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0年受暴雪预警影响的地区有哪些?

2.中国气象局为何会启动应急响应?

3.气象局归哪个部门管?

4.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是一本院校吗?

5.我国著名的气象学家有哪些?

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_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 公示 吕珊珊

各地都不怎么样,但差不多都是这几种

办公室

1、组织协调全局工作和会议安排、接待工作,兼管局后勤工作。

2、组织目标管理、制度考核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其他全局性工作。

3、负责文秘、机要、保密工作,组织调查研究,草拟综合性文件、报告、总结、事业发展规划、、规

章制度并负责监督、检查、催办。负责气象宣传工作,报送政务信息,编写大事记、组织沿革及年鉴。

4、负责“富阳农网”网站的信息集、发布及运行维护。

5、负责综合档案工作并对全局各科室档案工作进行管理和技术指导。

6、组织管理办公自动化工作。

7、负责干部职工的期审批和考勤考核工作。

气象台

1、负责气象测报、预报、农气、网络、科技等工作;组织灾情调查及决策、公益服务效益收集工作。

2、监测天气和气候变化;为领导及有关部门提供防灾减灾气象决策服务,为社会、公众提供公益气象服务;制作发布短、

中、长期天气预报;负责气象预报技术研究、服务产品开发和系统软件开发。

3、承担气象节目及广告制作任务。

4、负责气象台的系统维护管理、设备的管理维护;负责通信网络的运行保障及机房管理。

5、组织气候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工作。

6、编写气候评价。

7、负责农业气象服务。

8、负责地面测报及报表制作、预审。

9、负责提供实时气象资料服务。

10、负责青少年科普教育工作。

11、负责全市中尺度自动气象站的监视、维护、数据预审等工作。

信息中心

1、负责财务管理。组织企事业单位年检工作。

2、负责管理劳动工资、医疗保健、保险等社会保障工作。

3、负责建立健全和落实双重财务体制工作。

4、负责基本建设和固定资产管理工作。

5、负责会计核算、票据管理工作。

6、负责各类媒体的气象信息传播的市场开拓工作。

7、负责科技服务及广告工作。

8、负责各类专业专项气象用户的联络工作。

9、对气象信息传播实施监控,进行市场调查分析并提出改进意见。

10、负责专业专项气象服务的效益收集工作。

11、开发应用气象服务传播的新技术和新领域。

12、生产、销售气球、施放气球。

防雷所

1、负责全市防雷安全管理工作。

2、建立防雷安全档案,雷击事故调查、鉴定、证明。

3、办理建设项目防雷设施图纸的审核,参与建筑物、防雷工程监理和竣工验收。

4、依据规定定期检测各类防雷装置。

5、指导、监督、检查和管理进入我市的防雷产品。

6、承接防雷工程图纸设计、安装施工与验收,参与环境检测,气球施放等工作。

办公室

文秘、行政后勤管理等

人事政工科

人事、政工、精神文明建设等

业务管理科

气象业务管理

产业科

气象产业管理

气象台

制作、发布天气预报,决策气象服务、公众气象服务

气象观测站

本市地面气象资料观测、发报

气象服务中心

各行业的有偿专业气象服务

气象中心

制作电视天气预报节目、经营电视天气预报广告

防雷检测中心

防雷、避雷装置的检测、设计、安装和技术咨询

气球广告服务部

经营广告气球、彩拱门等

2020年受暴雪预警影响的地区有哪些?

中国气象局将重大气象灾害暴雨四级应急响应提升为:

中国气象局办公室、减灾司、预报司、观测司,气象中心、气候中心、卫星中心、信息中心、探测中心、公共服务中心、机关服务中心、宣传科普中心、气象报社、华风集团立即进入应急响应状态。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及可能受影响的省级气象局根据实际研判提升或调整相应应急响应级别。各单位要严格按照应急响应工作流程做好各项工作,及时将响应情况报告中国气象局。

防御指南:

1、建议及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防御暴雨应急工作;

2、切断有危险地带的室外电源,暂停户外作业;

