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非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大洋州,亚洲的天气如何?

2.七年级地理教学随笔

3.为什么冬季在亚洲大陆的蒙古形成高气压,夏季形成低气压?

4.世界主要大洲和国家的特征、气候是什么?

上扬斯克天气_季克西天气

奥伊米亚康位于东西伯利亚气候区,具有最显著的大陆性气候特点,表现为冬夏温差和昼夜温差十分巨大。冬季漫长而酷寒,一年有3个月的平均气温低于-40℃,最冷的月份是1月,1月平均气温为-47℃左右。夏季温凉但短促,最热月7月平均温度为13~16℃,年平均气温为-16℃左右。

奥伊米亚康的土地是永久冻土,所以居民的房屋都必须建筑在深埋于地下的木桩上,房屋与地面最少有1米的间隔,不能直接建在冻土上,否则室内热气会融解冻土地基,发生房屋倒塌,房子不但特别厚实,而且门窗要四五层,以防室外寒气侵入。

扩展资料:

奥伊米亚康的地理环境:

1、地理位置

奥伊米亚康(俄文Оймякон)是俄罗斯西伯利亚东北部一个盆地,海拔约741米。在北极圈以南350公里,属俄罗斯的萨哈共和国管辖。奥伊米亚康位于西伯利亚因迪吉尔卡河上游同名盆地中央,东、南、西三面较高,仅北面地势较低,造成其气候极度严寒,和上扬斯克并称为北半球的“寒极”。

2、寒冷原因

纬度高,会导致单位面积得到的太阳辐射少。奥伊米亚康的大致位置是63°N,143°E,地理上属于比较偏北的地区。每年冬至日,在该纬度的昼长只有3.5小时。此时也处于北极圈内极夜出现的时期,因为地理位置靠近北极圈,导致该地日照时间和北极相比也没有长出多少。而且深居内陆,远离任何可对当地天气产生适度影响的海洋水体。

百度百科-奥伊米亚康

非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大洋州,亚洲的天气如何?

大陆性气候强烈亚洲是世界大陆性气候最强烈的大洲。主要表现在冬季寒冷、夏季暖热,春温高于秋温,气温年较差大。冬季1月平均气温有2/3地区在0℃以下。

亚洲是地球上最大的洲,聚居着世界近60%的人口,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博大精深。亚洲人居环境建设关乎世界人居环境建设全局。近几十年来,虽然亚洲各国和相关组织在解决住房和人居环境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在人居环境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人居环境问题还远未解决,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部分地区经济发展迅速的同时却忽略了环境建设,广展中国家在人居环境问题上依然面临严峻形势。

发展紧凑新城镇,建设节约型社会,不仅是中国人居环境发展的紧迫任务,也是亚洲各国可持续发展面对的发展难题。

七年级地理教学随笔

亚洲 亚洲大陆跨寒、温、热三带。气候的主要特征是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季风气候典型和大陆性显著。东亚东南半部是湿润的温带和亚热带季风区,东南亚和南亚是湿润的热带季风区,中亚、西亚和东亚内陆为干旱地区。以上湿润季风区与内陆干旱区之间,以及北亚的大部分为半湿润半干旱地区。亚洲大部分地区冬季气温甚低,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的地区约占全洲面积的2/3,上扬斯克和奥伊米亚康一带,1月平均气温低达-50℃以下,奥伊米亚康极端最低气温曾低达-71℃,是北半球气温最低的地方,被称为北半球的寒极区。夏季普遍增温,最热月平均气温除北冰洋沿岸在10℃以下外,其余地区均在10-15℃之间。20℃以上的地区约占全洲面积的1/2,伊拉克巴士拉极端最高气温曾达58.8℃,为世界最热的地方。降水分布的地区差异悬殊,主趋势是从湿润的东南部向干燥的西北部递减。赤道带附近全年多雨,年降水2 000毫米以上。印度东北部的乞拉朋齐年平均降水量高达11 430毫米,为世界最多雨的地区之一。西南亚和中亚为终年少雨区,广大地区年降水多在15000毫米以下。9、10月间,西伯利亚和蒙古高原上空经常有强烈的冷空气(寒潮)南下,东亚的大部分地区易遭侵袭。发生于中太平洋西部的台风,5-10月袭击东亚和东南亚东部沿海地区;发生于孟加拉湾的飓风,5-10月袭击孟加拉湾沿岸地区,常造成严重灾害。

非洲 非洲有“热带大陆”之称,其气候特点是高温、少雨、干燥,气候带分布呈南北对称状。赤道横贯中央,气候一般从赤道随纬度增加而降低。全洲年平均气温在20℃以上的地带约占全洲面积95%,其中一半以上的地区终年炎热,有将近一半的地区有着炎热的暖季和温暖的凉季。埃塞俄比亚东北部的达洛尔年平均气温为34.5℃,是世界年平均气温最高的地方之一。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以南的阿齐济耶,1922年9月13日气温高达57.8℃,为非洲极端最高气温。乞力马扎罗山位赤道附近,因海拔高,山顶终年积雪。

非洲降水量从赤道向南北两侧减少,降水分布极不平衡,有的地区终年几乎无雨,有的地方年降水多达10 000毫米以上。全洲1/3的地区年平均降水量不足200毫米。东南部、几内亚湾沿岸及山地的向风坡降水较多。

