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气象局是部级单位吗

世界气象组织简介_世界气象组织成员国

世界气象日

3月23日是世界气象日。1947年9--10月,国际气象组织(IMO)在美国华盛顿召开了45国气象局长会议,决定成立世界气象组织(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 WMO),并通过了世界气象组织公约。公约规定,当第三十份批准书提交后的第30天,即为世界气象组织公约正式生效之日。1950年2月21日,伊拉克提交了第三十份批准书,3月23日世界气象组织公约正式生效,标志着世界气象组织正式诞生。为纪念这一特殊的日子,1960年世界气象组织将公约生效日即3月23日定为\\\"世界气象日\\\",并从1961年开始,每年都要组织全球气象水文界开展庆祝活动。

为了更好地组织纪念活动,世界气象组织每年都要根据当前国际热点问题选择一个纪念主题。今年世界气象日的主题是\\\"降低对天气和气候极端的脆弱性\\\"。世界气象组织选择这一主题,一方面表达了对越来越频繁的天气、气候灾害及其给人类社会造成的危害的强烈关注;另一方面也是认识到通过加强对天气、气候的监测和预报,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天气、气候极端带来的不利影响,并希望通过宣传这一主题,呼吁各国取措施减缓全球气候变暖趋势、进一步加强气象工作,以减轻天气和气候极端对人类社会的危害。同时,世界气象组织选择这一主题,也是为了配合即将在南非约翰内斯堡召开的2002年世界可持续发展首脑会议,这次首脑会议除了将讨论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UNCED)21世纪议程的执行情况外,还将研究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宣言及目前的减灾活动,包括国际减灾战略(ISDR)的活动情况。

由来:

为纪念世界气象组织成立(1950年3月23日)这一特殊日子,1960年世界气象组织将公约生效日,即3月23日定为“世界气象日”,并从1961年开始,每年气象日围绕一个主题,在全球进行庆祝活动,向各会员和公众进行气象宣传教育。今年作为世界气象组织55周年,其主题是:天气、气候、水和可持续发展。

宗旨

1.促进设置站网方面的国际合作,以进行气象、水文以及与气象有关的地球物理观测,促进设置和维持各种中心以提供气象和与气象有关的服务;

2.促进建立和维持气象及有关情报快速交换系统;

3.促进气象及有关观测的标准化,确保以统一的规格出版观测和统计资料;

4.推进气象学应用于航空、航海、水利、农业和人类其他活动;

5.促进业务水文活动,增进气象与水文部门间和密切合作;

6.鼓励气象及有关领域内的研究和培训,帮助协调研究和培训中的国际性问题。

你还可以去看看!

就这样了

参考资料:

://.cma.gov.cn/netcenter_news/ztbd/2005wmd/

中国气象局是部级单位吗

“世界气象日(WorldMeteorologicalDay)”又称“国际气象日”是世界气象组织成立的纪念日,时间在每年的3月23日。

 世界气象日的由来

 国际气象组织原为非官方性国际气象合作机构,在其各成员国代表签订的世界气象组织公约生效一周年之日,即1951年3月23日,改组为世界气象组织(WorldMeteorologicalOrganization,WMO),成为间的国际气象合作机构,并与联合国建立关系。

 1960年世界气象组织执行委员会决定把每年3月23日定为世界性纪念日,要求各成员国每年在这一天举行庆祝活动,并广泛宣传气象工作的重要作用。每年世界气象日都有一个中心活动内容,各成员国在这一天可根据当年的中心内容,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和纪念活动,如组织群众到气象台站参观访问,举行有***参加的群众庆祝仪式,举办气象仪表装备、照片、图表和资料的展览,举行记者招待会,由报刊、广播电台、电视台报道特写文章和讲话,放映气象科学**,发行纪念邮票等。

 中国也是世界气象组织的创始国之一

 历年主题

 1961年气象

 1962年气象对农业和粮食生产的贡献

 1963年交通和气象(特别是气象应用于航空)

