期过后就是灌浆期,灌浆期是决定小麦产量高低的关键时期。

1、生育特点。小麦从开花、授精到籽粒成熟,需要经过30~40天。从授精开始就进入了籽粒形成阶段,这个阶段要经过10~12天。当籽粒长度达到最大长度的四分之三时,称为多半仁,标志着籽粒形成阶段的结束。籽粒形成后,麦粒从多半仁经过顶满仓,到乳熟末期为灌浆阶段。

在此期间,胚乳内积累淀粉很快,干物质急剧增加,籽粒灌浆阶段一般要经过12~19天。温度太低时,乳熟期明显会延长,乳熟初期的籽粒成绿色,胚乳中充满白色乳状汁液,汁液浓度穗灌浆进展而变稠。乳熟期温度对籽粒灌浆速度影响很大,最适宜的温度为20~22℃,温度高于25℃时蒸腾作用加速,促使灌浆时间缩短,干物质累积过程提早完成,产量降低。

另外,高温能增加植株和籽粒的呼吸作用,消耗过多的有机物质。因此,在籽粒灌浆期应预防高温干燥的气候,特别是“干热风”的侵袭。在高温干燥气候条件下或“干热风”到来前,应实施浇水以降低地温和改善田间小气候。

2、水肥管理。在小麦乳熟期间,籽粒的成熟与土壤相对含水量有密切的关系,最适合籽粒灌浆的土壤相对含水量应为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0%~80%。如果土壤缺水会引起叶片早衰,光合强度减弱,光合产物向籽粒的转运受到限制,灌浆过程就会停止,引起籽粒干瘪瘦小,千粒重下降,影响产量。

根据冬小麦灌浆期的生育特点,在生产中,我们要保持适宜的土壤湿度,并通过叶片喷肥为小麦植株补充营养;还要及时排除田间积水,以保证根系的活力,延长叶片的功能期,防治早衰。从而达到籽粒饱满,提高粒重。

保持适宜的土壤水分对籽粒灌浆十分有利,最好做到麦田地皮经常保持潮湿不干,浇水可分别在开花后十天和开花后二十天进行。灌浆水灌的好既能缓解麦田旱情,又能调节田间小气候,防治“干热风”天气对灌浆的影响。而且,灌浆水还能延长叶片功能,防治植株早衰,有利于小麦产量的进一步提高。所以,农民朋友在浇灌浆水时要掌握好以下几点:

一是土壤肥力高,墒情好的地块可不浇灌浆水;二是群体偏大、生长过旺,具有倒伏风险的地块尽量不浇灌浆水。否则,一旦出现倒伏产量将会降低更多,风险更大;三是浇水前要收听天气预报,大风雨来临前要严禁浇水,以防引起倒伏;四是灌浆期浇水时要做到小水勤浇。

由于灌浆后期,土壤水分过多,会导致有机物质更多滞留在茎秆中,产量降低。所以,灌浆后期,就不需要再浇水了。小麦生长到灌浆后期,个体衰退,生理活动减弱,吸收养分能力降低。而此时的叶片开始由绿变黄,光合能力在下降,制造的光合产物也在减少,植株出现早衰现象,严重影响籽粒的灌浆程度。

为了缓解早衰对灌浆的影响,可以通过喷施叶面肥,为小麦植株补充营养。每亩用200克磷酸二氢钾和500克尿素兑水50千克进行叶面喷洒。磷酸二氢钾还能促进纤维素和木质素的合成,提高茎秆强度,减少小麦生长后期倒伏的危险。叶面喷肥应选择在晴天上午9点以前或下午4点以后进行。喷雾时力求均匀,以叶片湿润不滴水为好。

小麦灌浆期,特别是灌浆后期积水,会引起烂根枯叶诱发病害,加速早衰。大雨过后,麦田内局部可能出现积水,这时候要及时开沟排水,坚决消除明水,减轻自害,保根护叶,促进小麦籽粒成熟,提高粒重。及时排水还能防止土壤水分过度饱和,导致小麦倒伏。