3、做好城市、农田的排涝,注意防范可能引发的山洪、滑坡、泥石流等灾害。

重庆东南部、贵州北部、湖南西北部、湖北南部和东部、安徽南部、江苏南部、上海北部及浙江湖州和杭州等地部分地区降暴雨,湖南西北部、湖北东部、安徽南部等地部分地区及贵州遵义和毕节、江西九江、江苏无锡和苏州等局地大暴雨(最大小时降雨量50~104毫米),湖北武汉、咸宁、仙桃、荆州等局地特大暴雨(250~350毫米),武汉江夏和荆州洪湖局地降雨达400~492毫米(最大小时降雨量60~88毫米),湖北咸宁嘉鱼县日降雨量突破当地7月历史极值(153毫米);山东北部、河北中北部、北京中北部、天津中北部、吉林中部、黑龙江南部等地部分地区降大到暴雨,河北承德和唐山、黑龙江大庆等局地大暴雨(100~153毫米),河北、天津、山西中北部等局地出现雷暴大风或冰雹。?

北方地区的分散性强降雨也不容忽视

预计,华北、东北、黄淮北部等地多遭遇对流性天气突袭。

华北、东北、黄淮北部等地仍多阵雨或雷阵雨,局地大雨或暴雨,并伴有雷暴大风或冰雹等强对流天气,公众需注意防范强对流天气对交通出行的不利影响。

中国气象局为何会启动应急响应?

秋末冬初,北方很多城市早已入冬,开始下雪。中央气象台也发布了今冬首个暴雪预警,内蒙古、黑龙江等城市将启动应急响应。那么这场暴雪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哪些地区会下雪呢?

2010年11月17日至2010年11月17日,强雨雪天气袭击我国中东部地区,是入冬以来范围最广、强度最大的一次雨雪天气过程。为此,中央气象台今日18时发布暴雪蓝色预警,这也是今冬首个暴雪预警。

内蒙古中东部、黑龙江、吉林等地有中到大雪或雨夹雪,局地暴雪。经综合研判和紧急会商,中国气象局于11月17日18时启动重大气象灾害(暴雪)四级应急响应。中国气象局办公室、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预报与网络司、综合观测司、国家气象中心、国家气候中心、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国家气象信息中心、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宣传与科普中心、中国气象报社、华丰集团立即进入四级应急响应。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及可能受影响的省气象局根据实际研判启动相应级别应急响应。

预计,11月17日20时至11月18日20时,黑龙江东南部、内蒙古中南部和东部、河北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有大雪,局地暴雪(10~15毫米)。上述地区新增积雪深度5~12厘米。

暴雪预警

据中国天气网气象专家高菲介绍,暴雪是指一种自然天气现象的降雪过程,会给人们的生活和出行带来极大的不便。暴雪预警分为蓝色、**、橙色、红色四种;当暴雪天气到来时,当地部门应制定暴雪预警信号应急预案,提醒人们取各种措施。

具体来说,12小时内降雪量将达到4毫米以上,或者降雪量已经达到4毫米以上且降雪持续,可能对交通或者农牧业产生影响的,发布暴雪蓝色预警;2小时内降雪量将达到6mm以上,或者已经达到6mm以上且降雪持续,对应暴雪**预警;6小时内降雪量将达到10毫米以上,或者已经达到10毫米以上且降雪持续,暴雪预警升级为橙色;6小时内降雪量将达到15毫米以上,或者已经达到15毫米以上且降雪持续的,发布最高级别的暴雪红色预警。

010至1010年雪灾后的主要危害是:妨碍交通、通信、输电线路的安全;农作物受冻导致农业歉收或严重减产,影响蔬菜生产供应,给人民生活带来诸多不便;暴风雪过后,往往伴随着低温冻害,会使体弱的老人和牲畜被冻伤或冻死。暴雪还会造成道路结冰,导致一些交通事故和行人摔倒或跌倒。

:暴雪预警等级如何界定

1.暴雪天气最容易损坏道路,引发交通事故,威胁人民生命安全。因此,交通部门应加强对道路的检查,及时修复损坏的道路。当有暴风雪时,交通、铁路、电力、通信等部门。应该加强检查,必要时封闭结冰的道路。一旦发现道路、铁路或线路被积雪破坏,确保及时修复。

2.暴雪后外出,注意防滑保暖。面对暴雪天气,外出上路时,要选择防滑性能好的鞋子。不宜穿高跟鞋或硬塑底鞋。这种鞋容易摔倒导致骨折;

3.车辆外出时,应取必要的防滑措施,车辆应配备防滑链。当暴风雪肆虐时,一些

气象局归哪个部门管?