欧洲 欧洲绝大部分地区气候具有温和湿润的特征。大陆南北跨纬度35°,包括附属岛屿也只有47°,除北部沿海及北冰洋中的岛屿属寒带、南欧沿海地区属亚热带外,几乎全部都在温带。是世界上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面积最广的一洲。欧洲西部各地方距海洋均不超过700千米,而东部距海洋最远的地方可达1 600千米,因此欧洲从西向东由海洋性气候过渡到大陆性气候。又由于平原辽阔,从浩瀚的大西洋吹来的湿润西风能无阻地深入内陆,湿润的空气调节了气温,北大西洋暖流使整个西欧及北欧西部沿海地区更为温暖。最冷月广大地区在0?16℃之间;最热月平均气温多在8-14℃之间。降水量的多少及其分布情况是由于距大西洋的远近行风向的不同而有差别。靠近大西洋的向风坡,年平均降水量达1 000毫米以上,广大的低山、丘陵、高原和平原地区,年平均降水量在500-1 000毫米之间,南欧三大半岛的南部属亚热带地中海式冬季降水区,冬季降水约占全年降水的30-40%。 水系:欧洲河网比较稠密,多短小而水量丰沛的河流,不少河流之间有运河连接。外流区域约占80.5%,其中流入大西洋的河流(包括流入地中海、黑海和波罗的海)流域面积约占全洲面积的68%;流入北冰洋的约占12.5%;内流区域约占19.5%,大多注入里海。主要河流是伏尔加河、多瑙河、乌拉尔河、第聂伯河、顿河、莱茵河、罗讷河、泰晤士河等。欧洲落差最大的瀑布是挪威的奥尔默利瀑布,落差563米。欧洲湖泊众多,且是一个多小湖群的大陆,但分布很不均匀,主要分布在北部和阿尔卑斯山地区。欧洲湖泊多为冰川作用形成。阿尔卑斯山麓分布着许多较大的冰碛湖和构造湖,山地河流多流经湖泊。

北美洲 北美洲地跨热带、温带、寒带,气候复杂多样。北部在北极圈内,为冰雪世界。南部加勒比海受赤道暖流之益,但有热带飓风侵袭。大陆中部广大地区位于北温带。由于所有的山脉都是南北或近似南北走向,故从太平洋来的湿润空气仅达西部沿海地区;从北冰洋来的冷空气可以经过中部平原长驱南下;从热带大西洋吹来的湿润空气也可以经过中部平原深入到北部,故北美洲的气候很不稳定,冬季时而寒冷,时而解冻,墨西哥湾沿岸的亚热带地区,冬季也会发生严寒和下雪的现象。北美洲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低于0℃的地区,约占全洲面积的3/4;整个北极群岛(北美大陆以北、格陵兰岛以西众多岛屿的总称)及格陵兰岛的大部分地区都低于-32℃,格陵兰岛中部低达0℃,成为西半球的寒极区。夏季全洲普遍增温,最热月(7月,沿海多为8月)平均气温格陵兰岛中部为0-3℃,成为北半球夏季最凉的地区;其余广大地区都在0-32℃之间,其中20℃以上的地区约占全洲面积一半以上,30℃以上的地区面积较小。美国西南部的死谷,极端最高气温曾达56.7℃,为全洲最热地区。北美洲东部地区降水较多。加拿大和格陵兰岛的东南部、美国的东部、加拿大和阿拉斯加的太平洋沿岸地区年降水量约为500-300毫米;加拿大和阿拉斯加的太平洋沿岸高达2 000毫米以上,为北美洲降水最多的地区;佛罗里达半岛、落基山脉东麓及大平原、育空高原年降水量250毫米;加勒比海地区属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降水量最少的地区是美国大盆地西南部、科罗拉多河下游以及北极群岛和格陵兰岛的北部,年平均降水量都不到100毫米。每年5-10月,北美洲东南部常受飓风侵袭,往往造成严重灾害。北美洲中部和北部冬季常吹寒冷而强烈的暴风和陆龙卷风。西风在翻越落基山脉后,于东麓形成钦诺克焚风。

南美洲 南美洲大部分地区属热带雨林和热带草原气候。气候特点是温暖湿润,以热带为主,大陆性不显著。全洲除山地外,冬季最冷月的平均气温均在0℃以上,占大陆主要部分的热带地区,平均气温超过20℃。冬季远比北美洲暖和。

大部分地区夏季最热月平均气温介于26-28℃之间,远不及非洲和澳大利亚大陆的热带地区炎热。南美洲各地气温的年较差较小,不象亚洲、北美洲那样变化剧烈。全洲降水充沛,年降水量在1 000毫米以上的地区约占全洲面积的70%以上,为各洲中沙漠面积较小的一洲。

水系:南美洲水系以科迪勒拉山系的安第斯山为分水岭,东西分属于大西洋水系和太平洋水系。太平洋水系源短流急,且多独流入海。大西洋水系的河流大多源远流长、支流众多、水量丰富、流域面积广。其中,亚马孙河是世界上最长、流域面积最广、流量最大的河流之一,其支流超过1 000千米的有20多条。南美洲水系内流区域很小,内流河主要分布在南美西中部的荒漠高原和阿根廷的西北部。南美洲除最南部外,河流终年不冻。南美洲多瀑布,安赫尔瀑布落差达9米,为世界落差最大的瀑布。南美洲湖泊不多,安第斯山区的荒漠高原地区多构造湖,如的的喀喀湖、波波湖等;南部巴塔哥尼亚高原区多冰川湖;内流区多内陆盐沼。南美洲西北部的马拉开波湖是最大的湖泊。

大洋洲 大洋洲大部分地区处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绝大部分地区属热带和亚热带,除澳大利亚的内陆地区属大陆性气候外,其余地区均属海洋性气候。绝大部分地区的年平均气温在25?8℃之间。最凉月平均气温为北半球从夏威夷群岛最北面向赤道由16℃递增到25℃;南半球从南纬50°附近起向赤道由6℃递增到25℃;新西兰的南岛和澳大利亚东南部山区可达0℃以下。最热月平均气温,北半球从夏威夷群岛最北面起向马里亚纳群岛附近,由24℃递增到28℃以上;南半球从南纬50度附近起向澳大利亚西北部,由12℃递增到32℃。澳大利亚昆士兰州的克朗克里极端最高气温达53℃,为大洋洲最热的地方。澳大利亚中部和西部沙漠地区年平均降水量不足250毫米,是大洋洲降水量最少的地区。夏威夷的考爱岛东北部年平均降水量高达12 000多毫米,是世界上降水较多的地区之一。新几内亚岛北部及美拉尼西亚、密克罗尼西亚、波利尼西亚三大岛群属全年多雨的热带降水区,迎风坡年平均降水量多在2 000毫米以上。美拉尼西亚北部、新几内亚岛北部及马绍尔群岛南部,年平均降水量可达3 000 000毫米,背风坡则仅1 000毫米左右。澳大利亚北部和新几内亚岛东南沿海属暖季降雨区,年平均降水量750 000毫米,暖季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50%。澳大利亚东南部及新西兰属各月降水较均匀、但以冬季稍多的温带降水区,年平均降水量多在500 000毫米以上,个别地区高达5 000多毫米。澳大利亚西南部和西南沿海属地中海式冬季降水区,冬季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40-60%。