三、冬小麦成熟期的管理

小麦成熟期,这也是小麦生产中的最后一个生长时期。小麦进入籽粒成熟阶段以后,最大特征是干物质积累变慢,籽粒中水分很快下降,籽粒体积开始萎缩。籽粒成熟过程包括两个阶段:

蜡熟期:也叫黄熟期。进入这个阶段的植株由绿转黄,籽粒逐渐变硬,籽粒内含物质如凝蜡状,可塑性较大,可用手挤破并搓成条,后期变硬,不宜捏碎。这个阶段植株各个部位的可溶性物质仍然不断向籽粒中运转积累,但数量远较前期要少了。因而,干物质虽继续增加但速度缓慢,蜡熟期一般要经历6~15天的时间。

完熟期:当干物质停止积累,籽粒体积缩小,籽粒变硬,不能用手掐断,这时就进入了完熟期。完熟期经历的时间很短,一般仅3~5天。

收时间也关系到小麦的产量和质量,小麦收获过早或过晚都会造成减产。收获过早,籽粒成熟度差,粒重低,同时由于茎秆和籽粒含水量高,不但脱粒困难,而且晾晒时容易生热发霉;而收获过晚,干物质不再增加,但是茎秆呼吸作用仍然很旺,容易消耗养分。而且,完熟期一过,植株全部枯黄,自然落粒,也会降低小麦的产量。所以,最好在小麦蜡熟期结束前收,最晚不得晚于完熟期。

收割小麦,除了要考虑麦粒的成熟度外,天气也是应该考虑的因素之一,如果近段时间内没有降雨,可以按照上面介绍的时间收割。如果蜡熟末期和完熟期有降雨,应该雨前收割完,以防麦粒在麦穗上发芽,给生产带来损失。农谚说“九成熟,十成收;十成熟,一成丢”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冬小麦的管理虽然相对比较简单,但是几个关键时期的管理工作还是必须重视,尤其是扬花灌浆期,是冬小麦最终获得高产最关键时期,因此,农民朋友更要认真对待,以期获得最终的丰产。

散花期,罐浆期和成熟期

小麦后期管理是产量形成的关键阶段,保持根系活力,防止叶片早衰和青枯,保持光合器官的完整,促进有机物质的合成与积累,将营养器官中储存的有机物质转运到籽粒中去,达到籽粒饱满。因而后期管理主攻方向应是:浇灌浆水,防病治虫,保根护叶。

第一早浇灌浆水

充足的水分能够保证小麦生理用水,利于贮存在茎叶中营养物质向籽粒运转。同时还可改善田间小气候,降低高温对小麦灌浆的不利影响,减少干热风危害。

出现旱情麦田,小麦扬花后一周左右应及时浇灌浆水,宜选择晴天无风时进行。小麦成熟前15天要停止浇水,不宜浇麦黄水;密切注意天气变化,做到无风快浇,有风停浇,温度过高的天气状况下不宜浇水;浇水不宜过大,小水轻浇,保护深层根系不早衰。

第二及时防治病虫害

后期主要有锈病、病、叶枯病、根腐病等病害,有黏虫、蚜虫、吸浆虫一些虫害,因此后期仍不能放松麦田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杀虫剂有吡虫啉、啶虫脒、吡蚜酮、噻虫嗪、高效氯氟氰菊酯、毒死蜱、抗蚜威等;杀菌剂有酮、烯唑醇、戊唑醇、己唑醇、丙环唑、苯醚甲环唑、咪鲜胺、氟环唑等;生长调节剂有芸苔素内酯、氨基寡糖素等。

第三叶面喷肥防早衰

小麦生长后期,仍需要保持一定的营养水平,以延长叶片的功能期和根系活动,促进物质的合成与运转,防干热风、防高温、防早衰,提高粒重。扬花后10天左右亩用磷酸二氢钾200克,加以芸苔素内酯,结合病虫防治进行叶面喷施,实现一喷多效的目的。

小麦后期生长管理对小麦的产量高低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从小麦扬花期开始,经过灌浆期,到小麦成熟期,在每个生长期阶段要有不同的管理措施,因此加强管理才能有丰收保障,那么,怎么管理才行呢?