中国气象局启动应急响应是因为江南等地连遭大暴雨侵袭。

中央气象台预计6-8日,西南地区东部至长江中下游地区强降雨频繁,重庆、贵州、江汉、江淮、江南北部等部分地区有暴雨到大暴雨,局地有特大暴雨,中国气象局启动应急响应;同时华北等地多雷雨。

此外,在气温方面,高考期间南北方都有高温出没,其中福州、海口将遭连续高温,炎热几乎全天无间断,当地高考考生们需要注意防暑降温;此外,西安、郑州、济南今明天也将有一到两天的高温天气,8日起高温就会消退。

扩展资料

中国气象局将重大气象灾害暴雨四级应急响应提升为公告:

中国气象局办公室、减灾司、预报司、观测司,气象中心、气候中心、卫星中心、信息中心、探测中心、公共服务中心、机关服务中心、宣传科普中心、气象报社、华风集团立即进入应急响应状态。

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及可能受影响的省级气象局根据实际研判提升或调整相应应急响应级别。各单位要严格按照应急响应工作流程做好各项工作,及时将响应情况报告中国气象局。

闽南网-中国气象局启动应急响应 2020高考天气预报

中华网-中国气象局启动应急响应,7月6日继续发布暴雨**预警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是一本院校吗?

中国气象局是中国国家级别的气象行政管理部门 ,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院直属事业单位,主要承担全国气象工作的行政管理职能,负责全国气象工作的组织管理。

中国气象局内设机构:办公室、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预报与网络司、综合观测司、科技与气候变化司、财务司、人事司、政策法规司、国际合作司、直属机关党委、监察室、审计室、离退休干部办公室。

国家气象局与国土部属于平级关系,没有隶属关系。

扩展资料:

中国气象局的主要职责是:

(一)拟定气象工作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发展战略和长远规划;制定、发布气象工作的规章制度、技术标准和规范并监督实施;承担气象行政执法和行政复议工作。

(二)组织拟订和实施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参与气象防灾减灾决策 ,组织指导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组织编制国家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组织气象灾害防御应急管理工作;组织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系统建设,负责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和信息发布;承担国家重大突发公共预警信息发布工作。

(三)对院其他部门设有的气象工作机构实施行业管理,统一规划全国陆地、江河湖泊及海上气象观测、气象台站网、气象基础设施和大型气象技术装备的发展和布局,审订气象信息集、传输、加工的质量评价方法并监督实施。

(四)管理全国陆地、江河湖泊及海上气象情报预报警报、短期气候预测、空间天气灾害监测预报预警、城市环境气象预报、火险气象等级预报和气候影响评价的发布;组织论证并审查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五)组织气候变化科学相关工作;组织气候的综合调查、区划,指导气候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组织并审查国家重点建设工程、重大区域性经济开发项目和城乡建设规划的气象条件论证。

(六)组织指导气象部门的科技体制改革、组织气象领域重大科研攻关和成果的推广应用,协调气象科技开发、技术合作和技术推广;组织宣传、普及气象科学知识,提高全民气象防灾减灾和气候意识。

(七)管理气象外事工作,代表我国参与世界气象组织及其他国际气象机构的活动,开展与外国(地区)气象机构间的合作与交流。

(八)统一领导全国气象部门的工作;以中国气象局为主管理省级气象部门的财务、机构编制、人事劳动、队伍建设、教育培训和业务建设;指导地方气象事业的发展。

(九)协助地方人民指导地方气象职工队伍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

(十)承办院交办的其他事项。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中国气象

我国著名的气象学家有哪些?