南极洲 南极洲的气候特点是酷寒、风大和干燥。全洲年平均气温为-25℃,内陆高原平均气温为-56℃左右,极端最低气温曾达-89.2℃,为世界最冷的陆地。全洲平均风速17-18米/秒,沿岸地面风速常达45米/秒,最大风速可达75米/秒以上,是世界上风力最强和最多风的地区。绝大部分地区降水量不足250毫米,仅大陆边缘地区可达500毫米左右。全洲年平均降水量为55毫米,大陆内部年降水量仅30毫米左右,极点附近几乎无降水,空气非常干燥,有“白色荒漠”之称

为什么冬季在亚洲大陆的蒙古形成高气压,夏季形成低气压?

七年级地理教学随笔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说到随笔,相信大家肯定都不陌生,随笔是散文的一个分支,是议论文的一个变体,兼具议论和抒情两种特性。想要找更多优秀经典的随笔吗?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七年级地理教学随笔,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七年级地理教学随笔1

 第一对学生一定要严格要求。对学生要做到:不管是哪堂课,不管是哪个学生,在课堂上都必须认真听。现在我感觉绝对不能放纵学生,不能让学生以地理是副科为借口而不认真学或者甚至是违反纪律干扰我的教学。现在初一3个班,我对每一位学生都是一样的要求:上课必须认真听讲,作好笔记和我布置的作业,积极思考问题。当他们有分神,做小动作,甚至讲小话时,我都马上上前提醒,如屡次犯错则施之以措辞严厉的批评,再辅之以叫起来读地理课文和阅读资料,我觉得这样对他们有好处,且他们能接受老师的批评和关心。如果他们不听课,看其他与地理无关的书籍时,我都是当场缴获,这样做的目的是让他们明白,上地理课时看其他书是多么愚蠢的一件事,哪怕你多么地不喜欢地理,多么地学不进地理,地理课都不是耍课,都不是可学可不学的课,要打好基础,老师一律对其他书的没收是要他们有一个好的开始,要他们在初一对地理知识就有最基本的了解,否则以后学习地理知识是如何的艰难。我跟他们讲,现在很多高中生反映高中地理很难,总结原因大多是读初中时根本就没怎么认真学地理,或是根本就没学过地理,因此初一就必须学好地理,不能重蹈覆辙。对学生唯有严格要求,学生才会真正地尊重这位老师,这是我的真实体会。不管学生有多么的不情愿,有多么的反感和抵制老师的批评和教诲,老师都不能害怕心虚或是心软,尤其是新老师,一定要度过这一关,对学生要严而又严。

 第二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如学生对某一科有兴趣,课堂上不该有的“活动”就会少许多,对老师的关注和对知识的渴求就要多许多。初中时期要求我们要教给学生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因此我上课尽量旁征博引,纵横捭阖,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举一反三,不时抽学生回答问题,或是发表看法,形式新颖活泼,不拘一格。沙区初中地理教学用的是湘教版教材,此教材活动题多,有利于发挥学生思考能力的作用,因此我基本上在讲述活动题时都是抽学生来回答,或是阐述观点和意见。在启发学生思路的时候我是不拘一格,尽管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我也觉得理所当然,要让学生的大脑活动起来总比压抑好,学生有表现自己的天性和欲望,老师要尽量满足,有时候我还组织学生辩论,尽管有些学生给出的答案另类,我都是鼓励他们回答。当然对少数故意大声吼叫,有意扰乱课堂正常教学秩序的学生则要另当别论。我还建议学生多到新华书店去转转,关于地理方面的百科知识都可以去了解,比如《中国国家地理》、《中学生地理百科知识》和《华夏人文地理》等杂志可以多去看看,这样可以使学生对地理的兴趣经久不衰。对学生兴趣的培养方面,我做了大量工作:首先,《地理地图册》是学生必须要看的,不但要看,而且要看懂看透,要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还有我还带有一些有趣的,有时候电视报纸上有的问题我会在课堂上提出来,引导学生思考:如20xx年暑重庆的干旱问题,重庆大学城最终落户虎溪镇的原因,修建三峡水库的利弊分析问题等等。记得上“地图”这一节时,为了让学生能对在地图上如何判别方向有深刻的认识,我让全班同学画出学校的简图,图上可有指向标,注记和文字说明,很多学生都欣然完成任务。

