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各级气象机构所属的什么发布天气预报

2.各级气象机构所属的什么应当向社会公布

3.各级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应当根据需要发布

4.《两碗面》 最后一段去掉好还是保留好

5.监测台风的主要地理信息技术

当地气象资料获取_本次各地气象台发布气象预报运用的地理信息技术不包括

2015年北京市春季普通高中会考海淀区模拟考试

地 理 试 卷

考生须知

1. 本试卷共8页,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选择题,50个小题(共50分);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5个小题(共50分)。

2. 试题所有答案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第一部分必须用2B铅笔作答;第二部分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

第一部分 选择题 (共50分)

下列各小题均有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要求的。请将所选答案前的字母,按规定要求填涂在答题卡第1~50题的相应位置上。(每小题1分,选对一项得1分,多选则该小题不得分。)

每年10月4日至10日为“世界空间周”。目前,在近地轨道长时间运行的空间站已经成为一个“全球观测和监测站”。据此完成1、2题。

1.地球是太阳系一颗特殊的行星,主要体现在

A.是太阳系中体积、质量最大的行星 B.其绕日公转轨道形状近似圆形

C.既有自转运动,又有公转运动 D.是太阳系中唯一存在生命的行星

2.空间站能够进行全球观测和监测,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A.全球定位系统 B.遥感技术 C.地理信息系统 D. 数字地图

2014年10月8日晚,“红月亮”亮相我国上空。本次月全食于北京时间17时14分开始“初亏”。据此完成3、4题。

3.月球所在的天体系统中,级别最高的是

A.河外星系 B.太阳系 C.系 D.地月系

4.本次月全食“初亏”时,伦敦正值

A.中午 B.傍晚 C.早晨 D.上午

图1为大气热力作用示意图。读图,完成5、6题。

5. 图1中箭头序号分别代表不同辐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①为太阳辐射,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

B. ②为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

C. ③为大气辐射,对地面有降温作用

D. ④为大气逆辐射,对大气有增温作用

6. 与近百年来全球气温的变化趋势相关的是

A.①增强 B.②减弱 C.③减弱 D.④增强

7.近地面不同地区的热量差异会引起空气流动。图2中符合热力环流原理的是

A.①②B.③④ C.②③D.①④

图3是由气象台发布的某城市的天气预报。读图,回答8、9题。

图3

8.该城市4天内天气要素变化的实际状况是

A.云量增多 B.气温降低 C.风速减小 D.气压降低

9.影响该城市的天气系统为

A.气旋 B.反气旋 C.冷锋 D.暖锋

图4为“水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10、11题。

10.图中字母a、b分别表示水循环的环节是

A.蒸发 地表径流

B.下渗 地下径流

C.水汽输送 地表径流

D.水汽输送 降水

11.下列有关水循环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促使陆地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②影响生态环境和气候,塑造地表形态

③人类活动深刻地影响水循环各个环节

④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促进陆地水体更新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图5为“世界洋流分布局部图”,读图,回答12、13题。

12.南半球中低纬度洋流

A.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B.呈顺时针方向流动

C.大陆东岸为寒流

D.大洋西岸为寒流

13.图中

A.洋流①对欧洲西部气候降温减湿作用明显

B.洋流②对南美洲西岸气候增温增湿作用明显

C.P处因寒暖流交汇易形成海雾,不利于航行

D.P海域污染物不会影响欧洲西岸海域

腾冲位于我国云南省西部边陲,境内有处火山群、62处地热泉,盛产翡翠玉石。读图6,回答14~16题。

14.腾冲多火山、地热泉,主要是因为该地处于

A.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碰撞地带

B.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张裂地带

C.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碰撞地带

D.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张裂地带

15.翡翠玉石是在变质环境中形成的。图中表示翡翠玉石形成过程的是

A.① B. ② C.③ D.④

16.腾冲所在地区山高谷深,形成峡谷的外力作用主要是

A.冰川侵蚀 B.风化作用 C.风力侵蚀 D.流水侵蚀

据预测,非洲乞力马扎罗山山顶的终年积雪将在十年后消失殆尽。据此回答17、18题。

17.导致该山山顶积雪逐渐消失的主要因素是

A.地形 B.气候 C.水文 D.植被

18.随着该山山顶终年积雪消失,当地其他自然地理要素也发生变化,这反映出地理环境的

A.地域性 B.差异性 C.整体性 D.综合性

19.决定全球人口数量变化的主要是

A.人口出生率 B.人口死亡率 C.人口自然增长率 D.人口的迁移

读图8,回答20~22题。

20.表示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可能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1.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2.若图中数字序号表示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则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按出现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④①②③ D.③②①④

图8为江苏和贵州两省城市化水平柱状统计图。读图,回答23~26题。

23.衡量城市化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是

A.城市的用地规模

B.城市的人口数量

C.大中小各级城市总体数量

D.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24.从图8中可看出

A.1990年两省城市人口总数量相同

B.2000年城市化水平江苏省比贵州省高

C.江苏省城市化发展速度均慢于贵州省

D. 江苏省2000年后城市化发展速度加快

25.关于两省城市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城市化过程仅是指农村人口向城市不断集聚过程

B.城市化是社会经济水平发展不断提高的必然结果

C.城市化的发展必将会扩大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差距

D.城市化会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

26.随着两省城市化不断发展,可能会对周边乡村产生的社会环境问题

A.农业良田不断减少 B.交通设施更加落后

C.居民住房条件拥挤 D.大气环境得到治理

2014年11月16日,兰新高铁乌鲁木齐至哈密段正式通车,使吐鲁番到乌鲁木齐的路程缩短至50多分钟,也给新疆的特色农产品开发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据此回答27~29题。

27.哈密瓜味甘如蜜,奇香袭人,享誉国内外。哈密地区盛产哈密瓜的突出气候条件是

①光照充足 ②热量充足 ③昼夜温差大 ④降水丰沛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28.目前,新疆在发展特色农业同时不断研究核桃、石榴、葡萄等果蔬精深加工新工艺,开发新型功能性食品和保健品等特色农产品产业链,其主导因素是

A.市场 B.科技 C.政策 D.交通运输

29.北京的网友感慨“动动手指”就能吃到新疆和田大枣和吐鲁番的葡萄干,这得益于地域联系的不断发展,下列地域联系类型中没有参与此过程的是

A.邮政通信 B.电信通信 C.交通运输 D.国际贸易

图9为2010年中国钢铁工业分布,读图回答30、31题。

30.图中我国主要钢铁工业的分布

A.在行政中心 B.东部沿海

C.集中在东南部 D.向西部转移

31.这种分布特点的主要影响因素有

①工业基础雄厚 ②煤炭丰富

③市场需求量大 ④水陆交通便利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读2010年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区域分布现状图(图10),回答32、33题。

图10

32.我国2010年文化创意产业分布的特点

A.东部沿海地区中各省区文化创意产业的产值分布较均匀

B.西部经济地带中青、藏、新、云省区尚无文化创意产业

C.文化创意产业的产值较高的省区有粤、京、沪、赣、鲁

D.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重点区域

33.北京是中国文化创意产业中心,海淀区将在“十二五”期间建成全长7.2千米的“西山文化创意大道”。该“大道”从城市功能区上讲属于

A.居住区 B.工业区 C.商业区 D.文化区

34.“2014国际学生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大会”于6月5日世界环境日当天在同济大学拉开帷幕,有50多个国家的近300多名学生应邀参加了此次大会。这样的会议有利于