 1964年气象—经济发展的一个因素

 1965年国际气象合作

 1966年世界天气监测网

 1967年天气和水

 1968年气象与农业

 1969年气象服务的经济效益

 10年气象教育和训练

 11年气象与人类环境

 12年气象与人类环境

 13年国际气象合作100年

 14年气象与旅游

 15年气象与电讯

 16年天气与粮食

 17年天气与水

 18年未来气象与研究

 19年气象与能源

 1980年人与气候变迁

 1981年世界天气监测网

 1982年空间气象观测

 1983年气象观测员

 年气象增加粮食生产

 1985年气象与公众安全

 1986年气候变迁,干旱和沙漠化

 1987年气象与国际合作的典范

 1988年气象与宣传媒介

 1989年气象为航空服务

 1990年气象和水文部门为减少自然灾害服务

 1991年地球大气

 1992年天气和气候为稳定发展服务

 1993年气象与技术转让

 1994年观测天气与气候

 1995年公众与天气服务

 1996年气象与体育服务

 19年天气与城市水问题

 1998年天气、海洋与人类活动

 1999年天气、气候与健康

 2000年气象服务五十年

 2001年天气、气候和水的志愿者

 2002年降低对天气和气候极端的脆弱性

 2003年关注我们未来的气候

 2004年信息时代的天气、气候和水

 2005年天气、气候、水和可持续发展

 2006年预防和减轻自然灾害

 2007年极地气象:认识全球影响

 2008年观测我们的星球,共创更美好的未来(OBSERVINGOURPLANETFORA

 2010年世界气象日宣传主题BETTERFUTURE)

 2009年天气、气候和我们呼吸的空气(Weather,climateandtheairwebreathe)

 2010年世界气象组织——致力于人类安全和福祉的六十年

 2011年人与气候2011年人与气候

 2012年天气、气候和水为未来增添动力

 2013年监视天气,保护生命和财产

 2014年天气和气候:青年人的参与

一、部门简介

中国气象局是直属事业单位。它的前身是气象局,成立于1949年12月。1994年由直属机构改为直属事业单位后,经授权,承担全国气象工作的行政管理职能,负责全国气象工作的组织管理。全国气象部门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气象部门与地方人民双重领导,以气象部门领导为主的管理体制。我国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坚持“公共气象、安全气象、气象”的发展理念,坚持“以人为本,无微不至、无所不在”的服务宗旨。2000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开始施行,之后颁布实施了《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办法》、《防雷减灾管理办法》、《施放气球管理办法》等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

我国已初步形成了天基、空基和地基相结合、门类比较齐全、布局基本合理的现代化大气综合观测系统;基本组成了由天气预报、气候预测、人工影响天气、干旱监测与预报、雷电防御、农业气象与生态、气候开发利用等构成的气象服务体系,气象服务领域涉及工业、农业、渔业、商业、能源、交通、运输、建筑、林业、水利、国土、海洋、盐业、环保、旅游、航空、邮电、保险、消防等多个行业和部门。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大气成分分析与预警预报、空间天气预警、沙尘暴天气监测与预报、防雷装置检测和工程专业设计、健康和医疗气象、突发公共紧急响应等气象保障业务和服务也迅速发展。目前,气象服务已基本覆盖了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与国家安全各个领域,气象服务的社会经济效益投入与产出比达到了1∶40。

我国形成了气象科学技术基础性研究、高新技术研究和应用开发研究体系。中国气象局拥有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中国气象局北京城市气象研究所、中国气象局沈阳大气环境研究所、中国气象局武汉暴雨研究所、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中国气象局乌鲁木齐沙漠气象研究所等9个国家级科研院所。2004年科技部批准中国气象局成立了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局是我国首批开展公益类科研院所改革的部门之一,并通过了国家公益类科研院所改革的验收,初步形成了新型气象科技创新体系。中国气象局是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国内牵头单位,开展了一系列气候变化科学、影响与对策的研究。