 第三一定要因材施教。《教学大纲》中规定的教学任务是不是我们一定要完成呢?我看不一定,因为《教学大纲》是针对具有一般知识能力基础的学生,且具有良好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学生量身打造的,对于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和基础特差且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都差的学生来说,要灵活处理教学任务的完成与具体的教学方法之间关系的问题了。比如在讲述《俄罗斯》这一节时对有的班级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摩尔曼斯克港为何是个终年不冻港?而有的班级我只是告诉他们摩尔曼斯克港是一个终年不冻港。对于这个问题,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漏洞百出,可以说全班没有一个学生回答正确了,但我还是给他们鼓励,表扬他们的思考精神。摩尔曼斯克位于俄罗斯西北部,在北极圈以北,属于极地气候,按理来说摩尔曼斯克港一年中很长时间是冰封的,但我们同时也从报纸上,电视上得知俄罗斯经常在巴伦支海举行军事演习,他们演习的军舰就停靠在摩尔曼斯克港,有时候冬季也在演习,为何?学生认为正是因为极地气候,所以终年不冻;还有的认为摩尔曼斯克港在北冰洋沿岸,有北冰洋的作用,所以不冻。我引导他们看地图,在结合上学期所学的气候洋流问题,告诉他们海水终年不冻,关键是水温,气候是影响水温的,但除此之外,还有洋流呢,这里有强大的北大西洋暖流流来,终年不冻就顺理成章了。还有课本第78页的活动题,题目要求说出上扬斯克和莫斯科的气候各有什么特点以及气候不同的成因,对某些学生我只要求答第一问,而另外一些我要求两问都答,尤其第二问难度较大。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第一问都能回答准确,只有少部分学生误以为-48℃比-17℃要高。很明显上扬斯克冬季气温比莫斯科低许多,而夏季则与莫斯科相差不大,降水量来说上扬斯克不莫斯科全年都少,所以我引导学生总结上扬斯克又干又冷,那里人口稀少,而莫斯科属于温和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是俄罗斯首都,人口稠密。第二问就是原因分析。我引导学生从气候,地形,地理位置来分析。首先让他们看《地理地图册》第39页,就气候来说,上扬斯克属于极地气候,所以又干又冷,且冬夏气温相差大,莫斯科为温暖的温带大陆性气候。上扬斯克位于东西伯利亚山地,海拔较高,莫斯科位于东欧平原,所以更加剧了两地的气候差异。第三地理位置,上扬斯克纬度更高,且更靠近北冰洋,冬季北冰洋是个寒极,寒冷气流对其影响大过莫斯科,而莫斯科虽是温带大陆性气候,但受盛行西风影响使其冬夏季降水都不太少,冬季气温不过于太低,因此虽圣彼得堡比莫斯科纬度更高,也曾作过俄罗斯的。

 通过知道学习较为认真的学生看地图,跟着我的思路分析思考后得出来的答案可以使他们印象更为深刻,同时对实在对地理不敏感的学生以及学习态度不端正的学生可以起到示范作用,可以使他们在没有太大压力的情况下学到地理知识。

七年级地理教学随笔2

 新课程标准要求课堂的教学必须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传统的地理教学偏重地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的地理学习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及时变革传统的"知识本位"、"学科中心"的地理教学,努力创设贴近现实生活,切合学生实际,注重人文关怀的全新地理教学。在教学中着眼于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思维。

 反思之一:解放学生认知习惯,培养学习兴趣。

 对于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能力,可以让他们联系身边的事物来认识、获取地理知识。例如结合生活中南方民居多用尖顶,而西北民居多用平顶的事实来加深理解我国降水空间分布的特点。

 反思之二:解放学生的头脑,培养创新思维。

 在具体学习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不越俎代疱,不包办代替,鼓励学生大胆动脑,大胆创造。不怕出错,不怕重复,让学生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过程中增知长智。

 反思之三:解放学生的嘴,培养表达能力。

 “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课堂上让学生大胆发言,表达自己的看法、体会,得到能说会道的锻炼,并能和老师、同学经常流。例如在地理教学中,通过激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也能独立提出问题。

 反思之四:解放学生的双手,培养动手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动手,开展小论文、小制作、小调查、小发明等活动,让学生得到劳动成果的乐趣。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深入细致的作风。

 反思之五:解放学生的眼睛,塑造美的情操。

 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组织学生参观访问,让学生到大自然、大社会中开辟智能活动空间,增大手脑活动频率。从中增长见识,陶冶情操,得到美的感受。

 反思之六:学习对生活有用的知识,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知识”是新课程标准中非常重要的理念。人总是生活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和人文背景中。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生活即教育”。“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地理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从根本上说,学习生物、地理等文化科目,是为了更好地了解我们的生存环境,并在改造利用环境的同时,协调与它的关系,达到“天人合一”,实现可持续发展。

 初一学生年龄较小,缺乏生活经验和生活技能,因此结合教材,如“野外迷路怎么办?”“地图定位与估算距离”等,对学生进行有关地理技能的训练,帮助学生应对生活中的困难,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增强生活能力,提高对未来生活的适应能力,更大程度地满足生存的需要。

七年级地理教学随笔3

 近一学年的初中地理教学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反思,不断改进教学,这是一个老师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在宜春八中的近一年的教学中,让我体验最深的就是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改变传统以教师为中心满堂灌的教学模式的迫切性,这种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素质教育的需要。特别是对于初中地理教学来说,‘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新课改提出的重要教学理念。以下是我对初一地理教学的体验和反思:

 一、要结合教的材特点,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形成和谐、融洽、积极、活跃的课堂气氛。一节课的成功与否不是看老师讲得如何,关键看学生能否成为学习的主人,看学生学得如何。初一学生年龄在12、13岁左右,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求知欲、表现欲非常强,在课堂上学生厌烦教师的‘满堂灌’,迫切希望自己能在课堂上有表现的机会,教学参与意识非常强烈。老师应该最大限度的在课堂上设计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问题、教学情境,加上新课标下的教材在知识的表述上避免了冗长的文字叙述,文字表达简洁明了,从教材的结构和内容上看减少了很多难度较大的知识点,增加了‘活动’、‘阅读’、‘思考’等的版块的内容,还提供了大量的直观性。新课改的教材特点,也为素质教育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学习对生活有用的知识,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学习对生活有用的知识’是新课程标准中非常重要的教育理念。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生活即教育’。‘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地理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可以说,学习地理学科,是为了更好的适应我们的生活环境。上册地理教学中,有许多“生活地理”的内容。由于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学生看得到、摸得着,学生容易接受,便于理解。例如,在讲地球的运动时,可以用这些生活中的问题来导入“太阳每天从哪边升起,哪边落下?”“为什么我们每天都在经历着白昼和黑夜”“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什么美国人总是半夜爬起来看直播”“一年有四季,什么季节影子上,什么季节白昼长”等等相关问题;在讲天气与气候时,让同学们一起探讨获取明天天气的途径有哪些,让同学们自己做天气预报播报员,在乐中完成教学目标,这些生活中熟知的现象拿到课堂上,会大大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初一学生年龄较小,缺乏生活经验和生活技能,因此结合教材,如在讲《地图》一节时,提出‘野外迷路如何定向’这样的生活中常遇到的问题,帮助学生应对生活中的困难,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增强生活能力。