①转变观念 ②调整行为 ③加强国际合作 ④贸易往来

A.①②③ B.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35.有关区域的正确叙述是

A.区域间是存在明显差异的 B.区域界线是自然存在的

C.区域划分的指标是单一的 D.区域内部特征是相同的

读图11,回答36~40题。

36.决定三大自然区域差异的基本因素是

A.地形和气候 B.土壤和植被

C.气候和植被 D.地形和水文

37.甲区域从东往西,植被依次是

A.荒漠-荒漠草原-草原-森林草原

B.森林草原-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C.草原-森林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D.森林-森林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38.丙区域

A.地形以平原为主 B.季风气候显著

C.均位于湿润地区 D.多河流的发源地

39.南水北调中线给北京市带来的影响有

①缓解用水紧张 ②消除水污染 ③补偿河湖水量 ④促进经济发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40.下列关于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将西部的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 B.彻底解决东部地区能源短缺的状况

C.促进东西部地区协调发展 D.改善东部地区大气质量

图12为海河水系示意图,读图回答41、42题。

41.海河水系下游地区受洪涝威胁大,合理的治理措施有

①对下游地区疏浚河道,开挖新的入海河道

②跨流域调水,把该地区多余的水调入其他地区

③保护上游地区的植被,提高植被覆盖率

④对中游地区河道裁弯取直,兴修水库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42.该水系下游地区在经济发展中面临的最大制约因素

A.水短缺 B.矿产短缺

C.劳动力不足 D.技术力量薄弱

黄土高原是我国生态环境脆弱区之一。据此,回答43~45题。

43.黄土高原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A.气候变暖 B.旱涝灾害 C.土地荒漠化 D.水土流失

44.导致该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有

①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 ②过度开垦、过度樵

③地表破碎,坡度大 ④气候干旱,蒸发强烈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45.黄土高原综合治理的措施是

A.放弃全部耕地B.开发水田 C.植树种草 D.开发水能

图13表示我国四个地区农业生产活动示意图,读图回答46、47题。

46.图中表示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47.导致①②③④四地农业生产熟制不同的主要因素是

A.地形 B.热量 C.水分 D.土壤

图14为某市1985~2010年产业结构和城市人口比重变化图。读图,回答48、49题

48.该市各项指标变化的特点是

A.1990年以后第三产业比重超过第一产业

B.第二产业始终占主导地位

C.第一产业比重增长的速度最快

D.20世纪80年代末城市化速度最快

49.我国某地区城市化发展模式:“大城市扩散→乡镇企业发展→工业化→城市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区域依靠外来资金支持城市化

B.该区域的典型发展模式在珠江三角洲

C.该区域的典型发展模式在苏南地区

D.该区域的城市化伴随着矿产的开发

50.科技人员开发了一种随身携带的“伴行包”,以便家人通过服务商提供的信息及时找到迷路的老人。该“伴行包”和服务商用的技术分别对应

A.GPS和RS B.RS和GIS C.GPS和GIS D. RS和GPS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 (共50分)

1.读图15、16回答下列问题。(10分)

图15 图16

(1)在①位置画出晨昏线,并用阴影表示夜半球。

(2)图中①②③④四个位置中,全球昼夜平分的是 、 。(填序号)

(3)当地球运行到①位置时,太阳直射的纬线是_______;此时图16中四地白昼最长的是____ ;四地正午太阳高度角由大到小的排序是___ (选择填空)。

A.甲乙丙丁 B.丙丁乙甲 C.丁丙乙甲 D.丙乙丁甲

(4)地球由①向②位置运行过程中,太阳直射点向__ ___(南、北)移动。由②向③位置运行过程中,北京地区_______(选择填空)。

A.白昼渐长黑夜渐短 B.地球公转的速度越来越快

C.日落时刻越来越早 D.正午时人的影长逐渐变短

(5)当地球运行到③位置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选择填空)。

A.甲地区正值农业播种时期 B.乙地区可能出现伏旱灾害

C.丙地区草木葱绿鲜花盛开 D.丁地区频繁受到寒潮影响

2.读图17、图18完成下列问题。(10分)

(1)图17中①是 气压带,并在图中适当位置用箭头画出信风带的风向。

(2)图17所示的季节,地中海沿岸区受 的控制,气候特征表现为 。与此同时,同纬度大陆东岸气候特征表现为 。

(3)图18中A海域是世界四大著名渔场之一,其形成原因是 。

(4)图18中温带海洋气候区对应的陆地自然带名称为 ,同纬度大陆东岸的陆地自然带为 带。

(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______(选择填空)。

A.大气环流是影响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B.海陆间水循环仅联系了大气圈和水圈

C.洋流系统促进海洋和内陆间热量交换 D.海洋温度发生变化会影响全球气候

3.图19为我国东北地区,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从纬度位置看,东北地区地处五带中的 带;地形以 、 和高原为主。

(2)从农业可持续发展角度考虑,图中甲、乙两区域分别适宜发展的农业部门是 和 。

(3)丙地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区,该区 (选择填空)。

A.农作物以冬小麦为主

B.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

C.精耕细作,水利工程量大

D.机械化水平较高

(4)请你在甲和丁两地中任选一地,说出该地目前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并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4.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10分)

以前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秸秆是一种重要的生活能源,目前秸秆利用方式发生变化,生活能源消费结构逐步改善。

图20为我国某地区农业科技园区循环经济模式图。

(1)依据图中字母的含义,将下列选项的序号填在相应的位置上:A 、B 、C 。

①饲料 ②肥料 ③沼气

(2)图中秸秆利用方式产生的影响是 (选择填空)。

A.为农业生产提供能源 B.降低利用率

C.加剧该地区环境污染 D.提高土壤肥力

(3)该农业科技园区循环经济模式体现出可持续发展,其内涵包括经济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和 可持续发展。

(4)利用图中信息,具体说出该经济发展模式中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

5.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读图21,回答问题。(10分)

(1)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河北作为产业转移的承接地,简述其优势条件。

(2)企业把研发和总部留在北京,主要是因为北京

(选择填空)。

A.能源充足,交通条件好

B.文物古迹众多,旅游业发达

C.社会协作条件好,专业化服务水平高

D.科技、教育发达,高素质人才数量多

(3)京津冀协同发展要实现互利共赢,请举其中一地为例说说产业转移过程中“赢”在哪里?