一,扬花期前后做到一喷三防,即防病,预防赤霉病,病,纹枯病,锈病等病害。防虫,即预防蚜虫,棉铃虫等。防干热风并浇好小麦扬花水,扬花水是关键水,该水用量大,是小麦一生当中至关重要的一水。

二,灌浆期管理,注意防病,防虫,干旱浇水,增加小麦单粒重。

三,成熟期管理,主要预防干热风,不需要再浇水了!

做好以上几点对小麦丰产丰收是有好处的!供你参考。

防旱防虫防风

目前,北方冬小麦正陆续进入拔节期。小麦拔节后即进入中后期生长阶段,植株生长由营 养生 长和生殖生长并进逐步转化为以生殖生长为主,是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病虫害防治和肥水运筹的关键时期。因此,搞好小麦中后期的田间管理工作,对于减少小花退花,增加穗粒数,保根保叶,增加粒重,提高产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今年小麦中后期田间管理的指导思想是“肥水运筹,促弱控旺;绿色植保,精准防控;防倒伏,防早衰,增粒数,增粒重”。各地要因地因苗制宜,突出分类指导,切实抓好以下管理措施的落实。

一、因地因苗管理,做好拔节期肥水运筹

目前大部分地区麦田已进入拔节期,此时是肥水管理的关键时期。对前期没有进行春季肥水管理的一、二类麦田,或者早春进行过返青期追肥但追肥量不足的麦田,均应在拔节期追肥浇水。拔节期肥水管理要做到因地因苗制宜。对于地力水平一般、群体偏弱的麦田,应在拔节初期进行肥水管理,以促弱转壮;对地力水平较高、群体适宜麦田,应在拔节中期追肥浇水;对地力水平较高、群体偏大旺长麦田,要坚持肥水后移,在拔节后期(倒二叶露尖)追肥浇水,以控旺促壮。一般亩追尿素10~15公斤左右。群体较大的高产地块,要在追施氮肥的同时,亩追钾肥6~10公斤,既防倒又增产。

二、重视关键时期,酌情浇好扬花灌浆水

四、绿色精准防治,做好病虫害防控工作

五、综合应对施策,做好后期倒伏的预防和补救

小麦中后期管理,1,首先肥水上保持充足是丰产稳产的基石。2,光照充足,雨水适谊,预防枯萎病。3,叶面喷洒磷酸二氢钾可以提高总产百分几

1冬小麦扬花期的管理工作

小麦抽穗后生长速度开始加快,一般经过2~5天就会有部分花开放。这时,小麦也就进入了扬花期。小麦扬花期是小麦由营 养生 长进一步转化为生殖生长的标志,也是决定麦穗籽粒多少的关键时期。

1、生育特点

小麦开花可持续6~7天,开花和温度有关,开花的最低温度为9℃,最高温度为30℃,开花的适宜温度为20℃。小麦开花还和空气相对湿度有关,最适宜开花的空气相对湿度为70%~80%。空气相对湿度如果低于20%会不结实;但是扬花期如果空气相对湿度过大,阴雨连绵,花粉粒就会吸水膨胀破裂,并丧失受精能力,也不能结实。

2、管理措施

(1)水肥管理。开花期是冬小麦植株新陈代谢最旺盛的阶段,需要大量的能量和营养物质,要结合浇水追肥一次。这个时期施肥,要以氮肥为主,这是因为氮元素是合成蛋白质和叶绿素的主要成分。除具有对生理功能的调节外,还对小麦绿叶面积的增大作用显著。