 三、运用现代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所谓‘教无定法‘对于初中地理学科来说,其独特的学科性质,更使得地理课堂上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我们几乎可以借鉴所有其他学科的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特点以及其他更方面的实际情况,结合多种教学方法,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让地理课堂在多种教学方法的变换中,极大的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一学期的教学实践,我认为直观教学法在地理课堂上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几乎在每堂课都要用到。如用多媒体动画演示地球的运动,如各种天气各种气候的景观图,让学生在直观教学中,更快的理解、掌握和记住了地理知识,特别是各种地图的展示,对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构建各种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在学习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一节,“中国在世界的位置图”“中国疆域图”“中国行政区划图”都是不可或缺的地理教学用具。

 以上我在初中地理教学上的一些思考。教学反思是一个老师必不可少的成长过程,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也会更多的去思考,让自己不断在反思中成长成熟。

七年级地理教学随笔4

 指导思想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以世纪精神为指针,以学校工作为指导,加强课堂教学,尽快适应网络环境下和计算机下的地理课堂教学模式,更加高效地完成本学科教学目标。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努力使教学水平,业务能力有更大的提高。同时,通过传授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12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最终使学生从“学会地理”,走向“会学地理”。

  一、指导思想

 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以世纪精神为指针,以学校工作为指导,加强课堂教学,尽快适应网络环境下和计算机下的.地理课堂教学模式,更加高效地完成本学科教学目标。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努力使教学水平,业务能力有更大的提高。同时,通过传授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最终使学生从“学会地理”,走向“会学地理”。

  二、教学目标:

 教完七年级地理下册,掌握必要的地理知识,让学生具备基本技能,对我们所处的世界有一个明晰的了解,对世界一些重要的国家和地区有着较为详尽的知识掌握。

  三、教学措施:

 1、强化学生的基本技能,学会读图、填图,从宏观上了解地理单元的知识。充分利用地理填充图册来实现这样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2、进行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数据的强化记忆,对地理知识进行必要的储备。同时,在本学期的教学过程中,穿插回忆上学期的世界地理基本知识,让学生对世界地理能有一个系统的了解和掌握,也为他们今后地理知识的学习打好基础。

 3、强化学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展多种教学形式(如:辩论赛、课堂小讨论、知识趣味等),提高学生的运用知识的能力。

 4、培养学生关注自然,关心社会、关心时事的自觉性,收看《新闻联播》、《世界之窗》、《正大综艺》等节目,增进对世界的了解。

  四、教学工作:

 1、要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上好课。为了上好课,我本学期应该做了下面的工作:

 ⑴课前准备:备好课。

 ①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

 ②在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基础上,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解决他们再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困难,并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③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⑵课堂上的情况。

 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14语言简洁明了,克服自己以前重复的毛病,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地理的兴趣,课堂上讲练结合。

 2、要提高教学质量,还要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初中学生爱动、好玩,缺乏自控能力,常在学习上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有的学生抄袭作业。针对这种问题,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并使这一工作贯彻到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中去,还要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助工作,尤其在后进生的转化上,对后进生努力做到从友善开始,从赞美着手,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所以,和差生交谈时,对他的处境、想法表示深刻的理解和尊重,从帮助落脚,帮助学生解决困难。还有在批评学生之前,先谈谈自己工作的不足。

 3应积极参与听课、评课,集体备课,虚心向前辈学习教学方法,博众长,提高教学水平。

 4、培养多种兴趣爱好,充分利用网络,不断扩宽知识面,为教学内容注入新鲜血液。开展课件教学,充分利用学校的多媒体教学设备,让学生在兴趣中学习和掌握知识。

 五、教学进度:01—03周: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03—07周:第七章我们临近的国家和地区08—12周:第八章东半球其他国家和地区12—15周:第九章西半球国家和地区16—17周:第十章极地地区18—18周:期末复习19—18周:期末考试

 15走进21世纪,社会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提高了,社会对教师的素质要求则更高。在今后一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开拓前进,为学生们的成才贡献自己的力量,为自己的教学生活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世界主要大洲和国家的特征、气候是什么?

陆性气候强烈 亚洲是世界大陆性气候最强烈的大洲。主要表现在冬季寒冷、夏季暖热,春温高于秋温,气温年较差大。冬季1月平均气温有2/3地区在0℃以下,大陆东北部的维尔霍扬斯克—奥依米亚康为北半球的寒极,1月均温在-45~-50℃,绝对最低气温-71℃。夏季7月均温多在20℃以上,西南亚干荒漠区均温在35℃以上,绝对最高气温达55℃。年较差很大,寒极地区达60℃以上,绝对年较差高达101℃。此外,广大地域降水量年内季节分配不均也是大陆性强烈的反映。

季风气候典型 亚洲季风气候以范围广、类型多、强度大而著称。季风气候的范围,北起俄罗斯远东南部,经日本群岛、朝鲜半岛及中国东部地区,直至东南亚和南亚。季风气候类型包括温带、亚热带和热带季风气候,每一类型又可分出大陆性和海洋性两种季风气候。在亚洲季风区,盛行风向随季节而有显著的变化,1月与7月盛行风向的变化超过120°,盛行风向的平均频率超过40%。我国高校和中学地理教科书中,仅在亚洲列出了季风气候这一类型。

气候带俱全、气候型复杂 亚洲大陆拥有赤道带至(北)极地带的世界上所有气候带。同时,亚洲拥有除温带海洋性气候类型外的世界所有主要气候类型。亚洲高山气候的垂直带和气候类型也是最齐全的,在世界各洲中,只有北美洲可与亚洲相比,其他洲均逊色得多。

形成因素 亚洲主要气候特征的形成,是由其地理位置、面积轮廓、大气环流、洋流及地形结构诸因素相互作用、综合影响的结果。

位置、面积和大陆形状 特定的空间位置和庞大地域是亚洲气候特征形成的前提条件。地域所跨经、纬度之广,不仅是气候带全、气候类型复杂的基本条件,而且也导致了气候强烈的大陆性特点和季风气候的形成。巨大面积、完整轮廓,一方面使亚洲具有广大内陆,使大陆性、干燥气候范围扩大,加剧了大陆性程度;另一方面,造成了陆面与广阔洋面的巨大热力差异,进而导致季风气候的形成。亚洲中纬地区西接欧洲,远离大西洋,因此缺乏温带海洋性气候。