(4)以下关于产业转移的说法正确的是 (选择填空)。

A.产业转移一定会造成产业移入地环境质量下降

B.产业移出后往往会导致移出地经济的全面衰退

C.转移方向一般是从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

D.产业转移应遵循市场规律,尽量减少干预

海淀区高中地理会考练习参考答案

2014.12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B

C

D

B

D

C

B

C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D

A

C

C

C

D

B

C

C

A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C

B

D

B

B

A

A

B

D

B

题号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答案

B

D

D

A

A

A

B

B

D

B

题号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答案

C

A

D

A

C

B

B

B

C

C

第一部分 选择题(共50分)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共50分)

1.(10分)

(1)图略(1分) (2)② ④(2分)

(3)北回归线 甲 B(3分) (4)南 BC (3分)

(5)C(1分)

2.(10分)

(1)赤道低 图略(2分) (2)副热带高气压带 炎热干燥 高温多雨(3分)

(3)寒流与暖流交汇,有丰富的饵料。(1分)

(4)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2分) (5)AD(2分)

3.(10分)

(1)北温 平原 山地(3分) (2)畜牧业 林业(2分) (3)BD(2分)

(4)(3分,说出问题1分,建议2分,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甲地 问题:土地荒漠化。建议:合理放牧、保护草场、建设人工草场、培养良种、发展畜产品深加工等。

丁地 问题:湿地破坏。建议:退耕还湿、建设自然保护区发展旅游业、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如制药业等。

4.(10分)

(1)① ③ ② (3分) (2)AD(2分)

(3)生态 社会(2分)

(4)(3分,从可持续发展的三个方面回答,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答题要点:

①模式图中的作物以及加工产品,通过销售获得经济效益,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②改变秸秆利用方式,减少废弃物排放,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

③增加就业机会,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5.(10分)

(1)具有丰富的廉价劳动力、地价低、丰富、发展空间大、重工业基础好。(答出其中三项得3分)

(2)CD(2分)

(3)(任选三地中的一地回答,每项1分,共3分)

河北: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经济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增加就业机会。

北京:分散首都职能,缓解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环境、交通、就业等问题;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实现产业的优化升级。

天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发展,推动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增加就业机会;缓解城市环境问题等。

(4)CD(2分)

望纳~~~~

各级气象机构所属的什么发布天气预报

气候变化是长时期大气状态变化的一种反映,是一个多变的、复杂的过程。它主要表征大气各种时间长度的冷与暖或干与湿变化,冷与暖或干与湿相互交替组成了不同的变化周期。这些变化周期并不是严格的,一个周期内前后阶段往往不具有对称性,而且,不同周期的长度也可以相差很大。气候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自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人类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异常天气现象,如干旱、洪涝、冻害、冰雹、沙尘暴、城市暴雨沥涝灾害、雷电灾害等,造成的严重自然灾害,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给人类生态环境、人类社会以及人类健康产生了严重的影响。不仅如此,全球气候变暖直接影响到地球的生态系统,给人类生存环境和人体健康带来危害。而人类健康状况水平是国家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物质生活水准以及公共水平的综合反映。

一 关于全球变暖的问题

近百年来全球和中国的气候正经历一次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它对世界和我国的生态系统、社会经济以及人类健康产生了,并将继续产生重大的影响。

2001年,由世界气象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建立的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英文简称IPCC)发表了它的第三次评估报告。报告指出:从1860年以来全球地表平均升温0.6℃±0.2℃,最近20年是过去100年来最暖的。而90年代是1000年来最暖的10年。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我国近百年来的气候也发生了明显变化,主要表现在:近百年来我国气候变化的趋势与全球气候变化的总趋势基本一致,近百年来,我国气温上升了0.4℃–0.5℃。从地域分布来看,我国气候变暖最明显的地区在西北、华北、东北地区;从季节分布看,我国冬季增温最明显。据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最新资料显示:2004年以来,我国气温普遍较常年同期偏高,成为暖冬已成“定局”,这意味着我国在近50年来将连续经历第19个暖冬。

(一)全球变暖带来的负面效应(与人类健康关系密切的)

1.高温热浪的频率和强度增加

据日本的科学家统计,近100年来,整个地球的年平均气温上升了0.7℃,而大城市的平均气温上升了2~3℃,这一期间东京市的气温竟上升了7℃。在日本,气温不低于25℃的夜晚称为“热夜”。50年前,东京的“热夜”每年不到5个;而1961~10年平均有14.9个;1981~1990年,“热夜”增加到23.8个。大阪在1991~2000年的10年中,年均“热夜”数达38个。

从北京1940~2002年的极端最高气温的变化来看(见表1),40年代北京夏季极端最高气温较高,为42.6℃。然后出现下降的趋势,到80年代最低,为38.5℃,进入90年代又开始升高,为41.9℃。

表1 北京夏季极端最高气温

1940~1949 1950~1959 1960~1969 10~19 1980~1989 1990~2000 2000~2002

极端最 42.6 39.6 40.1 40.3 38.5 41.9 41.1

高气温

我国科学家对上海和广州气温变化的分析表明,由于气候变暖,上海每年的热日(最高气温≥34℃),将由现在12d/a,增加到未来15.7d/a;广州每年的热日,将由现在24.7d/a,增加到未来36.0d/a。

2.厄尔尼诺现象

IPCC第三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指出,与过去100年相比,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厄尔尼诺-南方涛动更频繁、更持久且强度更大(IPCC第三次气候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2001)。1982~1983年和19~1998年两次严重的厄尔尼诺期间,全世界各地极端天气频发,使人类蒙受了巨大的灾难。

3.城市热岛更明显

据有关资料显示,19年观测到全国最大热岛强度(城乡温差),北京为9℃(高于上海6.8℃,仅次于加拿大温哥华11℃的德国柏林13.3℃)。热岛效应的产生是众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非一个方面的原因。全球气候变暖就是造成城郊温差加剧的原因之一。

(二)全球变暖给人类健康带来的影响

1.气候变暖对疾病流行性的影响

人类健康和人类生存息息相关。气候环境、气候灾害和气候变化直接影响人类健康,极端气候的危害更为惊人。由于全球变暖,极端气候将会更为频繁,气候灾害对人类生命和健康的危害也会增大。许多通过昆虫传播的传染性疾病对气候变化非常敏感,例如全球变暖将加剧疟疾和登革热的传播,据有关部门统计,伴随全球变暖,仅疟疾和登革热两种疾病就将祸及世界人口的40%。最不可忽视的是,气候变化造成部分旧物种灭绝的同时必然产生出新的物种,物种的变化可能打破、细菌、和敏感原的现有格局,产生新的变种。如2003年春季,相继在我国广东、北京、山西等地爆发的SARS传染病一样,给社会和人民的健康及生命带来极大的危害。

全球变暖影响生态系统,带来另一种危险是可能激活某种新。世界卫生组织一份研究报告证实,至少有30种新的传染病在过去20年里出现。对新兴研究的大部分研究人员认为:各种新的出现有可能是人类破坏环境、气候变化扰乱了巢穴的结果,这些原本寄居在野生动物身上,活动于封闭世界中的未知,在人类活动的进程中,新的在今后将不断地被发现。

全球气候变暖以及一些极端天气气候的出现,给生态平衡,尤其是微生态平衡带来了强烈也影响,突出地改变了传染病病原体的存活、变异、媒介昆虫孳生分布及流行病学特征,会对某些传染疾病的传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当蚊子叮咬一个带有传染的人时,这种就会随血液进入某个健康人体内。而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蚊子的繁殖速率和叮咬速率都大大提高,其体内的繁殖和成熟速率也将随之提高。例如,在20℃时,P.falciparum病菌需要26天才能成熟,而在25℃时则只需13天。携带这种病菌的虐蚊生存周期只有几周的时间,这样以来高温就会大大提高该种病菌的传播概率。同时,由于高温现象使得夜晚和冬季温度上升,大大延长、扩展了蚊子的生活期和地域,使得靠它传播的疟疾、猩红热、黄疸、脑炎等恶性传染疾病的发病率提高,