目前根据教育部公开信息规定,已经没有明确的本科一批次、二批次概念,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在全国为本科第一批次招生。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是一所以大气科学为特色的全国重点大学,由江苏省人民、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国气象局、国家海洋局共建,是国家首批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有大气科学、应用气象学、环境科学、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NanjingUniversityofInformationScienceandTechnology)位于南京江北新区,是一所以大气科学为特色的全国重点大学,由江苏省人民、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国气象局、国家海洋局共建,是国家首批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中国高校行星科学联盟成员,入选国家“2011”、国家“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建设高校、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高校、中国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应急管理学院建设首批试点学校。

学校始建于1960年,原隶属中央()气象局,前身为南京大学气象学院,1963年独立建校为南京气象学院,18年列入全国重点大学,2004年更名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7年以来,先后实现了江苏省人民、中国气象局、教育部、国家海洋局的多方共建。现为以江苏省管理为主的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

截至2021年4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校园占地面积约2000亩,设有22个专业学院,开设75个本科专业,拥有6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有专任教师2000多人,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3.3万余名、硕博研究生近5000名、留学生1000余名。

截止2021年12月,学校共有本科专业77个。

截止2020年4月,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海外院士14人、教育部人才支持特聘教授1人、国家杰青8人、万人领军人才4人、国家重点研发项目首席科学家11人、百千万人才工程6人、优青等“四青”人才18人,各类国家级人才共50多人,省部级人才工程、教学名师共480多人次,拥有首批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江苏双创团队等省部级以上教学科研团队28个。

截至2021年12月,学校有大气科学学院、应用气象学院、大气物理学院、地理科学学院、遥感与测绘工程学院、水文与水工程学院、海洋科学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自动化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与软件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法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管理工程学院、商学院、文学院、传媒与艺术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化学与材料学院、人工智能学院等22个专业学院,设有龙山书院(大类培养)、雷丁学院(中英合作)、长望学院(拔尖培养)、应用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藕舫学院(创新创业)、滨江学院(独立学院)等高水平办学机构。开办77个本科专业,覆盖理、工、管、文、经、法、农、艺、教育九大学科门类。

国家级特色专业:大气科学、应用气象学、环境科学、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大气科学、信息与计算科学

国家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专业:雷电防护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环境工程

国家级教学团队:大气科学专业课主干程群教学团队(带头人:管兆勇)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大气科学与环境气象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大气科学与气象信息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国电环境保护研究院、南京菲尼克斯电气有限公司

国家级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理科实践教育基地

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财务与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国家精品课程:天气学、数值天气预报

国家公开课:气象与生活、大气污染——人类面临的挑战、气象史话

国家精品共享课:数值天气预报、天气学原理(原天气学)

竺可桢竺可桢(1890.3.7—14.2.7),中国卓越的科学家和教育家,当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中国近代地理 学的奠基人。他先后创建了中国大学中的第一个地学系和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担任13年浙江大学校长,被尊为中国高校四大校长之一;1949年以后,他出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开辟了自然综合考察事业。他从1936年1月1日至逝世,对每天的天气与物候均有记载,共300余万字。论文有《远东台风的新分类》、《台风的源地和转向》、《东南季风与中国雨量》、《中国气侯区域论》、《一年内生物物侯推移的原动力》以及《中国近五千年来气侯变迁的初步研究》等。

符淙斌符淙斌,气候学家,作为最早参与开拓全球变化科学领域的中国学者之一,为我国全球变化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涂长望涂长望 (已故) 气象学家。湖北武汉人。

吴国雄吴国雄,大气动力学和气候动力学家。广东潮阳人。1966年毕业于南京气象学院。1983年获英国伦敦大学理学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乃至世界上少有的既具有很高的数理和动力学造诣,又具有丰富的实际天气经验的学者之一。提出湿倾斜涡度发展理论(SVD)和全型垂直涡度方程。运用上述理论,成功地揭示青藏高原西南涡和夏季江淮流域的暴雨发展机理,揭示副热带高压形态变异的成因。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学者关于青藏高原对大气环流和天气气候影响的研究。在国际上首次把亚洲季风爆发分为三个阶段。证明由于中高纬度的强地转性和斜压性使其海气相互作用的特征与热带显著不同。首次用数值模式提出厄尔尼诺影响台风的机制,得到国际上的高度评价。1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叶笃正叶笃正(1916年2月——)男,出生于天津市,1948年11月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获博士学位;气象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历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室主任,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所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等职;现任中国科学院特邀顾问,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名誉所长;美国气象学会荣誉会员;英国气象学会会员;芬兰科学院外籍院士;曾在许多国际国内学术组织中担任重要职务。是200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丑纪范丑纪范,中国科学院院士,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崇银气象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少将。1940年4月15日出生于四川达州,长期从事气象研究工作,在热带气象学、大气低频振荡动力学以及ENSO循环动力学等大气科学前沿领域内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现任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解放军理工大学气象学院教授,中国气候研究委员会(WCRP中国委员会)。