大气环流 气候特征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大气本身的状况,因为其他因子的影响都是通过大气环流活动而起作用的。亚洲的大气环流位置处在从极地到赤道的所有气压带和相应的大气活动中心及完整的北半球行星风系中。对亚洲气候起主要作用的有4个大气活动中心:即冬季大陆上的西伯利亚高压;夏季大陆上的印度低压;全年存在于北太平洋的阿留申低压(北太平洋副极地低压)和夏威夷高压(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冬季,西伯利亚高压和阿留申低压都非常发育,西伯利亚高压几乎控制了全部亚洲大陆,成为大陆反气旋的中心和秉性干冷的极地大陆气团的源地,在其控制下形成的冬季风势力强盛,由陆地吹向海洋,加之冰洋气团南侵,致使寒潮频繁南下,多寒冷干燥晴朗天气。阿留申低压则成为西来气流的总汇,因其与西伯利亚高压间巨大的气压梯度,使东亚的冬季风势力特别强盛。夏季,大陆高压崩溃,印度低压形成,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暖湿气团由海洋吹向大陆,热带辐合带和极锋给陆地带来丰沛雨水,天气暖热湿润,多阴雨天气。冬、夏秉性迥异气团的不同影响,导致气温巨大的年较差和季风气候的形成。使亚洲大陆气候具有强烈的大陆性、典型的季风性特点。

地形结构 亚洲中高周低的地形结构一方面加剧了气候类型的复杂程度,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大陆性气候和典型季风气候的形成。亚洲中部的高大山原和纵横分布的庞大山带,使气候类型更趋复杂化,山地高原本身形成了独特的气候类型和复杂的垂直气候带。同时,中部青藏、帕米尔高原,由于其巨大高度,使其冬为冷源,夏为热源,加强了冬、夏季风的势力,季风更加活跃强盛。高原对南亚夏季的西南季风也有很大作用,因为由于高原对西风急流的分支作用,位于青藏高原南侧的南支急流,控制着南亚西南季风的进退,只有当南支急流北跳后,西南季风才能迅速地推进到整个印度半岛。所以南亚西南季风有突发性的特点。中部被边缘山地围绕的盆地、高原,都具有典型大陆性气候特点,因此,扩大了大陆性气候的范围,加剧了大陆性气候的强度。

洋流 对亚洲气候影响较大的洋流有二支,一支是黑潮暖流,另一支是季风漂流。势力强大的黑潮暖流一方面使其流经的西太平洋沿岸地区的气温升高,另一方面,使途经其上的太平洋气团增温增湿,加强了东亚夏季风的势力,使其影响范围更广、程度更深,从而突出了东亚季风气候的特色。印度洋的季风漂流对南亚和中南半岛的西南季风也有很大影响。夏季,印度洋北岸的季风洋流对南亚等地气候的影响和作用与黑潮暖流所起作用基本相同。

气候类型区 亚洲的气候类型十分复杂,中学地理课本共划分出9个气候类型区,即热带雨林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式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亚寒带针叶林气候、极地气候和高山气候。和地形组合区的划分一样,气候类型区可以包含有不同的气候类型,每一气候类型也可以进一步划分出若干亚型。

亚洲各气候类型区的气候特点与其他各洲的同类型区具有共性特征(见热带雨林气候等),同时,在分布区范围、气候要素具体特点等方面又有特殊性。如亚洲的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在印度尼西亚群岛等地,与南美洲和非洲同类型区的气候相比,具有海洋性和季风性特色,年均温25~27℃,年较差更小,普遍在1.5℃以下,最大不超过3℃;降水的地区分布差异较大,甚至出现年降水量只有几百毫米的半干旱区,这在南美洲和非洲的同类型区是没有的。亚洲的亚热带、温带和寒带气候类型区,与北美洲和欧洲的同类型区相比,都表现出强烈的大陆

[解题过程]

亚洲气候有三大特点 ,即强烈的大陆性气候、典型的季风气候和齐全的气候类型。

亚洲大陆具有巨大的陆地面积和完整的大陆轮廓,且大部分处在高纬度位置,冬季严寒,夏季气温也较高,冬夏气温极为悬殊 ,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的地区约占全洲的2/3,西伯利亚东北部的上扬斯克-奥伊米亚康1月平均气温在-50℃以下,绝对最低气温达到-71℃,是北半球最寒冷的地方。而夏季气温又普遍较高,最热月平均气温在20℃以上的地区占全洲面积的一半,西亚约旦河谷地是全洲最热的地方,绝对最高气温达到54℃。气温年较差之大,是世界其他大陆无可比拟的。因此,其大陆性特征极明显,尤其是广大内陆地区表现更为强烈。亚洲是世界上季风气候特征最明显的地区,而且分布范围广,东亚、东南亚和南亚都是著名的季风区。亚洲的季风分属两个季风环流系统。东部地区濒临太平洋,由于海陆热力差异大使盛行风随季节而发生明显的改变,形成东亚季风环流;大陆南部濒临印度洋,在南亚与印度洋之间则形成南亚季风环流。冬季,亚洲大陆为西伯利亚-蒙古高气压所控制 ,空气由大陆高压向太平洋方向流动,形成以西北风为主的势力强大的冬季风。冬季风所到之处,气温迅速下降。风力强劲时可直达华南甚至东南亚,但大部时间以影响中国西北、华北和东北一带为主,这时天气寒冷干燥。在南亚则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以东北风占优势。夏季,亚洲大陆内部由于强烈增温,使气压场发生变化,整个大陆成为低气压区,此时大陆东部太平洋副热带地区为一高压中心,饱含水汽的气团被亚洲大陆低压所吸引而源源不断地吹向大陆,在亚洲东部形成以东南风为主的夏季风。而在亚洲南部,印度洋回归高压与南亚次大陆低压之间形成巨大的气压梯度,此时南半球的东南信风由于受次大陆低压的吸引,使东南信风大大加强,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后转向成为强盛的西南季风。夏季风所及地区,常可带来大量降水,只是各地距离海洋愈远者而降水量愈减少。例如,东亚岛弧 、东南亚和南亚沿海地带降水量在2000毫米以上,中南半岛 、印度半岛 东北部 、中国华南 、云贵高 原等地 ,年降水量1000~2000毫米,印度平原北部、中国华北、东北平原年降水量500~1000毫米 ,其余中亚 、西亚和中国西北部地区 ,深居内陆,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