气候变暖还会导致气候带的改变,热带的边界会扩大到亚热带,原热带地区传染病的发病区域扩大到温带。例如,我国江南一带的恙虫病,80年代以来流行的地理区域向北推进,1986年山东省有流行报告,1989、1990年天津恙虫病流行地区的地理区域向北推进了4个纬度,向天津恙虫病流行地区年平均气温上升1.3~1.7℃。据此估计,我国恙虫病在气候变暖的影响下有可能出现全国分布的趋势。2002年的夏天,“西尼罗河”在美国再次爆发,专家分析,传播速度如此之快,主要原因是干燥炙热的天气。西尼罗河是在1937年从乌干达西尼罗河区的一位妇女身上分离出来的,近年来出现在欧洲和北美洲的温带区域。另外,由于气候变暖,携带鼠疫病的黄胸鼠的活动范围,已不仅仅限于17°N以南地区。

2.高温热浪与死亡率

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健康最直接的影响是极端高温产生的热效应,它将变得更加频繁、更加广泛。高温热浪强度和持续时间的增加,导致以心胀,呼吸系统为主的疾病或死亡率增加。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夏季高温日数明显增多,高温热浪的频率和强度随之增加。特别是湿度和城市空气污染的增加,进一步加剧了夏季极端高温对人类健康的影响。热浪对人体健康最直接的影响是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升高。

2003年入夏以来,热浪席卷全球,各地气温破纪录地高达38~42.6℃。许多老年人而因此伤生。热浪波及印度、巴基斯坦、欧洲、中国,仅印度就有1000多人被热浪夺去了生命。随着高温热浪的增加,心脏病和高血压病人的发病人数也在不断增加。此外,全球变暖还将导致对流层大气臭氧浓度增加,平流层臭氧浓度下降。

高温使得病菌、细菌、、敏感原更为活跃,同时也会损害人的精神、人体免疫力和疾病抵抗力,全球每年因此死亡的人数超过10万人。上海1998年经历了近几十年来最严重的热浪,(7月8—20日、8月1—3日、8月7—17日、8月21日—23日),热浪期间的总死亡人数可达非热浪期间的2—3倍,以65岁以上老年人死亡率增加更为明显。热浪对婴幼儿的威胁也很大,如果婴幼儿患有某些疾病如腹泻、呼吸道感染和精神性缺陷,在热浪期间最易受高温危害。热浪除中暑死亡这种直接影响外,还将导致以心脏、呼吸系统为主的疾病或死亡。研究表明,随着全球变暖,夏季高温日数将明显增加,心脏病和高血压病人发病和死亡率都将增加。

我国夏季,35℃以上高温各地时有发生,38℃、40℃或以上的高温也时常出现。2003年6月下旬到8月下旬,受副热带高气压影响,江南、华南一带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高温天气。日最高气温高于或等于35℃的日数持续了40余天。江南、华南日最高气温一般为35℃—38℃,部分地区达到38℃—40℃,局部地区高达40℃—43℃。生理学家研究表明,一旦气温升至38℃,人体汗腺排汗已难保持正常体温,不仅肺部急促喘气以呼出热量,就连心脏跳动也要加快速度,输出更多的血液至体表,参与散热。这对于心脏病人来说,是孕育着生命危险的温度。气温生至39℃,由于汗腺疲于奔命的工作,已经无能为力并趋于衰竭,这时,很容易出现心脏病导致猝死的危险。气温生至40℃,高温已直逼生命中枢,大脑已经顾此失彼,以致头晕眼花。可见,在高温情况下人体对气温升高的生理反映是很敏感的。2004年,我国南部省份由于受台风“蒲公英”和副热带高压的影响,从6月底开始,广东大地被酷热天气所笼罩,7月1日,广州最高气温高达至39.7℃,超过了广州历史最高气温38.7℃的最高记录。6月28日,广东东莞大岭山镇台生家具八厂的一名工人,因工作疲劳加之车间气温太高而晕倒,送到医院后半小时死亡。据广州“120”急救中心负责人介绍,进入夏季以来,仅广州市因高温诱发其它疾病而死亡的人数就达39人,每天比平时日均派出急救车次数(约200次)增加66%,创急救中心成立10多年以来日出车最高记录。以北京为例,因高温发病到医院就诊的患者,7月比6月增加了40%。上海和甘肃等地,高温病人增加导致临床用血量居高不下,出现了用血紧缺的局面。露天工作者,如交警、公共汽车司机、建筑工人,更是受到了热浪的严重威胁。高温使人们容易疲劳驾驶,爆胎、汽车自燃等重大交通事故屡屡发生。

高温酷热还直接影响人们的心理和情绪,容易使人疲劳、烦躁和发怒,各类事故相对增多,甚至犯罪率也有上升。如纽约1966年7月的热浪期间,凶杀是平时的138.5%。北京2003年7月高温期间交通事故增多,据北京急救中心资料显示:交通事故增加与天气炎热有很大关系。气温高、气压低时,人的大脑组织和心肌对此最为敏感,容易出现头晕、急噪、易激动等,以致发生一些心理问题。

3.尼尔尼诺与疾病

新的实验结果表明,尼尔尼诺与疾病的传播有密切的关系。尼尔尼诺出现往往会造成某些地区气候异常,进而引发疾病。例如,1982~1983年尼尔尼诺期间,在巴基斯坦北部由于干旱造成的高温天气,引发了疟疾流行;而在南美的玻利维亚,厄瓜多尔和秘鲁,由于暴雨灾害,也发生了疟疾的流行。据科学家分析,发生厄尔尼诺现象后的第一年,委内瑞拉疟疾病例增加35.1%。在如,19~1998年的厄尔尼诺活动高潮期,在索马里和尼肯亚,感染上裂谷热病的人数为8.9万,死亡人数近250人;在巴基斯坦、印度西北部、里斯兰卡、东非、委内瑞拉和巴西等地,大面积的干旱造成疟疾病和猩红热爆发。另外,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一份报告,1982~1983年的厄尔尼诺期间,全球大约10万人患上了忧郁症,的发病率上升了8%,交通事故也增加了5000次以上。

4.空气污染与健康

空气污染与气象条件的关系十分密切。在全球变暖的大环境背景下,由于异常天气的出现,如夏季高温、冬季变暖,干旱等,往往会造成局地空气质量下降。特别是在人口密集的大城市,由于城市热岛环流的存在,导致空气污染物不易扩散,造成严重的污染。

大城市的污染物质进入人体后,会引起人体感官的和生理机能的不适反应,产生亚临床的和病理的改变,出现临床体征或存在潜在的遗传效应,发生急、慢性中毒或死亡等。比利时马斯河谷(1930年)、美国多诺拉(1948年)和英国伦敦(1952年)的烟雾就是大气污染影响的典型事例。

二 气候变化引发的自然灾害与人类健康问题

自从1960年以来,世界人口加倍,但灾难损失上升了30倍,从1960年的30亿美元到1995年的1000亿美元。气候灾害时导致这一增长趋势的一部分,例如,1992年安德鲁台风在迈阿密南市郊造成了240亿美元的损失。由于气候变暖,自然灾害的潜在影响可能增加。定在温度变化或降雨分配上没有变化,全球变暖将导致洪水和高温发生率增加,由于洪水经常同南方涛动联系起来,因此不能排除增加干旱的可能性。这些气候灾害将诱发刚更多的森林大火、泥石流。这些灾害对健康和社会的影响包括死亡、身体伤害、心灵创伤、社会混乱等。