秦大河秦大河,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原中国气象局局长。

陶诗言陶诗言,气象学家、大气物理学家。他在东亚大气环流、季风天气气候、寒潮和暴雨预报、卫星气象应用等方面卓越的研究成果,在中国外气象界享有崇高的威望。20世纪50年代初,他和顾震潮共同主持中国第一个天气分析预报中心,建立了各种天气预报方法,是新中国气象预报事业的开拓者之一。多次在重大天气的预报和国防科学试验的气象保障预报中,出色地完成任务。17年后,在他的努力下,许多国际合作和项目得以形成和顺利进行。他培养造就了一批大气科学的专门人才。发表的《中国冬季寒潮前后天气型式转变过程的研究》、《长江中上游暴雨分析和预报》等专著堪称经典。

伍荣生伍荣生,中国气象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56年毕业于南京大学气象系。专于大气波动与动力学研究。撰有论文《大地形与扰动不稳定》等。

周秀骥周秀骥,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我国现代大气物理学创建人之一。

曾庆存曾庆存,气象学家,广东阳江人。从事大气动力学、数值天气预报理论、理论和计算地球流体力学、气候数值模拟、卫星气象学方法和大气遥感测量理论等方面的研究。地转适应过程理论和关于大气扰动演变过程的波包动力学理论,在国内外广为引用。在数值天气预报中设计的半隐式差分格式,是世界上最早成功的方法之一,至今仍在使用。

陈联寿陈联寿,气象学专家,曾任中央气象台台长、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院长。

丁一汇丁一汇,出生于上海,中国工程院院士,参与和主持编写IPCC第一、二、三、四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是国际上气候变化研究领域中有影响、有贡献的科学家之一。

李泽椿李泽椿,天气动力和数值预报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1965年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现任北京气象学会理事长、北京市科协常务理事、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与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博士生导师、江西信息应用职业技术学院名誉院长。

许健民许健民,卫星气象专家。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主任、总工程师。

张德二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古气候研究室主任、气候变化研究首席专家张德二,江苏镇江人。长期从事气候变化研究在历史气候变迁规律、特征,高分辨历史气候序列和气候图复原、古环境演变等方面取得系列成果,在第四纪古环境研究方面有一定国际声誉。

顾震潮顾震潮(1920-16),大学物理学家。上海市人。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研究生院。1947年留学瑞典。1950年回国。历会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建国初期,与陶诗言共同领导了中国联合大学分析预报中心的工作,多次准确预报了洪水的暴发。开创了中国数值天气预报工作。六十年代为和导弹试验的气象保证作出贡献,曾立一等功。开创了中国大气物理学的研究领域。先后建立了云物理学、雷达气象、大气探测。实验气象和大气湍流等分支学科。著有《云物理学》。

黄荣辉著名气象学家。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全国政协委员兼人口环境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气象学会名誉理事,2002年-2010年任中国气象学会副理事长。

林之光林之光,男,1936年1月生,江苏太仓市人。中国气象研究院研究员。

雷雨顺雷雨顺,1965年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研究生毕业。曾主持将能量天气学理论应用于暴雨、冰雹等强对流天气的研究,形成一套较有成效的天气分析预测方法。该项研究1982年获国家科委、国家农委颁发的成果推广奖。

孙照渤孙照渤教授,博士生导师,1967年毕业于南京气象学院天气动力学专业。12年至今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原南京气象学院)工作,先后任气象系副主任、主任,南京气象学院副院长、院长,原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校长。现任世界气象组织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大气科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气象学会常务理事、国家气候委员会委员、中科院国家重点实验室(LASG)学术委员会委员等职。

朱抱真朱抱真,天气动力学家。在世界上首次得出了北半球的热源分布,并提出大地形和热源共同形成定常槽脊的理论。

朱炳海朱炳海,江苏江阴人。1932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地理系。建国后,历任南京大学教授、气象系主任。撰有论文《中之消长与气候》,编著有《气象学》、《中国气候》、《天气谚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