亚洲气候的另一特点是气候类型多样,除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冰原气候外,世界上其他各气候类型亚洲都有。例如 ,北冰洋沿岸的寒带苔原气候,横贯西伯利亚的亚寒带针叶林气候,东亚的温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东南亚和南亚的热带季风气候,大巽他群岛一带的热带雨林气候,西南亚地中海沿岸的地中海气候,西亚大部分地区和亚洲大陆内部地区则有热带干旱半干旱气候、亚热带干旱半干旱气候和温带干旱半干旱气候等。亚洲气候类型的多样化同下述因素密不可分。首先,辽阔的陆地面积使地表获得的太阳辐射量和干湿度状况,各地有很大差别,尤其南北之间、东西之间差别更大,这是亚洲气候复杂多样的最基本的因素。其次 ,亚洲一方面濒临广阔的海洋,另一方面又有辽阔的内陆,具有明显的海陆热力差异,从而产生气压场的变化,既有典型的季风气候,又有从沿海到内陆各种气候类型的变化。此外,亚洲地形复杂,地势高耸,多山地、高原,也给亚洲气候以很大的影响。

亚洲 亚洲大陆跨寒、温、热三带。气候的主要特征是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季风气候典型和大陆性显著。东亚东南半部是湿润的温带和亚热带季风区,东南亚和南亚是湿润的热带季风区,中亚、西亚和东亚内陆为干旱地区。以上湿润季风区与内陆干旱区之间,以及北亚的大部分为半湿润半干旱地区。亚洲大部分地区冬季气温甚低,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的地区约占全洲面积的2/3,上扬斯克和奥伊米亚康一带,1月平均气温低达-50℃以下,奥伊米亚康极端最低气温曾低达-71℃,是北半球气温最低的地方,被称为北半球的寒极区。夏季普遍增温,最热月平均气温除北冰洋沿岸在10℃以下外,其余地区均在10-15℃之间。20℃以上的地区约占全洲面积的1/2,伊拉克巴士拉极端最高气温曾达58.8℃,为世界最热的地方。降水分布的地区差异悬殊,主趋势是从湿润的东南部向干燥的西北部递减。赤道带附近全年多雨,年降水2 000毫米以上。印度东北部的乞拉朋齐年平均降水量高达11 430毫米,为世界最多雨的地区之一。西南亚和中亚为终年少雨区,广大地区年降水多在15000毫米以下。9、10月间,西伯利亚和蒙古高原上空经常有强烈的冷空气(寒潮)南下,东亚的大部分地区易遭侵袭。发生于中太平洋西部的台风,5-10月袭击东亚和东南亚东部沿海地区;发生于孟加拉湾的飓风,5-10月袭击孟加拉湾沿岸地区,常造成严重灾害。 非洲 非洲有“热带大陆”之称,其气候特点是高温、少雨、干燥,气候带分布呈南北对称状。赤道横贯中央,气候一般从赤道随纬度增加而降低。全洲年平均气温在20℃以上的地带约占全洲面积95%,其中一半以上的地区终年炎热,有将近一半的地区有着炎热的暖季和温暖的凉季。埃塞俄比亚东北部的达洛尔年平均气温为34.5℃,是世界年平均气温最高的地方之一。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以南的阿齐济耶,1922年9月13日气温高达57.8℃,为非洲极端最高气温。乞力马扎罗山位赤道附近,因海拔高,山顶终年积雪。 非洲降水量从赤道向南北两侧减少,降水分布极不平衡,有的地区终年几乎无雨,有的地方年降水多达10 000毫米以上。全洲1/3的地区年平均降水量不足200毫米。东南部、几内亚湾沿岸及山地的向风坡降水较多。 欧洲 欧洲绝大部分地区气候具有温和湿润的特征。大陆南北跨纬度35°,包括附属岛屿也只有47°,除北部沿海及北冰洋中的岛屿属寒带、南欧沿海地区属亚热带外,几乎全部都在温带。是世界上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面积最广的一洲。欧洲西部各地方距海洋均不超过700千米,而东部距海洋最远的地方可达1 600千米,因此欧洲从西向东由海洋性气候过渡到大陆性气候。又由于平原辽阔,从浩瀚的大西洋吹来的湿润西风能无阻地深入内陆,湿润的空气调节了气温,北大西洋暖流使整个西欧及北欧西部沿海地区更为温暖。最冷月广大地区在0?16℃之间;最热月平均气温多在8-14℃之间。降水量的多少及其分布情况是由于距大西洋的远近行风向的不同而有差别。靠近大西洋的向风坡,年平均降水量达1 000毫米以上,广大的低山、丘陵、高原和平原地区,年平均降水量在500-1 000毫米之间,南欧三大半岛的南部属亚热带地中海式冬季降水区,冬季降水约占全年降水的30-40%。 水系:欧洲河网比较稠密,多短小而水量丰沛的河流,不少河流之间有运河连接。外流区域约占80.5%,其中流入大西洋的河流(包括流入地中海、黑海和波罗的海)流域面积约占全洲面积的68%;流入北冰洋的约占12.5%;内流区域约占19.5%,大多注入里海。主要河流是伏尔加河、多瑙河、乌拉尔河、第聂伯河、顿河、莱茵河、罗讷河、泰晤士河等。欧洲落差最大的瀑布是挪威的奥尔默利瀑布,落差563米。欧洲湖泊众多,且是一个多小湖群的大陆,但分布很不均匀,主要分布在北部和阿尔卑斯山地区。欧洲湖泊多为冰川作用形成。阿尔卑斯山麓分布着许多较大的冰碛湖和构造湖,山地河流多流经湖泊。 北美洲 北美洲地跨热带、温带、寒带,气候复杂多样。北部在北极圈内,为冰雪世界。南部加勒比海受赤道暖流之益,但有热带飓风侵袭。大陆中部广大地区位于北温带。