(一)洪水

历史上,洪水是各种自然灾害中导致最大死亡损失的灾害。到目前为止,受害最严重的地区是中国的黄河。1332年,700万人被淹死,在随后的饥荒和疾病中超过1000万人死亡。1887年洪水破环了22m高的筑堤,淹死100万人。最近的洪水发生在1930年,有100万中国人淹死,另有可能1100万人死于随后的饥荒。美国密西西比河洪水不断不断地破环商业,最近的最大洪水发生在13~14年和1993年。中世纪暴风雨在北欧河流产生极端洪水,在几个中死亡人数超过10万。1995年在北欧发生的冬季洪水使过去200年较严重的一次。在澳大利亚,大型洪水在20世纪后50年变得更通常。在1988~1990年的拉尼娜中,严重的洪水淹没了澳大利亚东部1× 的土地。除了这些,洪涝的发生不仅会增加溺死、爆发腹泻和呼吸疾病的风险,在发展中国家,还会增加饥饿和营养不良的风险。

(二)干旱

干旱是所有与气候相联的自然灾害中最严重、最广泛的自然灾害。1769、1790、1866、1876~17年以及1943年发生在印度次大陆的干旱杀死了几百万人。1878年在中国有1000~1300万人死于与干旱相联的饥荒。许多干旱与ENSO相联。如果饥荒在干旱期发生,营养不良和疾病能导致永久的智力、身体损害。不是所有的饥荒由于干旱引起,也不是所有的干旱导致饥荒。干旱无处不在,它对发达和发展中国家都有冲击。尽管干旱能导致长期的病态,但对人口的增长影响不大。由于全球大部分地区干旱的准确周期性质,气候变暖能否减少干旱强度和频率热存有疑问。例如,尽管澳大利亚东部自从1950年以来湿度增加了30%,但干旱的强度和频率并没有减少。事实上,最严重的干旱发生在1982~1983年和1991~1995年。

(三)森林火灾

翻阅历史可以看到,历史上发生过许多森林火灾。在北美洲,历史纪录至少有13次烧掉4万公顷森林的大火。威斯康星州和密歇根州1871年森林大火毁掉了170万公顷森林,杀死2200人。在1894年威斯康星州、1910年在爱达荷和蒙大拿西北部发生像是程度地区大火。1881年密歇根大火杀死几百人;1894年的明尼苏达州欣克利大火夺走了418人的生命;1918年明尼苏达州克罗奎特大火烧死551人。大火是如此普遍,以致于居民听到火警像对待自己损失失物一样取冷淡态度。

森林大火发生的决定性因素是火源、极易燃烧燃料的数量、有助于燃烧及传播的气候条件。后两个因素首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大火危险期前几个月内的降雨是一个重要参数。春季和初夏的适量降雨将减少森林火灾,但却为以后高火险提供了充足的下层丛林。严重的前期干旱将使这种植被被干透,增加可燃物的数量。最近,洪水与极端干旱是一些国家发生火灾,如澳大利亚,、每种情况都有利于火灾发生。相对低的湿度和大风也在决定森林大火发生可能性和强度方面起关键作用。任何大强度火灾不仅仅取决于气候条件,而且它也取决于由疾病(或昆虫传染病)、风暴、先前大火或陆地开拓产生的干屑残渣。在高浓度二氧化碳的“施肥”作用下,高燃料量与较暖、湿气候条件相关联。

三 减缓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影响的对策:

人类历史就是一部不断同气候环境相适应的生存史。气候变化给人类带来的挑战是不容回避的,为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的生存环境,保护地球的气候,并阻止其继续恶化,是我们的共同责任。减缓全球气候变暖,大力开展气候变化与人类健康的关系研究,建立健全影响公众健康的疾病监测和预警系统,是当务之急。

1、 要在目前人体健康生活、常见病、多发病的气象指数预报和服务的基础上,将研究和服务领域伸展到传染病领域,开展短、中、长期的传染病预测、预警服务,形成系列产品。

2、 对主要流行病、传染病开展气候风险评估和气候区划研究。主要研究内容有:研究疾病滋生、传播、爆发过程与气候的关系,确定有利和不利的天气、气候条件;研究疾病气候评估模式;应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集成疫情、气候和其它环境数据库,进行疾病气候区划,确定各季节、各地区传染病防治的重点;建立疾病的气候监测、预警实时业务系统;建立为公众服务的信息产品制作、发布系统,为社会提供内容丰富、准确、及时、权威的疾病监测、评估、预测、预警,以及疾病预防等各类服务产品。

3、 开展居室或交通工具中小气候与疾病滋生、传播的研究。加强对气候变化的开发利用,减轻自然灾害损失,提高对气候变化的研究和预测能力。热浪是可以监测和预测的,目前,在国内和世界上的许多城市都发布高温或热浪警报,按照中国气象局的规定,日最高温度大于35℃,发布高温预报。广东省气象台在2004年6月28日至7月3日期间,共发布红色预警信号23次,如此频繁地发布高温预警信号,在广东省气象历史上是从未有过的。这样,当热浪来临时,人们能够有效地用各种适应措施来大大地减少热浪对人类健康的影响,逐步完善热浪的预警系统。

四 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影响研究的不确定性

关于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影响的研究进行的相对不多,初步结论还存在很多不确定性,这给科学家提出了严重的挑战。

1. 关键是从影响健康的诸多因素中提取气候的影响

在流行病学研究中,由于气候变化通常伴随桌其他各种环境变化,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不是唯一的,还受其他如遗传、自身素质、饮食、生活习惯以及环境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因此在进行气候变化对健康的研究中,关键技术是在与从健康的诸多因素中分离车气候的影响。

2. 健康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是很复杂的

对目前全球气候变化及未来变化做出响应的某些人类健康的变化,可能正在或即将发生。另外在未来几十年内,在气候发生变化的同时,社会、经济、人口、技术和健康保健等都将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在未来几十年内很难准确预料,因此,人类健康对气候变化响应的敏感度性相当复杂,这就给研究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影响带来很大的困难。

各级气象机构所属的什么应当向社会公布

各级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应当按照职 责向社会发布公众气象预报、灾害性天气警报和气象灾害预警 信号,并根据天气变化情况及时补充或者订正。其他任何组织 或者个人不得向社会发布公众气象预报、灾害性天气警报和气 象灾害预警信号

各级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应当根据需要发布

各级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应当按照职责向社会发布公众气象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警报,并根据天气变化情况及时补充或者订正。其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向社会发布公众气象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警报。

我们应该需要了解什么?