由于小麦籽粒产量的70%~80%来自后期光合产物的累积,而叶面积的增加增强了光合作用和营养物质的积累。因此,在冬小麦的扬花期,施用适量氮肥对提高小麦的产量是有一定帮助的。建议用测土的方法检测土壤中氮的缺少情况,然后再按需要量施入氮肥。

小麦抽穗扬花期需水较多,耗水量占全生育期耗水总量的40%,因此,结合施肥,要浇一次“扬花水”,这次浇水要浇足浇透。这个时期常会遇到“干热风”的天气,当温度高于30℃,就会影响冬小麦的受精能力而降低结实,所以,浇“扬花水”不仅可以增加土壤和空气的相对湿度,而且还有给麦田降温的作用。

(2)及时防治病虫害。小麦开花期间,也是病虫害的高发时期,这个阶段需要防治的害虫主要有小麦吸浆虫、麦蜘蛛和小麦蚜虫。需要防治的病害有小麦条锈病、小麦病、小麦叶枯病和小麦赤霉病。

小麦扬花期一旦发现病虫危害时,要做好综合防治工作。应大力推广生物、物理、生态等防治技术。4月底至5月初及时防治穗蚜,一般用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000~1500倍液,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2000~3000倍液喷雾即可。

扬花期若遇到连阴天气,应注意每亩用40%的多菌灵胶悬剂100克兑水50千克预防赤霉病。可将叶面喷肥、抗“热干风”、病虫害综合防治结合起来,起到一喷多防的作用。

2冬小麦灌浆期的管理工作

扬花期过后就是灌浆期,灌浆期是决定小麦产量高低的关键时期。

1、生育特点。小麦从开花、授精到籽粒成熟,需要经过30~40天。从授精开始就进入了籽粒形成阶段,这个阶段要经过10~12天。当籽粒长度达到最大长度的四分之三时,称为多半仁,标志着籽粒形成阶段的结束。籽粒形成后,麦粒从多半仁经过顶满仓,到乳熟末期为灌浆阶段。

在此期间,胚乳内积累淀粉很快,干物质急剧增加,籽粒灌浆阶段一般要经过12~19天。温度太低时,乳熟期明显会延长,乳熟初期的籽粒成绿色,胚乳中充满白色乳状汁液,汁液浓度穗灌浆进展而变稠。乳熟期温度对籽粒灌浆速度影响很大,最适宜的温度为20~22℃,温度高于25℃时蒸腾作用加速,促使灌浆时间缩短,干物质累积过程提早完成,产量降低。

另外,高温能增加植株和籽粒的呼吸作用,消耗过多的有机物质。因此,在籽粒灌浆期应预防高温干燥的气候,特别是“干热风”的侵袭。在高温干燥气候条件下或“干热风”到来前,应实施浇水以降低地温和改善田间小气候。

2、水肥管理。在小麦乳熟期间,籽粒的成熟与土壤相对含水量有密切的关系,最适合籽粒灌浆的土壤相对含水量应为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0%~80%。如果土壤缺水会引起叶片早衰,光合强度减弱,光合产物向籽粒的转运受到限制,灌浆过程就会停止,引起籽粒干瘪瘦小,千粒重下降,影响产量。

根据冬小麦灌浆期的生育特点,在生产中,我们要保持适宜的土壤湿度,并通过叶片喷肥为小麦植株补充营养;还要及时排除田间积水,以保证根系的活力,延长叶片的功能期,防治早衰。从而达到籽粒饱满,提高粒重。

保持适宜的土壤水分对籽粒灌浆十分有利,最好做到麦田地皮经常保持潮湿不干,浇水可分别在开花后十天和开花后二十天进行。灌浆水灌的好既能缓解麦田旱情,又能调节田间小气候,防治“干热风”天气对灌浆的影响。而且,灌浆水还能延长叶片功能,防治植株早衰,有利于小麦产量的进一步提高。所以,农民朋友在浇灌浆水时要掌握好以下几点:

一是土壤肥力高,墒情好的地块可不浇灌浆水;二是群体偏大、生长过旺,具有倒伏风险的地块尽量不浇灌浆水。否则,一旦出现倒伏产量将会降低更多,风险更大;三是浇水前要收听天气预报,大风雨来临前要严禁浇水,以防引起倒伏;四是灌浆期浇水时要做到小水勤浇。

由于灌浆后期,土壤水分过多,会导致有机物质更多滞留在茎秆中,产量降低。所以,灌浆后期,就不需要再浇水了。小麦生长到灌浆后期,个体衰退,生理活动减弱,吸收养分能力降低。而此时的叶片开始由绿变黄,光合能力在下降,制造的光合产物也在减少,植株出现早衰现象,严重影响籽粒的灌浆程度。

为了缓解早衰对灌浆的影响,可以通过喷施叶面肥,为小麦植株补充营养。每亩用200克磷酸二氢钾和500克尿素兑水50千克进行叶面喷洒。磷酸二氢钾还能促进纤维素和木质素的合成,提高茎秆强度,减少小麦生长后期倒伏的危险。叶面喷肥应选择在晴天上午9点以前或下午4点以后进行。喷雾时力求均匀,以叶片湿润不滴水为好。

小麦灌浆期,特别是灌浆后期积水,会引起烂根枯叶诱发病害,加速早衰。大雨过后,麦田内局部可能出现积水,这时候要及时开沟排水,坚决消除明水,减轻自害,保根护叶,促进小麦籽粒成熟,提高粒重。及时排水还能防止土壤水分过度饱和,导致小麦倒伏。

3冬小麦成熟期的管理

小麦成熟期,这也是小麦生产中的最后一个生长时期。小麦进入籽粒成熟阶段以后,最大特征是干物质积累变慢,籽粒中水分很快下降,籽粒体积开始萎缩。籽粒成熟过程包括两个阶段:

蜡熟期:也叫黄熟期。进入这个阶段的植株由绿转黄,籽粒逐渐变硬,籽粒内含物质如凝蜡状,可塑性较大,可用手挤破并搓成条,后期变硬,不宜捏碎。这个阶段植株各个部位的可溶性物质仍然不断向籽粒中运转积累,但数量远较前期要少了。因而,干物质虽继续增加但速度缓慢,蜡熟期一般要经历6~15天的时间。

完熟期:当干物质停止积累,籽粒体积缩小,籽粒变硬,不能用手掐断,这时就进入了完熟期。完熟期经历的时间很短,一般仅3~5天。

收时间也关系到小麦的产量和质量,小麦收获过早或过晚都会造成减产。收获过早,籽粒成熟度差,粒重低,同时由于茎秆和籽粒含水量高,不但脱粒困难,而且晾晒时容易生热发霉;而收获过晚,干物质不再增加,但是茎秆呼吸作用仍然很旺,容易消耗养分。而且,完熟期一过,植株全部枯黄,自然落粒,也会降低小麦的产量。所以,最好在小麦蜡熟期结束前收,最晚不得晚于完熟期。

收割小麦,除了要考虑麦粒的成熟度外,天气也是应该考虑的因素之一,如果近段时间内没有降雨,可以按照上面介绍的时间收割。如果蜡熟末期和完熟期有降雨,应该雨前收割完,以防麦粒在麦穗上发芽,给生产带来损失。农谚说“九成熟,十成收;十成熟,一成丢”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冬小麦的管理虽然相对比较简单,但是几个关键时期的管理工作还是必须重视,尤其是扬花灌浆期,是冬小麦最终获得高产最关键时期,因此,农民朋友更要认真对待,以期获得最终的丰产。

以防灾为主

要防捞,防风,防旱,还要防蝗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