我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围绕国家政治、经济、科技和外交战略,积极开展与国际组织、国家和地区的多边和双边气象科技合作,已与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双边气象科技合作与交流,与21个国家签署了气象科技合作协议,向70多个发展中国家提供了设备和技术援助。有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50多位气象局长及高级官员来华考察。中国是世界气象组织(WMO)的成员国。13年以来,中国气象局局长一直为世界气象组织执行理事会成员。1983年中国气象局局长邹竞蒙当选为WMO第二副,1987年当选为,1991年连任; 2001年我国官员在WMO秘书处任助理秘书长,2004年任WMO副秘书长。我国国家气象中心是WMO区域专业气象中心之一,承担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气象预报服务,我国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是WMO全球气象电信系统区域通信枢纽之一,参加全球气象探测资料的交换。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积极参加全球变暖及气候变化的国际活动,中国科学家长期担任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一工作组的联合,为推动气候变化研究和推动人类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科学家还积极参与WMO和台风委员会各领域的活动及有关国际研究。

二、机构设置与主要职责

中国气象局内设机构:办公室、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预报与网络司、综合观测司、科技与气候变化司、财务司、人事司、政策法规司、国际合作司、直属机关党委、监察室、审计室、离退休干部办公室。

中国气象局的主要职责是:

(一)拟定气象工作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发展战略和长远规划;制定、发布气象工作的规章制度、技术标准和规范并监督实施;承担气象行政执法和行政复议工作。

(二)组织拟订和实施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参与气象防灾减灾决策,组织指导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组织编制国家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组织气象灾害防御应急管理工作;组织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系统建设,负责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和信息发布;承担国家重大突发公共预警信息发布工作;负责重大活动、突发公共气象保障工作;组织对重大灾害性天气跨地区、跨部门的气象联防和重大气象保障;组织气象灾害风险普查、风险区划和风险评估工作;组织对国家重点工程、重大区域性经济开发项目、城乡建设的气象服务;管理人工影响天气工作。

(三)对其他部门设有的气象工作机构实施行业管理,统一规划全国陆地、江河湖泊及海上气象观测、气象台站网、气象基础设施和大型气象技术装备的发展和布局,审订气象信息集、传输、加工的质量评价方法并监督实施;组织气象技术装备保障和质量监督、气象计量监督,审核全国大中型气象项目的立项和方案。

(四)管理全国陆地、江河湖泊及海上气象情报预报警报、短期气候预测、空间天气灾害监测预报预警、城市环境气象预报、火险气象等级预报和气候影响评价的发布;组织论证并审查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五)组织气候变化科学相关工作;组织气候的综合调查、区划,指导气候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组织并审查国家重点建设工程、重大区域性经济开发项目和城乡建设规划的气象条件论证。

(六)组织指导气象部门的科技体制改革、组织气象领域重大科研攻关和成果的推广应用,协调气象科技开发、技术合作和技术推广;组织宣传、普及气象科学知识,提高全民气象防灾减灾和气候意识。

(七)管理气象外事工作,代表我国参与世界气象组织及其他国际气象机构的活动,开展与外国(地区)气象机构间的合作与交流。

(八)统一领导全国气象部门的工作;以中国气象局为主管理省级气象部门的财务、机构编制、人事劳动、队伍建设、教育培训和业务建设;指导地方气象事业的发展。

(九)协助地方人民指导地方气象职工队伍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

(十)承办交办的其他事项。

中国气象局主要直属事业单位:国家气象中心(中央气象台)、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国家气候中心、国家气象信息中心、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行政管理局、中国气象局培训中心、中国气象局机关服务中心、中国气象报社、气象出版社、中国气象学会秘书处。

全国气象部门(不含港、澳、台地区)设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局,14个副省级市气象局(含4个单列市气象局,10个副省级省会城市气象局),318个地(市)气象局和2300个县(市)气象局(站)。

全国气象部门现有正式职工52988人,有两院院士6人,博士生导师26人,拥有高级技术职称的4415人。