一,为了发展气象事业,规范气象工作,准确、及时地发布气象预报,防御气象灾害,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气候,为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气象服务,制定法律。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从事气象探测、预报、服务和气象灾害防御、气候利用、气象科学技术研究等活动,应当遵守本法。

第三条,气象事业是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基础性公益事业,气象工作应当把公益性气象服务放在首位。

县级以上人民应当加强对气象工作的领导和协调,将气象事业纳入中央和地方同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及财政预算,以保障其充分发挥为社会公众、决策和经济发展服务的功能。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所建设的地方气象事业项目,其投资主要由本级财政承担。

气象台站在确保公益性气象无偿服务的前提下,可以依法开展气象有偿服务。

第四条,县、市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应当主要为农业生产服务,及时主动提供保障当地农业生产所需的公益性气象信息服务。

第五条,气象主管机构负责全国的气象工作。地方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在上级气象主管机构和本级人民的领导下,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气象工作。

其他有关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其他有关部门所属的气象台站,应当接受同级气象主管机构对其气象工作的指导、监督和行业管理。

第六条,从事气象业务活动,应当遵守国家制定的气象技术标准、规范和规程。

总结:国家鼓励和支持气象科学技术研究、气象科学知识普及,培养气象人才,推广先进的气象科学技术,保护气象科技成果,加强国际气象合作与交流,发展气象信息产业,提高气象工作水平。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第九条 气象主管机构应当组织有关部门编制气象探测设施、气象信息专用传输设施、大型气象专用技术装备等重要气象设施的建设规划,报批准后实施。气象设施建设规划的调整、修改,必须报批准。

编制气象设施建设规划,应当遵循合理布局、有效利用、兼顾当前与长远需要的原则,避免重复建设。

第十条 重要气象设施建设项目,在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报批前,应当按照项目相应的审批权限,经气象主管机构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主管机构审查同意。

《两碗面》 最后一段去掉好还是保留好

各级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应当根据需要发布气象预报、灾害性天气警报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并及时向有关防灾减灾机构报告。

一、气象预报的发布

气象台站根据气象观测数据和预测模型,结合当地气候特点和季节变化,发布气象预报。预报内容包括天气状况、气温、降水、风力风向等要素,为公众提供出行、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参考。预报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对于防范气象灾害、减少灾害损失具有重要意义。

二、灾害性天气警报的发布

当出现暴雨、台风、大风、冰雹等灾害性天气时,气象台站应及时发布灾害性天气警报。警报内容包括天气状况、影响范围、预计持续时间等信息,提醒公众和相关机构取防范措施,减轻灾害损失。同时,气象台站还应加强与、媒体等部门的沟通协作,确保警报信息的及时传播和有效覆盖。

三、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的发布

针对不同等级的气象灾害,气象台站会发布相应的预警信号。预警信号包括蓝色、**、橙色和红色四个等级,分别对应一般、较重、严重和特别严重的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的发布有助于公众和相关机构了解灾害的严重性和紧迫性,从而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四、向防灾减灾机构报告

气象台站在发布气象预报、灾害性天气警报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的同时,还需及时向有关防灾减灾机构报告。报告内容包括天气状况、灾害影响、预测趋势等信息,为防灾减灾机构制定应急预案、调配救援力量提供决策依据。

综上所述:

各级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应当根据需要发布气象预报、灾害性天气警报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并及时向有关防灾减灾机构报告。这些举措有助于公众和相关机构了解天气状况,防范气象灾害,减轻灾害损失。同时,气象台站还需加强与、媒体等部门的沟通协作,提高预报预警的准确性和时效性,为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经济稳定发展贡献力量。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

第二十五条规定:

各级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应当按照职责向社会发布公众气象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警报,并根据天气变化情况及时补充或者订正。其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向社会发布公众气象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警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灾害防御条例》

第十八条规定:

气象主管机构及其所属的气象台站应当加强对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报和预警,做好灾害性天气评估,为本级人民组织防御气象灾害提供决策依据。

监测台风的主要地理信息技术

(气象)气象是大气作为研究对象,从定性和定量描述的功能的大型农业气象

气体学科,重点的大气和气象预报的天气条件的变化。气象是大气科学的一个分支。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及其变化研究大气科学。气象研究领域在研究方法上的差别很大。气象分为许多分支学科:大气物理学,气象学,动力气象学,气候学,等。随着生产的发展,已经出现的应用日益广泛,气象,海洋气象,航空气象,农业气象,林业,气象,污染气象科学和应用科学。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在气象领域中,另外一个新的分支,如气象雷达,卫星气象学,宇宙气象。气象学是一门应用科学,涉及多学科,多的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的。

编辑本段的任务,研究中观察到

和研究各种大气现象,大气和下垫面和人类活动的气象效应之间的相互作用。

2,解释

系统地,科学地解释这些现象,作用和效果的澄清它们的发生和发展。

3,分析法律根据了解的

分析,诊断和预测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天气。气候,对国民经济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服务。

4,根据勘探和仿真天气过程

从理论和实践的人类活动引起的气候环境,提供了科学依据,为人工影响天气和气候。

编辑本段历史

建立气象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

动力气象学的书籍,“气象交换理论”,他第一次描述和肤浅的解释,风,云,雨,雪,雷鸣,冰雹等天气现象,这本书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气象书籍。直到18世纪和19世纪以来,由于物理和化学的发展,以及空气压力,温度,湿度,测风仪的又一个发明,科研的气氛,仅仅通过描述到定量分析的阶段。 1820年,德国布德蓝绘制地面天气图,建立一个现代天气分析和预报。 1835年,法国人科利的奥里风偏转的概念; 1857年,荷兰人白贝罗提出的风和压力之间的关系,他们的概念成为大气动力学和气候分析的基础上。 1920年前后,皮耶克尼斯挪威的儿子提出了一个理论叫做“极锋的理论纬度来说明天气变化。这一理论在20世纪20年代,已经超过70年,但仍然是主要的理论基础天气预报今天,也是分析和预测,在未来的1-2天,天气已经奠定了理论基础。在20世纪30年代,普遍使用的无线电探空仪,真正开始了一个三维空间大气研究发现大气长波的高空天气图绘制了大量的地球化学数据的基础上,1939年的Rossby波动力学,气象预报,也有很大的贡献,他的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60年代,计算机,气象雷达,卫星和远程传感技术的应用,使的大气,大气环流大的,小的雨滴形成过程中的各种现象可以用数学形式的物理和化学与大气科学的快速发展,按照。

编辑本段发展历程

处于起步阶段

婴儿在16世纪之前,这漫长的中间,这一时期的特点是由于军事气象学家

人类生产和生活需要一些零星的,当地气象观测积累了一些感性知识和经验,作出一些解释某些天气现象。中国在此期间,在这方面有都取得了许多成果,并生活在世界领先的行列。由于远离三个两千年前,尹Oracle文本上的风,云,雨,雪,虹,夏,龙卷风,雷暴记录也常卜问天气在接下来的十天(称为“不晚)和生活记录的目的是验证。春秋风,云,物候观测记录,以确定二十四节气的意义,指导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季节和使用现代。汉代出现了“吕氏春秋”淮南子“和”礼记“有关物候书籍的,这是世界最早的文献物候,气象观测仪器最早发明的。在的西方韩王朝(公元前104年)中,一直流行的钱,铜凤凰和相风铜雀三国风,到了唐代和发展的一个相对固定的地方船在军队的羽毛编织风仪器的风。欧洲直到20世纪,等待船测风记录。吸湿特性在西汉时期的羽毛,木炭和其他对象也可用于测量空气的湿度。宋僧赞宁(公元10世纪),土壤碳湿度计预测风雨无阻。降水记录依依最早的“后汉书”记载的时间要求的司法管辖区的分级,每年从立春到立秋的这段时间,雨泽向法院作出报告后,非常关注周围的古雨情,雨量充沛,洪水和干旱记录,最古老的的历史。由于需求的生产和生活,人类迫切需要预测未来的天气变化,并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长期观察与短押韵的经验来表达,记忆和使用,这是天气的谚语。中国的天气是极其丰富的谚语,封建迷信的内容,除部分对古代天的观看体验劳动人民的结晶。唐代黄滋毛发“相雨,书,元,明娄苑编译联盟五行“,在明末徐光启NongzhengQuanshu的和书面的占气候”的气象预报经验的总结群众的著作。在国外,气象芽四世纪初公元前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书,“气象学”(Meteorolosis)图书(约公元前350年),在合成水,空气也做了一个正确的解释的大气现象,如地震。外文名称是从亚里士多德的原题演变而来的气象。总之,在这种情况下的学科性质的边缘,气象,天文气象学处于起步阶段,中国和希腊暴露混合在一起,可以说是占星术的性质。