由于所有的山脉都是南北或近似南北走向,故从太平洋来的湿润空气仅达西部沿海地区;从北冰洋来的冷空气可以经过中部平原长驱南下;从热带大西洋吹来的湿润空气也可以经过中部平原深入到北部,故北美洲的气候很不稳定,冬季时而寒冷,时而解冻,墨西哥湾沿岸的亚热带地区,冬季也会发生严寒和下雪的现象。北美洲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低于0℃的地区,约占全洲面积的3/4;整个北极群岛(北美大陆以北、格陵兰岛以西众多岛屿的总称)及格陵兰岛的大部分地区都低于-32℃,格陵兰岛中部低达0℃,成为西半球的寒极区。夏季全洲普遍增温,最热月(7月,沿海多为8月)平均气温格陵兰岛中部为0-3℃,成为北半球夏季最凉的地区;其余广大地区都在0-32℃之间,其中20℃以上的地区约占全洲面积一半以上,30℃以上的地区面积较小。美国西南部的死谷,极端最高气温曾达56.7℃,为全洲最热地区。北美洲东部地区降水较多。加拿大和格陵兰岛的东南部、美国的东部、加拿大和阿拉斯加的太平洋沿岸地区年降水量约为500-300毫米;加拿大和阿拉斯加的太平洋沿岸高达2 000毫米以上,为北美洲降水最多的地区;佛罗里达半岛、落基山脉东麓及大平原、育空高原年降水量250毫米;加勒比海地区属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降水量最少的地区是美国大盆地西南部、科罗拉多河下游以及北极群岛和格陵兰岛的北部,年平均降水量都不到100毫米。每年5-10月,北美洲东南部常受飓风侵袭,往往造成严重灾害。北美洲中部和北部冬季常吹寒冷而强烈的暴风和陆龙卷风。西风在翻越落基山脉后,于东麓形成钦诺克焚风。 南美洲 南美洲大部分地区属热带雨林和热带草原气候。气候特点是温暖湿润,以热带为主,大陆性不显著。全洲除山地外,冬季最冷月的平均气温均在0℃以上,占大陆主要部分的热带地区,平均气温超过20℃。冬季远比北美洲暖和。 大部分地区夏季最热月平均气温介于26-28℃之间,远不及非洲和澳大利亚大陆的热带地区炎热。南美洲各地气温的年较差较小,不象亚洲、北美洲那样变化剧烈。全洲降水充沛,年降水量在1 000毫米以上的地区约占全洲面积的70%以上,为各洲中沙漠面积较小的一洲。 水系:南美洲水系以科迪勒拉山系的安第斯山为分水岭,东西分属于大西洋水系和太平洋水系。太平洋水系源短流急,且多独流入海。大西洋水系的河流大多源远流长、支流众多、水量丰富、流域面积广。其中,亚马孙河是世界上最长、流域面积最广、流量最大的河流之一,其支流超过1 000千米的有20多条。南美洲水系内流区域很小,内流河主要分布在南美西中部的荒漠高原和阿根廷的西北部。南美洲除最南部外,河流终年不冻。南美洲多瀑布,安赫尔瀑布落差达9米,为世界落差最大的瀑布。南美洲湖泊不多,安第斯山区的荒漠高原地区多构造湖,如的的喀喀湖、波波湖等;南部巴塔哥尼亚高原区多冰川湖;内流区多内陆盐沼。南美洲西北部的马拉开波湖是最大的湖泊。 大洋洲 大洋洲大部分地区处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绝大部分地区属热带和亚热带,除澳大利亚的内陆地区属大陆性气候外,其余地区均属海洋性气候。绝大部分地区的年平均气温在25?8℃之间。最凉月平均气温为北半球从夏威夷群岛最北面向赤道由16℃递增到25℃;南半球从南纬50°附近起向赤道由6℃递增到25℃;新西兰的南岛和澳大利亚东南部山区可达0℃以下。最热月平均气温,北半球从夏威夷群岛最北面起向马里亚纳群岛附近,由24℃递增到28℃以上;南半球从南纬50度附近起向澳大利亚西北部,由12℃递增到32℃。澳大利亚昆士兰州的克朗克里极端最高气温达53℃,为大洋洲最热的地方。澳大利亚中部和西部沙漠地区年平均降水量不足250毫米,是大洋洲降水量最少的地区。夏威夷的考爱岛东北部年平均降水量高达12 000多毫米,是世界上降水较多的地区之一。新几内亚岛北部及美拉尼西亚、密克罗尼西亚、波利尼西亚三大岛群属全年多雨的热带降水区,迎风坡年平均降水量多在2 000毫米以上。美拉尼西亚北部、新几内亚岛北部及马绍尔群岛南部,年平均降水量可达3 000 000毫米,背风坡则仅1 000毫米左右。澳大利亚北部和新几内亚岛东南沿海属暖季降雨区,年平均降水量750 000毫米,暖季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50%。澳大利亚东南部及新西兰属各月降水较均匀、但以冬季稍多的温带降水区,年平均降水量多在500 000毫米以上,个别地区高达5 000多毫米。澳大利亚西南部和西南沿海属地中海式冬季降水区,冬季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40-60%。 南极洲 南极洲的气候特点是酷寒、风大和干燥。全洲年平均气温为-25℃,内陆高原平均气温为-56℃左右,极端最低气温曾达-89.2℃,为世界最冷的陆地。全洲平均风速17-18米/秒,沿岸地面风速常达45米/秒,最大风速可达75米/秒以上,是世界上风力最强和最多风的地区。绝大部分地区降水量不足250毫米,仅大陆边缘地区可达500毫米左右。全洲年平均降水量为55毫米,大陆内部年降水量仅30毫米左右,极点附近几乎无降水,空气非常干燥,有“白色荒漠”之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