早期发展

早期的发展阶段,其中包括16世纪中叶至19世纪后期。在这个时候,由于欧洲工业的发展,促进科学和技术的发展,物理,化学,流体动力学气象

工业革命的要求,但也迅速发展。由于航海技术的进步,长途电话业务的远征活动,扩大了人们的视野,地理蓬勃发展,这是物理和地理科学之间的边缘 - 气象学,气候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加上时间发明了气象观测仪器,表面气象台站已建立,并形成地面气象观测网络,并且由于无线电技术的发明,可以开始绘制地面天气图。有了这些条件,气象,气候科学是逐步和天文分离,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1593年意大利学者伽利略(伽利略)发明温度计,1643年意大利学者托里切利(托里切利)发明的晴雨表。这两个重要的工具的出现,气象观测显着进一步向前跳。特别,最直接的气压和天气变化之间的关系,气压计被人们誉为“眼睛”的天气。 1783年,要求维修·多尔(索绪尔)发明了毛发湿度计,建立气象观测站,这些工具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天文台首次在意大利北部成立于1653年,自那时以来,其他国家也已建立地面气象观测站,气象数据开始积累。但到了这个时候,只有一些零星的研究,缺乏国际合作与交流。在1854年,美国,法国和俄罗斯,在克里米亚战争。英国和法国部队黑海舰队在途中坠毁因为强攻几乎全军覆没。这引起了有关国家的关注。之后气象观测站按照相关记录,发现风暴移动了从西欧到东欧。被广泛地建立了气象观测站,和电讯联系的网络,你就可以预测未来的天气变化,可以取适当的预防措施,以减少各方面的灾害性天气造成的损失。这种理解的情况开放的国际气象界的合作,促进发起的天气分析。随着无线电报的发明和应用,气象观测的结果,可以迅速传达各地。绘制天气图创造了条件。国家在1860-1865年期间绘制天气图。随着天气图这个工具,雷达气象气象的

显著的向前跨出一步的发展。这一时期气象学和气候学研究:关系法的海平面气压,气旋模式和结构,在大气和云的形成,大气环流现象的解释光电现象的初步解释。质量图,从一开始的19世纪,气候,年平均气温的世界地图,世界平均每月压力地图,世界年降水量地图出版。此外,德国学者哈恩(翰)开始于1883年出版了三卷的气候手册“最早的不朽的著作气候。尽管处于起步阶段,中国的气象学家历史悠久,在世界上是最先进的,但由于封建统治的压迫,生产水平低,长期停滞不前的气象学家。在此期间,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建立了在中国的气象观测机构收集气象数据,其军事和经济侵略服务。最早的中国现代气象仪器,气象观测法国传教士,他于1743年在北京成立的测量气候的领土。随后于1830年从俄罗斯,并派人气象观测。法国天主教于1873年创建于上海徐家汇天文台,1893年德国在山东省青岛市,青岛观象台,除了在英国海关测量指定的手中,因此共有43个(全部集中在沿海沿江港口)服务用于军事,航海,商船,中国有没有权利来干涉,当中国的气象职业生涯的半殖民性质。

的发展时期,20世纪以来,气象的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的特点是:地面气象观测的生产发展和技术进步的需要,不仅直接观测高度,从而摆脱定性描述阶段到定量实验阶段,从对大自然的认识,逐渐预测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方向。此周期可分为早期和最近的两个阶段。 1。早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气象观测开始发展的高海拔高空观测工具风筝,气球和火箭,他们到达过程的高度是有限的,但它的气象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此期间气象的发展有三个重要的进展。 (1)正面的教训,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周边国家的气象数据无法获得,挪威建立了密集的气象网络。挪威学者托尼坚平克尼的儿子(V.Bjerknes和J.Bjerknes),应用物理和流体力学理论,通过实践的长期天气分析,创造一个锋面气旋的形成学说,这是1-2天的天气预测奠定了物理基础。 (2)长波理论:本世纪初,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要求可以的灾害性天气的预警,再加上的高空风测量的无线电探空仪和普遍的发展,更好的高空气象图表来分析。瑞典学者罗斯贝(罗斯贝)研究大气环流,长波理论。 2-4天的预测奠定了理论基础,也使气象三维空间的发展,真正的科学的两倍。 (3)降雨学说:在20世纪30年代,贝吉龙 - 挡泥板学生(贝瑞隆-Findeison),研究雨的形成,云冰晶,过冷水滴共存最有利于形成降雨,其中的教义降雨。 1947年还发现,干冰和碘化银,落入冷却水滴可以产生大量的冰晶,它提供了一个途径,冷云降水人工影响。进一步的研究还发现,在热带温暖的云,由于大水滴触摸,也可以导致降雨,这反过来又为人工影响暖云降水奠定了理论基础。因此,人类开始从自然到人工影响局部天气时代的理解。 2。最近50年后的本世纪,在不久的将来。由于使用的计算机和新技术,如雷达,激光,遥感和卫星等,极大地促进了气象学和气候学的发展。主要表现为:(1)进行了大规模的观测试验,50年前,国际组织在1882年和1932年,两个气象远征南北极地区,被称为国际极地年,并取得了一些期高空气象信息和太阳与地球之间的关系。 20世纪50年代,至少有几十个国家参与大尺度的大气观测,每一次的大小试验。在17年12月-19年11月进行的,例如,一个大尺度的大气观测试验,参加会议的一百多个国家,其中也参加。全球大气试验在5个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和两个近极地轨道卫星为骨干,与世界各地的气象火箭和地面气象观测站常规自动气象站,飞机,船舶,浮标和固定的气球和其他组合,包括一些全球性的全三维观测系统。全球观测正在试图解决的10-14天之间的天气预报,并进一步了解天气现象的物理过程和物理原因。 (2)大气数值模拟试验气象学,气候学,不像物理,化学,室内实验,但地球的大气层作为一个实验室的物理现象。随着计算机的广泛精确的定量数值模拟测试各种大气物理现象,如全球大气环流的云和云的宏微观过程和动力学过程的雨滴内的测试生成过程,从气象科学阶段测试相结合。 (3)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的南半球和北半球的高纬度和低纬度地区的对流层,平流层中的气氛结合起来研究,这是一个巨大的飞跃,在气象学和气候学的发展。年人的气氛和化学过程中的化学现象的观察,分析和研究,并已形成了一个新的部落气象 - 大气化学。特别是近年来,空气污染监测和探索环保措施,同时也促进大气化学的进展。解放后,中国气象事业发展迅速。在第一个五年期间,中国已建立了1,378个气象台站,在各级气象观测站,1957年底,中国各级已经达到1635家,比解放初期增加了近22倍。内置超过40年的天气和气候站网络遍布全中国。中国气象和气候研究已经进入了一个高度发达的时期。方面的基础理论,如大气环流和动力气象研究,这样的天气的天气,高原气象研究,卫星气象,如非常高的分辨率云图受体的研究,卫星气象和检测原理,取得了显着的进展。人工影响天气的云物理,人工增雨和人工防雹已开展,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未来的发展

随着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气象观测仪器的发明,指的检测,通信设备和计算工具,人类的大气现象,探讨扩大和深化的发展,所以向发展的科学气象学家。自20世纪以来,现代科学技术的新成果被广泛应用在气象科学领域,气象科学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如引入电子技术,大气探测走向自动化,遥感,系统的出现能够监视和跟踪的运动和发展的强风暴,计算机应用,数值预测成为现实,使天气预报的天气雷达气象学家向客观化,定量化,气象卫星应用,填补了沙漠,高原,海洋气象资料,发展空间技术,空间的扩展,人类的太空俯瞰地球的大气中,所以对大气研究。目前,随着信息科学的发展,世界正面临着微电子技术,新材料,新能源和海洋技术为主要标志的新技术革命,必将推动气象科学的快速发展。

编辑本段研究

由于周围的气体球聚会的地球,地球的引力,构成了所谓的气氛。大气中的分布是如此之宽,使得没有位置是不是在大气中在地球表面的阴影之下;反过来是那么厚,使得没有峰的表面地球穿过大气层,和的地球的最高的高度高峰珠穆朗玛峰和厚度的气氛相比,只能算是为“沧海一粟”。人类生活在大气中的底部,在底层表面上。的人文地理环境气氛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球是一颗行星的太阳系,和强烈的?太阳辐射能量在地球的最重要的来源。这种能量首先穿过大气层,然后到达底层表面,大气物理(化学)的现象,该过程确定的气氛本身的性质,是直接或间接地与太阳辐射和表面。这些现象和过程的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密切的关系。人类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他们不断观察,分析,总结,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然后在生产实践中,修订,并逐步增加,产生一个专门的研究中得到验证。大气现象和过程,并探讨其演变和变化,直接或间接地为人类服务的,应该用来指导生产实践科学 - 气象。气象学是非常广泛的,基本内容是:(1)作为学习材料的对象进行调查的特点和状况,如组合物中的气氛,的范围,结构,温度,湿度,压力和密度等的气氛(2)导致的大气现象,发展的能源,其转化(3)研究性质的大气现象,这可能解释了大气现象,(4),探讨如何运用这些规律的性质,试图控制其发生,发展和变化,取一定的措施,预测和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如人工影响天气的规律性,人工增雨,消雾,冰雹等),使之更适合人类生活和生产的需要。生产实践的气象学家提出的要求的范围宽,气象参与了很多很大的差异所用的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气象,科学和技术的快速发展,气象分为许多部门。

编辑本段研究方法主要有四个观察性研究,理论研究,数值模型的研究和实验研究:

观察性研究

观察性研究的观察,了解不同的大气现象,可以说是一般的气象爱好者也关注气象理论的基石。也有许多的观测,气象观测站,高空气球,卫星云图,雷达回波图的方法。观测研究不只是观察,也有一定的归纳和分析,例如,一个“转冷的明天”,是一种分析。此外,天气图的绘制路径的热带气旋,气候区域分类,整理,观察研究所。

理论研究

理论研究有三个部分,除了观察,物理和数学,理论研究也是非常重要的。可以由两种方式产生的理论,一方面,设置直接从观测到的数据,如强度的热带气旋扎克·德沃夏克的分析方法分析,另一方面是物理理论的演变或其它气象理论,例如,地转式,压力梯度方程。物理理论往往需要借助数学相反,数学的语言有时,它使人们能够理解的物理和气象理论。研究

少人知道的数学模型的数值模型研究,他们需要大量的理论知识,电脑编程技巧与实验技术。数值模型,将不同的物理和气象方程,计算机程序到计算机,然后计算温度的变化,湿度,气压,风向在未来天气预测性或理论性研究。

同样的实验研究的一个

实验的研究是少人知道,数值模型研究的出现比平常下降的实验研究,但也它的价值,例如,以验证一些理论和数值模型的研究是不可能的。

编辑本段主题现象

1。云,气团2。低云的云,云,云高,直展云。天气预报降水,大气压力,露点,正面,激流。飓风或台风温带气旋,气旋和反气旋副热带高压5。雷暴闪电,雷鸣,冰雹,龙卷风,大气对流,冰雹。气候变化,厄尔尼诺,拉尼娜一个雨季,洪水和干旱。天气现象的降水,雾,雪,雨,宋,雾凇,凝胶,膏,暴风,冰雹,沙尘暴,极光,雨,雨夹雪,冰雹,冰,雾度,龙卷风,冰针:暴风雪,暴雨,气象风速测量仪器和设备,风速计,气压计,湿度计,温度计,雷达,卫星,多普勒天气雷达,雨量计,风向标

编辑本段气象分支

气象分为许多分支学科:大气物理学,气象学,动力气象学,气候学等。随着生产的发展,已经出现的应用日益广泛,气象,海洋气象,航空气象,农业气象,林业,气象,污染气象科学和应用科学。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在气象领域中,另外一个新的分支,如气象雷达,卫星气象学,宇宙气象。气象学是一门应用科学,涉及多学科,多的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的。

编辑

本段同一个名字的书

作者:(法国)夏布德译者:雷输分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日期:2002-06页数:163定价的基本信息: 36.00装帧:铜版纸印刷的平装书籍:发现ISBN:87532078059

说明

“发现11:气象”,法国公布的世界上最畅销的流行文化类系列发现“相结合的形式说明,图形天空,大气,云和雨的作用,散风,天气司令员章有关气象知识。

雷内Chaboud法国气象局工程师负责气象学程序,关于作者法国广播电台自17年以来,1987年,他与雅克·基思·莱尔(雅克·凯斯勒),合作生产的法国新闻电台?“气象之声”节目。在1980年,他加入了里昂区域气象中心的工作。很多在气象学他的文章和著作,发表在1993年“气象”,“天气”,由弥敦道出版

监测台风的主要地理信息技术是全球定位系统。

GPS(全称: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指的是全球定位系统。

它可以为地球表面绝大部分地区(98%)提供准确的定位、测速和高精度的标准时间,可满足位于全球地面任何一处或近地空间的军事用户连续且精确地确定三维位置、三维运动和时间的需求,民用GPS也可以达到十米左右的定位精度。

GPS导航系统是以全球24颗定位人造卫星为基础,向全球各地全天候地提供三维位置、三维速度等信息的一种无线电导航定位系统。

台风简介:

台风(英语:Typhoon)是赤道以北,日界线以西,亚洲太平洋国家或地区对热带气旋的一个分级。

在气象学上,按世界气象组织定义,热带气旋中心持续风速达到12级(即64节或以上、每秒32米或以上,又或者每小时118公里或以上)称为飓风或其他近义字。

西北太平洋地区用之近义字乃台风。世界气象组织及日本气象厅均以此为热带气旋的最高级别,但部分气象部门会按需要而设立更高级别,如中国中央气象台及香港天文台之强台风、超强台风,以及美国联合台风警报中心的超级台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